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沒那麼堅強 > 02 >

02

山西人喜歡麵食,麵食料理全國聞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拿手絕活,王家的手擀面勁道,李家的刀削面利落,趙家的拉麵可以一根不斷,張家的水餃皮薄餡大。而姥姥家最拿出手的,就是花饃饃。

山西土話管饅頭叫饃饃,花饃饃也就是將饅頭做出各種的造型,那只有過年才可以見到。老話講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八,把面發。但姥姥家卻很早就開始做花饃饃。一過農曆二十三,姥姥就騎著車帶著我,穿過馬路到附近的農村去買面,必須要新麥子磨的麵粉才算好,買六十斤面裝進口袋,用自行車馱著回家,我跟在姥姥身後一路嘻嘻哈哈興致盎然。

回到家,從牆角拿出專門和面的老陶缸,姥姥說這口缸比她的歲數都大,越老的陶缸和出的面才越香。和面也有講究,倒水不能太快太多,要一點點慢慢摻入,左三圈右三圈,用力一次緩力一次,和好的面再拿出上好的棉紗布蒙上,把陶缸放在面光的角落等待發面。

第二天一早,本來還在缸底的麵團,發酵成了滿滿的一缸,用手一按軟軟滑滑的。姥姥把一人高的面板放在大床上,鋪上塑料布和刷子反覆擦洗,然後從缸裡掏出麵團丟在上面反覆揉,面的香味也開始瀰漫,姥姥說這就是新麥的好處。面的香味不比蔗糖般甘甜,不似蜂蜜般膩人,是那種清清淡淡的味道,好似帶有一點花香,有原始的農田氣息。

花饃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捏花,山西人的花饃饃是花樣最多的。姥姥心靈手巧,把面一團團揪下來,放在手心裡快速揉搓,沒等我看清就變出一朵小花,拿著剪刀剪幾下就是蓮花,用筷子一夾就是牡丹,一揪一折是老鼠,再做出兩個長耳朵變成兔子,用網紗扣出一條魚,拉長麵團繞成圈是蛇,加些褶皺就是活靈活現的龍。用綠豆和紅豆作為眼睛和火焰,把紅棗切成小塊三角形作為點綴,如果再滴上一點香油或者是淋上一些白芝麻,那就更妙了。

而我最興奮的,是姥姥會給我做「墊脖子1」,這是平遙人的習俗,家裡的小孩未滿十三歲,老人過年做花饃饃時都要做「墊脖子」。按照我的理解像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所戴的項圈,只是姥姥做的項圈是用面做的,是可以吃的。

把麵團揉成長條,折回來做成銅錢外圈的模樣,這是「招財進寶」;打出一個鯉魚尾的結作為「墊脖子」的面頭,這是「魚躍龍門」;把各種各樣五色穀物撒在面上,這是「五穀豐登」;然後再用一根細細紅線繞著纏在一起,用麵團做出蘋果放在鯉魚尾上,這是「平安吉祥」。做熟之後的「墊脖子」要放在家中最乾淨的高處角落,在牆上要掛用銅錢串起的鎖,叫作「鎖歲」。鎖只能在孩子滿十三虛歲後才可以摘下,現在很多老人家的牆上都掛著滿滿好多串的銅錢。

等到饃饃都做完,就要拿出大鍋上籠屜去蒸。蒸饃饃也有講究,第一層和最後一層的籠屜是空的,每一層的上下都要鋪濕潤的籠布。蒸的時間最好在下午六點,柴火要旺,火勢要穩,四十分鐘後,半個宿舍都能夠聞到姥姥家裡飄出的面香,於是家家戶戶都在說,看哪,梅香家的花饃饃蒸好了。

把蒸好的饃饃倒在面板上,接下來就是我的任務—點紅水。紅水要用老胭脂的水最好,以前的胭脂都是玫瑰花制的,人可以食用,舀出一點泡在水裡攪拌就成了紅水。剛剛蒸好的花饃饃滾燙,用筷子蘸上紅水,在每個花饃饃上點一下,畫龍點睛的最後一步就完成了。

熱氣騰騰,喜氣洋洋,過年做花饃饃是姥姥一年中的大事,有的趁熱分給鄰居,有的給我吃個新鮮,剩餘的等到半熱都歸攏在和面的陶缸裡,不會放壞不會變硬。饃饃是山西人最愛吃的麵食之一,口味可以隨著自家的飯菜變換出不同的味道,但最精彩的,還是一盤滋味足的紅燒肉,一盤翠綠的炒青菜,一口菜一口饃,一口肉一口酒,好不痛快。

姥姥說當年家裡窮,一杯溫開水就著饃下肚,饃會因為有水而泡發,特別管飽,小的時候家家戶戶最常見的零食就是饃饃,烤乾的,焐熱的,炒過的,蒸濕的,鄰里之間你送我一些,我給你幾塊,各自評論造型和口感,孩子則嚷著說自己家的饃饃最好吃,吵吵鬧鬧,嘻嘻哈哈,這個年就這樣過去了。

姥姥疼愛我,小的時候叫我起床,我便撒嬌鑽進姥姥的懷抱裡聽兒歌,如果姥姥偷懶少唱一首我便不依不饒。臨近過年時更是如此,窩在姥姥懷裡,一邊吃花饃饃,一邊聽姥姥哼兒歌。有時是拍著我的背唱:牛牛車,馬馬車,趕著車車去市集。有時是板著我的手指唱:牛蘭花,馬蘭花,花花對碰胭脂花。

但我最喜歡的歌謠,還是姥姥拽著我雙手,我咯咯咯地笑,兩個人一前一後拉扯:拉鋸扯鋸,姥姥家唱大戲,唱的什麼戲,娃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