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煮酒探西遊 > 82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

82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非常清晰明瞭,為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因為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為美德,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

然而,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反覆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

故事的開始,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幹,是有賺頭的,用「去」換取「正果」。

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靈吉菩薩說: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這個功勞是我的。

金角銀角一回,老君說: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烏雞國一回,文殊菩薩說: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都成了正果,怎樣成的正果?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惡事的一面,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

我們從小看電視,就學會了:人物一出場,還沒開始表演,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壞人,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

帶著這種思維枷鎖,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的行為準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面,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可善惡究竟是什麼?以何種標準來界定?你說的清嗎?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作者沒有這麼狹隘,都是一樣的。

拿現代社會來說,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不存在的事,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大家都在裡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潤,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大家都是一樣的。

西遊記是一本描寫如何成功的書,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沒有好人壞人,只有勝利者與失敗者,把個說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

所以,你讀西遊記,不要管他諷刺什麼,揭露什麼,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只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鑒價值。

成功是什麼?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就是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現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種信念,成功是一種境界,成功是一種超越,這類高尚的語言,這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沒那麼多廢話,成功的準確定義:達到目的。

西遊記告訴我們,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成功,不僅需要手段,而且還要不擇手段。當然,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

你是精英,就學孫悟空,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賣苦力,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

總之,有什麼長處,使什麼長處。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還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一個叫互助,一個叫勾結。其實是一樣的,請大家注意,這些感性認識的詞彙僅僅只是生動形象而已,沒什麼實際意義的。

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

如來靠取經團隊,傳經得以成功,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現在的說法叫:雙贏。

3. 堅持

成功,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個必要時間,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那麼,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於完成的。在成功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兩三年時間就夠了,那麼,有阻力呢?有強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長時間?這就是不確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結果卻用了14年,這14年他一直堅持著,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候,他只要一放棄,就徹底的失敗了。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也是一樣,他欲傳經東土,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他還在堅持,只到唐僧這一次,傳經才成功,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咋辦?那就再來一次!

沒有什麼高深的秘訣,就是一個「持」字,很簡單,真做起來,靠的不是知識多少,不是能力大小,靠的是無盡的毅力!無論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沒有那麼多成功的規定,沒有那麼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個「持」字,不要輕易放棄。

只要你一放棄,等於你又要重新再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歷,是不是因為主動放棄導致的?再想一下曾經成功了的經歷,是不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這些困難與阻力在你成功後再來看,真的就是如夢幻泡影。

究竟要熬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功?誰都不能給你打保票,因為這永遠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你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有成功之一日。

棄清規,破戒律,汝今能「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