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袈裟」本意是雜色 >

「袈裟」本意是雜色

袈裟是和尚披在左肩的衣服,也是和尚的禮服,而且包含著等級。大紅袈裟只有一寺之主才能穿(也有的寺廟裡退休後的住持,也即長老也可穿著);木棉袈裟則是少林達摩始祖所披,後來少林寺歷代住持都以此袈裟和一個缽為證。

袈裟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是源於跪拜達摩十天之久的慧可。達摩初來,許多人都想拜他為師,慧可也希望能跟隨達摩,但達摩一見之下認為他行為舉止有欠真誠,慧可乃於寒風大雪中跪拜十日,但達摩還是無意收其為徒弟,並說除非風停下來,天降紅雨。慧可一聽,就揮刀將自己的左臂砍了下來以示決心。被感動的達摩於是收他為徒,並縫製了一件衣物披在他身上,這就是後來的袈裟。

還有一種說法是袈裟本是達摩帶到中土來的禪宗開山祖師傳下來的一件布衣服。

考察起來,袈裟是梵文的音譯。原來的意思是不正色,也就是雜色。佛門規矩,染衣和剃髮都是為了表示從此捨棄美好的裝飾,安於平淡的生活,所以,僧服就沒有了青、黃、藍、赤、白「五正色」,以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只剩下銅青、泥褐、木藍色的「袈裟色」,因為這三色才算「三如法色」。

僧人所著的袈裟原規定只有三衣,其一是五條布縫製而成的五衣(襯衣),其二是七條布縫製而的七衣(上衣),其三是九條或更多的布縫製而成的祖衣(大衣)。但這些規定並沒有嚴格遵守,東南亞一帶的僧人都是深淺不同的黃色。袈裟之外,還有常服。中國近代高僧太虛還專為學僧設計了一種對襟圓領、或長或短、或襯或外的常服,也稱為「太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