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 >

「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

今天的「豐碑」一詞,指的是紀功頌德的高大石碑,但是在中古之前,「豐碑」卻是下葬時的專用工具。

「碑」的本義是豎石,豎立起來的石頭。這塊豎石本來不是用來在上面刻字的,大約秦代開始才在上面刻字,作為紀念物或標記,也用以刻文告,但這時刻字的豎石還不叫「碑」,而叫「刻石」,漢以後才稱作「碑」。

「碑」最早的用途有三:一是立於宮廟前,用來觀日影以辨時刻,即鄭玄所說「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二是豎立於宮廟的大門之內,用來拴供祭祀用的牲口;三是用來下棺的工具。《禮記·檀弓下》載:「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鄭玄解釋道:「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槨(guǒ)是棺材外面套的一層大棺材,繂(lǜ)是粗繩子。因為棺材太沉,所以要用大木豎在槨的四角,木上有孔,穿上粗粗的繩子,製成轆轤,用來牽引棺材下到墓坑裡面。按照禮制,天子用六繂四碑,六根粗繩子和四根大木;諸侯用四繂二碑;大夫用二繂二碑;士用二繂無碑。由此可見,「豐碑」本來指下棺的大木。

這本來是嚴格的等級制規定,絲毫不得僭越,可是當禮崩樂壞,這種禮制卻屢屢被僭越。所謂「公室視豐碑」,意思是諸侯下棺,也開始視同天子用豐碑下棺的禮制了;所謂「三家視桓楹」,三家指魯國掌管國政的三家大夫,桓楹專指天子和諸侯下棺使用的大木,大夫下棺,也開始視同諸侯用桓楹下棺的禮制了。

介紹至此,我們可以知道,「豐碑」本來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經歷了周王室的衰落,以及春秋戰國的亂世之後,這種嚴格等級制的葬禮規格漸漸被人遺忘,人們開始在親人的墳前豎起了石碑,稱之為「豐碑」,卻忘了「豐碑」僅只是下棺的工具而已。再後來,又開始在這塊碑上刻字紀念,形成了今天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