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白丁」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

「白丁」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連穿衣服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不能穿絲綢錦繡,因此用“布衣”來指稱平民百姓。《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西漢學者桓寬在《鹽鐵論》一書中解釋道:“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麻枲(xǐ)即麻布衣服。七八十歲稱“耋”,也就是說平民百姓只有到了七八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我國古代盛產各種麻類,因此麻織品屬於最賤的布料,人人都穿得起。今天麻織品反而成了時尚,比棉布要貴多了,真是風水輪流轉啊!

西漢開國功臣很多都是“起自布衣”,稱作“布衣將相”,正如同陳勝的感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白丁”的稱謂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沒有軍籍臨時徵集的壯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級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塗飾彩繪,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稱“白屋”。還有一種說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蓋屋頂,所以叫“白屋”。“丁”是對成年男子的稱呼,男子成年後要擔當賦役,這時開始稱為“丁”。成年的年齡標準歷朝歷代不太一樣,有四十為丁,有二十三歲為丁,有二十一歲為丁,有二十歲為丁。“白丁”意為臨時徵集的壯丁。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稱謂,僅僅叫“白徒”,後來引申開去,把沒有功名沒有官職的平民一概叫作“白衣”。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們因為是官員的後備軍,因此統稱之為“白衣公卿”。

“白丁”的正式稱謂始於唐代或者稍早,劉禹錫著名的文章《陋室銘》使“白丁”這一稱謂廣為人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丁”與“鴻儒”對舉,是指沒有學問的人。唐詩中有好幾處類似的稱謂,韋應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藍溪玉。”這裡的“白丁”是指官府臨時征發的采玉工人。牟融《題朱慶余閒居四首》:“白丁門外遠,俗子眼前無。”“白丁”與“俗子”對舉,是指普通人。羅隱《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白丁攘臂犯長安,翠輦蒼黃路屈盤。”這裡的“白丁”指黃巢等義軍,都出身平民。

搞笑的是,在今天的網絡語言中,用“白丁”一詞指那些不要孩子的丁剋夫妻半途反悔生育子女的行為,意思是“白白丁克了一回”,可發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