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九種地勢的作戰方法(一):治氣、選鋒和分戰法

原文

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華杉詳解

「九地」,曹操註:「欲戰之地有九。」

張預註:「用兵之地,其勢有九。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上一章是地形,這一章是地勢,戰地的形勢,主要是進入敵國的深淺、周邊國家關係、敵我心理及綜合支持的差異,以及在不同地勢下的戰略行動方針。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曹操註:「此九地之名也。」

根據用兵的規律,在戰略上有九種地區對作戰有重大影響,分別是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

1. 散地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是故散地則無戰。

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叫散地。

為什麼在本國境內叫「散」呢?曹操註:「士卒戀土,道近易散。」就在自己家附近,管不好就溜回家了,軍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潰散。

李筌註:「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

杜牧註:「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

在散地的作戰原則是什麼呢?孫子說:「散地則無戰。」不要輕易作戰。賈林註:「不可數戰。」不要打太多次,要戰,一次搞定。

吳王問孫子:「散地不可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來急攻,則如之何?」

不戰,那必然就是固守大城不出。但如果敵人攻打我其他的小城池,在我的鄉村燒殺搶掠,不讓我們出城砍柴,阻塞了我的要道,等我空虛,再來攻打,怎麼辦呢?

孫子回答說:「敵人深入,專志輕鬥。吾兵安土,陳則不堅,戰則不勝,當積人聚谷,保城備險,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陰晦,出其不意,擊其懈怠。」

敵人深入我國國境,一心一意就要求戰。而我軍士卒離家太近,戰鬥欲不強,列好陣勢,一衝就容易散亂逃回家了,所以戰鬥不容易取勝。應該把人都撤進城裡,把糧食也全搬進城裡,把守城池和險要的地方,這叫堅壁清野。之後再派輕兵阻絕對方的運輸線,絕其糧道。這樣他挑戰不得,給養又跟不上,搶掠又沒東西,必然三軍困餒。這時候觀察他的狀態,再設計誘他,可以成功。如果一定要野戰,則必須依靠地勢,依險設伏。沒有險要地勢,則依靠天氣陰晦、昏霧,總之要隱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歷代北方民族打下來搶掠,若長城被攻破,基本都是這個辦法。全縮進北京城,他在周邊搶掠一陣,沒多少收穫,四處勤王軍隊又在向京城集結,他就退走了。若皇上覺得沒面子,一定要軍隊出城作戰,多半是災難。

明代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征也先,二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先令百官在通州支取俸祿,把通州的糧食搬空了,讓也先搶不到糧食。也先勢若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于謙親自披甲持銳,率二十二萬大軍守城。先後在德勝門、西直門大敗也先,也先的弟弟也戰死了。

也先攻不進北京城,又搶不到東西,連續失敗,士氣低落,加之各地勤王軍隊正向北京集結。也先坐不住了,拔營撤退。于謙擊其惰歸,以火炮追擊,先後在北京天安門正南五十公里的固安,和溫泉之鄉霸州,兩次大敗也先,生擒了他十八員大將。

2. 輕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輕地則無止。

進入別人國境不深的地區,叫輕地。

曹操註:「士卒皆輕返也。」

李筌註:「輕於退也。」

梅堯臣註:「入敵未遠,道近輕返。」

輕地和散地差不多。散地是在家門口,一沒鬥志就回家了。輕地是在別人家門口,離自己家也不遠。往前進吧,害怕,不知道前面有啥危險;往後退呢,很容易,一退回本國就安全了。

所以在輕地,士卒的戰鬥意志也不強。

在輕地怎麼辦呢?「輕地則無止」,不要停留。

杜牧註:「兵法之所謂輕地者,出軍行師,始入敵境,未背險要,士卒思還,難進易退,以入為難,故曰輕地也。當必選精騎,密有所伏,敵人卒至,擊之勿疑,若是不至,踰之速去。」

「輕地」,是剛剛進入敵境,又沒有背靠險要。士卒的心理,都希望回家,前進很困難,後退卻很容易。這種情況,要選精銳騎兵,在側翼埋伏策應。如果與敵人遭遇,不要猶豫,即刻攻擊。因為這時候敵人是在「散地」,戰鬥意志比我軍還要差呢!如果敵人沒來,則迅速通過,不要在輕地停留,讓士卒們快快拋棄離家的愁緒,死了回家的心。

吳王問孫子:「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則如之何?」

孫子回答:「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捨之而去。」

軍隊剛剛進入敵境的時候,士卒還沒進入狀態,非常恐懼。這時候最好不要打硬仗,不要啃硬骨頭,不攻城,也不走他防守的大路。出疑兵迷惑敵人,然後由精銳的選鋒軍穿插進去,揀軟柿子捏,到鄉下搶掠一番。其他士卒一看,我軍打勝仗了!就振奮了,不害怕了。同時分奇兵埋伏,敵人如果來,馬上痛擊他。敵若不來,迅速通過,不要停留。

對輕地的戰術安排處理,體現了我們前面學過的《孫子兵法》的三個思想:一是治氣,關注士卒的心理狀態,製造一次小勝利來鼓舞士卒,給大家壯膽;二是選鋒,普通士卒怕,選鋒軍不怕,派選鋒軍去完成打勝仗、搶東西、鼓士氣的任務;三是分戰法,以正合,以奇勝,大部隊快速行軍通過,先鋒先插進去揀軟柿子捏打勝仗,另外還有一支奇兵埋伏策應,以防與敵人遭遇。

九種地勢的作戰方法(二):力量的關鍵是意志力

從散地、輕地、爭地的戰法,我們看到,始終圍繞的都是心理因素,是雙方精神力量的消長,是治氣。

力量的關鍵是意志力。

原文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爭地則無攻。

華杉詳解

3. 爭地

「爭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話:兵家必爭之地。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誰先佔了,就對誰有利。為什麼呢,曹操註:「可以少勝眾,弱擊強。」只要佔了這地勢,少可以勝眾,弱可以擊強。所以對方佔了爭地,你不要去硬攻。

李筌註:「此阨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爭地也。」

杜牧講了一個戰例。淝水之戰前,苻堅遣大將呂光征伐西域,呂光平定了西域,載了大批財貨東歸。這時苻堅卻在淝水大敗。苻堅一倒台,前秦手握兵權的各方大將都各自有了想法。呂光軍抵宜禾(今新疆安西南),前秦涼州刺史梁熙欲關閉境內通道,拒絕呂光入境。

時高昌太守楊翰對梁熙說:「呂光新破西域,兵強氣銳,聞中原喪亂,必有異圖。河西地方萬里,帶甲十萬,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勢難敵。高梧谷口險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彼既窮渴,可以坐制。如以為遠,伊吾關亦可拒也。地有所必爭,此其機也。度此二阨,雖有子房之策,無所施矣。」但卻遭到梁熙的拒絕。

這就是爭地的本質,高梧口、伊吾關,是兩個可以擋住呂光的爭地。呂光聽到諜報楊翰的計策,非常擔心。部下杜進對呂光說:「梁熙文雅有餘,機變不足,他不會聽的。咱們利在速進,不必遲疑。如果梁熙能聽從楊翰的計策,我把頭砍給您。」

梁熙果然嫌二關太遠,派五萬人在酒泉阻截。呂光長驅大進,楊翰第一個舉郡投降,敦煌太守、晉昌太守也相繼降了。呂光最後擒斬梁熙,建立了後涼帝國。

所以不管哪個陣營,都不缺明白人,只是主公聽不懂,就沒辦法。韓信井陘之戰,廣武君李左車給陳余獻計說把住井陘口,陳余不聽。韓信攻破趙軍,斬了陳余,俘虜了李左車,給李左車行禮說,如果用先生您的計策,我可到不了這裡。李左車就投到漢軍營中為韓信效力。楊翰也一樣,一見主公言不聽、計不從,知道大勢已去,呂光大軍一來,他第一個降了。

吳王問孫子:「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

如果爭地被敵人先佔了怎麼辦?

孫子回答說:「爭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所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孫子把正反兩種情況都講解得很清楚了。

如果敵人先佔了爭地,我們不要攻打他。引兵而去,大張旗鼓,車馬後面拖上樹枝,揚起高高的塵土,假裝大軍撤退。然後分兵「趣其所愛」,他哪兒心疼咱們去打哪,攻其必救,把他引出來。他必然離開爭地來救。我們事先埋伏,他一出來,我們就把那地方佔了。這就是爭先之道。

反過來,如果是我們先佔了爭地,敵人用上面說的辦法來對付我們呢?我們首先選精銳固守爭地。然後派輕兵追擊他,一路追擊,一路設下埋伏。他若回師來戰,我正好伏兵等著他。這就是全勝之道了。

李世民破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就演繹了孫子的爭地理論。

隋末之亂,群雄逐鹿,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國號鄭。竇建德在河北稱帝,國號夏。李世民率三萬多唐軍包圍王世充的洛陽城,雙方鏖戰八個月,王世充非常頑強,雙方都筋疲力盡。這時,竇建德率十萬大軍來救王世充。竇建德也是能征慣戰的英雄豪傑,李世民若撤兵而去,另圖再舉,也沒什麼好說的。但這一走,已經要到手的洛陽前功盡棄,鄭、夏兩國合兵卻可打到他的家門口。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一舉消滅兩大豪傑的機會,也看到了這一戰的爭地——虎牢關。

李世民留李元吉圍洛陽城,自己只率了三千五百騎兵,晝夜兼程,直奔虎牢關,並僅僅趕在竇建德之前到達。當李世民入駐虎牢關時,竇建德已僅僅距關三十里。

入關的第二天,李世民就給竇建德的夏軍打了一個小規模的伏擊戰,挫挫夏軍銳氣。他率五百騎兵出關,命秦叔寶、程咬金布下埋伏,自己和尉遲敬德僅帶四個騎兵去夏營挑戰,把敵人引了數千騎出來,殺了個人仰馬翻,俘虜了夏軍兩員大將。

就像前面散地、輕地時說的,說起來是不同的地勢,實際上都是心理戰,是「治氣」,治自己的士氣,治對方的士氣。竇建德十萬大軍,氣勢如虹而來,唐軍三千五百人要滅掉對方,難免人人忐忑。李世民一天都不耽擱,乘對方立足未穩,馬上親自上陣,去打一個勝仗。這樣自己的士氣就雄起了,對方的心情就鬱悶了。

李世民就這麼跟竇建德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虎牢關擋了他十萬大軍一個多月。時不時輕兵出去斬殺一通,夏軍就是攻不進虎牢關。

李世民廣派斥候,抓住機會,又派騎兵一千人去劫了夏軍糧道,繳獲全部糧草輜重。糧草輜重一失,形勢急轉直下,夏軍士氣越來越低落。

折騰了一個多月,李世民覺得差不多了,放出煙幕彈,說唐軍要牧馬,馬都放出去吃草了,騎兵沒馬用。竇建德全軍出動,抓住這機會來決戰。夏軍清晨列陣,一直熬到中午還沒開戰,士卒都又餓又疲。李世民召回戰馬,突然發起總攻,三千五百人一舉衝垮了夏軍十萬,直接生擒了竇建德。把竇建德押囚車裡推到洛陽城下,喊王世充來看:「你的救兵來了!」王世充一看崩潰了,出城投降了。

李世民問竇建德:「我打王世充,關你什麼事,你大老遠跑來犯我兵鋒?」

竇建德討好說:「我如果不自己送上門來,怕有勞您遠取。」這氣勢一點點都沒有了,哪裡是一個稱王稱帝的英雄豪傑說的話!

所以從散地、輕地、爭地的戰法,我們看到,始終圍繞的都是心理因素,是雙方精神力量的消長,是治氣。

力量的關鍵是意志力。

九種地勢的作戰方法(三):與第三方結盟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交地則無絕。)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衢地則合交。)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重地則掠。)

華杉詳解

4. 交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曹操註:「道正相交錯也。」

杜牧註:「川廣地平,可來可往,足以交戰對壘。」

杜佑註:「交地,有數道往來,交通無可絕。」

何氏註:「交地,平原交通也,交通四遠,不可遏絕。」

交地,就是平原無險,道路四通八達。甚至沒有道路也可暢行無阻,我來得,敵人也來得,誰也擋不住誰。

在交地的作戰原則是什麼呢?孫子說:「交地則無絕。」

曹操註:「相及屬也。」就是你的部隊要首尾相接,中間不要有空檔,有空檔,就容易被人截斷,吃掉了你的尾巴,或分割,分別包圍了,讓你首尾不能相應。

杜牧註:「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步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絕,恐敵人乘我。」

王皙註:「利糧道也,交相往來之地,亦謂之通地。居高陽以待敵,宜無絕糧道。」

王皙提出了糧道的問題。交相往來之地,叫交地,也叫通地。在這樣的地勢,部隊要集結,居高陽之地以待敵,並保障糧道的安全。

所以部隊不要分割,也不是絕對的。孫子說「交地則無絕」,是不要斷絕,並不是絕對的首尾相屬在一起,一點也不分開。比如要保障糧道,就要分兵去保糧道。要占高陽之地,也可能分兵一部,另據地形,成掎角之勢。主動的分兵,並不叫「絕」,而是要你注意行軍佈陣不要有空檔,要能相互策應,保持聯繫,不能讓敵人乘虛而入。

吳王問孫子:「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道,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

在交地這樣的地勢,我要斷絕敵人,不讓他來,一定是讓我國邊城加強守備,修築工事,把守要道。但如果沒有事先準備,被敵人搶了先,他可以來,我則去不了,兵力上又沒有優勢,該怎麼辦呢?

孫子回答說:「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則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

既然我軍去不了,敵人卻可以來,我就分兵埋伏,向敵軍示弱,等他長驅大進,我再出伏兵擊他。

5. 衢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

衢地好理解,諸侯之地三屬,就是三國交界之地。我們說某地「雞鳴三省」,早上公雞叫,三個省的人都聽見,這就是衢地。浙江省衢州市,比三省還多一省,閩浙贛皖四省交界,是四省邊際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這是超級衢地,所以乾脆以衢為名,叫衢州了,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

那衢地為什麼「先至而得天下眾」呢?天下,就是諸侯。在敵我之旁,還有第三國,我們誰先到了,和第三國結交,得到第三國之助,那就形成二打一的形勢,我們勝算就大了。所以「衢地則合交」,在衢地的戰略方針,是搞好外交,和第三國結盟。

梅堯臣註:「彼我相當,有旁國三面之會,先至則得諸侯之助也。」

吳王又問孫子了:「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

衢地必先,我懂了,但如果我隔得遠,軍隊出發得遲了,就算快馬加鞭,也沒法先到,怎麼辦呢?

孫子說:「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先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掎角,震鼓其攻,敵人驚恐,莫之所當。」

先到,不等於軍隊先到,是外交使者先到,帶著重幣厚禮,先定盟約。軍隊雖然後到,盟約已成。兩國合攻,敵人莫之能擋。這就是《謀攻篇》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道理。

正兵誘敵,奇兵伏擊

原文

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餌以牛馬。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華杉詳解

敵疑通途。

敵人以為我們和後方交通順暢。

私除要害之道。

他就撤除了守備,因為以為我們有別的通路。

乃令輕車,銜枚而行。

我們就派輕車快馬銜枚急進,悄悄地去前面埋伏。這是派出去的奇兵。

揚其塵埃,餌以牛馬。

這是正兵,大張旗鼓去誘敵。

敵人若出,鳴鼓隨之。

敵人如果上鉤,再使勁敲鼓讓他跟隨我來。

陰伏吾士,與之中期。

正兵把敵軍引到我們埋伏奇兵的地方。「中期」,期待的,計劃好的時間地點。

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伏兵起,夾擊敵軍。

九種地勢的作戰方法(四):險惡地形迅速通過

原文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圮地則行。)

華杉詳解

7. 圮地

山林、險阻、水網、湖沼等難於通行的地區,就叫圮地。

賈林註:「經水所毀曰圮。」

曹操註:「少固也。」

何氏註:「圮地者,少固之地,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

圮地怎麼辦?「圮地則行」,下面都是水,沒法固定,沒法築城,沒法修築工事,沒法紮營,只能快速通過,不要停留。

吳王問孫子:「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

我軍進入圮地,山川地形險惡,道路難以行走。行軍時間太長,士卒疲勞。前有強敵,後有伏兵。左有敵營,右有敵陣,敵軍再以輕車驍騎,在隘道口截擊我們,怎麼辦?

孫子說:「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先派出輕車,前進到我軍前面十里左右,尋找險要的地方,瞻望候敵,和他接戰。後面的部隊左右迂迴,大將四面觀察,尋找敵人空隙突破,之後與前鋒在合適的地方會合。到了疲倦的時候,就停止進攻,固守修整。因為圮地行動不便,消耗太大,要注意保存體力。

九種地勢的作戰方法(五):突圍要靠奇謀

原文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圍地則謀)

華杉詳解

8. 圍地

「圍地」的「圍」,不是「十則圍之」的「圍」,不是敵軍把我們包圍了,是地形把我們包圍了。「所由入者隘」,進去的道路很狹窄。而「所從歸者迂」,要想回來,道路則迂迴、曲折、遙遠。困在這樣的地形裡,敵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擊敗我們。這就叫圍地。

李筌註:「舉動難也。」

杜牧註:「出入艱難。」

就是說不僅進得去,出不來,而且作戰也施展不開。

這怎麼辦呢?孫子的忠告是:「圍地則謀。」就是說:要想辦法!

可見真是沒辦法!沒有奇謀詭計,就出不來了。

吳王問孫子:「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

我們被敵人困在圍地了。前有強敵,後有險阻,敵人斷絕了我軍糧道,引誘我退軍。他擂鼓吶喊,但是又不進攻,觀察我們的反應,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孫子回答:「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吾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憤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急擊務突。我則前斗後拓,左右掎角也。」

進了圍地,首先阻塞隘口,不讓敵人攻進來,也顯示我們並不準備衝出去。向敵我雙方都展示出堅守的意志,這樣我們的士卒也能「賓至如歸」,以軍為家,萬眾一心,安心禦敵。一次把幾天的飯做好,敵人看不見我們的炊煙,以為我們沒糧食了。

故意裝出毀亂寡弱之形。比如前面《行軍篇》說的「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我們可以一條一條表演給他的斥候看。

這樣敵人以為我們快不行了,準備收取勝利果實了,心情放鬆了,戒備不嚴了。

這時我們召開決戰動員大會,告勵士卒,激起敵我仇恨,令其人人奮勇,個個憤怒。依托左右險阻地形,精銳盡出,一鼓作氣,衝鋒前進。敵人如果來擋,即刻強攻,務必突圍出去。前鋒猛鬥,後軍擴大戰果,左右兩軍策應,傾巢突圍,一鼓而下。

吳王又問:「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紜若亂,不知所之,奈何?」

反過來,敵人在圍地,潛伏很深,計謀也很深。用小利來引誘我們。像上面說的一樣,演戲給我們看——「旌旗動者,亂也」——旗舞得亂七八糟的,好像他們已經亂了。判斷不了他們要幹什麼,也不知道我們該幹什麼,怎麼辦?

孫子回答:「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孫子說,派出軍隊,多持旌旗,分別把守各個要道,顯得到處都很多兵力的樣子。然後派出輕兵挑戰,主力嚴陣以待,不和他相互衝擊交叉肉搏,接戰穩住陣腳而不撤退。這樣看看他要幹什麼,可破解他的計謀。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九死一生

要學的是怎麼不進入死地。進入死地之後,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夠本,多撈幾個墊背的,這樣或許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險都不是用來學習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後,看你的命硬不硬。

原文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死地則戰。)

華杉詳解

9. 死地

死地和圍地的區別是,圍地等得,死地等不得。死地怎麼辦?死地則戰,必須馬上作戰,因為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可以等的。但是將領以為不能等,以為「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最後成了「不作死,就不會死」的結局。

其實死地不是疾戰就一定能存。如果快快作戰就能生存,那就不叫死地,叫「快活地」了。死地,就是基本都會死,生的希望已經沒有了,所以不求得生,但求死得夠本,撈幾個墊背的一起死!這就是亡命徒,戰鬥力就可怕了。

各家怎麼講死地呢?

曹操註:「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李筌註:「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李靖說得比較全:「或有進軍行師,不因嚮導,陷於危敗,為敵所制。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徑;前窮後絕,雁行魚貫之巖;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退無所固,求戰不得,自守莫安。駐則日月稽留,動則首尾受敵。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一人守隘,萬夫莫向,若彼要害,敵先據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驍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當須上下同心,並氣一力,抽腸濺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

李靖講了七種死地的情況:

一、「進軍行師,不因嚮導,陷於危敗,為敵所制」

進軍行師,沒找嚮導,自己盲目前進,迷了路,陷入危險的敗局,為敵人所制。

所以我們學習死地,重點不是學習到了死地怎麼作戰,而是學習怎麼不被逼入死地,陷於絕境。李靖的第一條,就是地圖一定要研究清楚,行軍一定要有嚮導,才不會陷入死地。歷代名將,都是把地圖看得滾瓜爛熟,沒事就看地圖。劉邦入關破秦,美女金帛無所取,蕭何先去國家檔案館把天下地圖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對著地圖發呆,胸中百萬雄兵在那地圖上來回演習。

二、「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徑」

左有深谷,右有高山,馬得牽著,車輪子都有一半懸空的線路。敵人來了都不用打,擠一下我們就全掉下去了。

三、「前窮後絕,雁行魚貫之巖」

前後都沒路,只能雁行魚貫一個跟一個通過的懸崖。

四、「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退無所固」

剛抵達戰場,兵形未整,既沒有構築工事,也沒有來得及列陣,敵人就衝過來了。這時候要前進,沒有策應,形不成衝擊力;要後退,沒有掩護,一退就成了潰退。

這種情況怎麼辦,兵法前面已經講了,先處戰地者勝,後處戰地者敗,以虞待不虞者勝。所以別人早準備好了,我們則亂哄哄的才到,沒組織起來。所以基本就是個敗局,沒辦法,只能一團混戰,看自己平時訓練,將士戰鬥力如何,有沒有能力挽狂瀾的英雄,殺出一線生機。

如果活出來,記住下回,一定要先到戰場,先準備好。如果敵軍已經先到了。咱就不到那兒去,隔三五十里紮營佈陣,引他來。「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退無所固」的就是他了。趙奢破秦軍,離敵營五十里下寨,引他來,留五十里路給他走,就是這招。

五、「求戰不得,自守莫安,駐則日月稽留,動則首尾受敵」

求戰,則打不著敵人;自守,又無險可守。駐紮則曠日持久,沒有轉機;行動則前後受敵,動彈不得。

六、「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

比如進了戈壁沙漠,人無水,馬無草,軍無食,馬困人疲,力量到了極限,窮途末路,無計可施。

七、「一人守隘,萬夫莫向,若彼要害,敵先據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驍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害之地,被敵人先佔了,卡住了我們的脖子,再有驍兵利器,也發揮不出來了。

遇到這七種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當須上下同心,並氣一力,抽腸濺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

吳王問孫子:「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

我軍被包圍在死地,如何激勵士卒突圍?

孫子回答:「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fan)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將無餘謀,士有死志。於是,砥甲礪刀,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擊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深溝高壘,向敵人顯示我們要堅守,安靜勿動,敵人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然後開動員大會,告訴士卒們危急的形勢,把牛殺了,車燒了,大家吃一頓大餐,準備做個飽死鬼。把糧食燒了,水井填了,灶平了,不準備做下一頓飯了。大家都剃光頭,帽子扔了,頭都不要了,留帽子有何用?

這樣通過各種發狠的儀式,把大家都激勵起來,以必死之心,衝出去。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九死一生,存活率太低,不能學。要學的是怎麼不進入死地。進入死地之後,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夠本,多撈幾個墊背的,這樣或許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險都不是用來學習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後,看你的命硬不硬。千萬不要學韓信,自己把軍隊列水邊,背水一戰。韓信的背水一戰,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他還有兩千人在後面策應。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根本就是假的。如果他其他什麼兵都沒有,就那一萬人,全部在水邊死地,而他居然活出來了,那才叫置之死地而後生。

人們都喜歡誇大,都喜歡添油加醋,誇大才有戲劇性,而每個人都偏好戲劇性,寫正史的人,也偏好戲劇性,正史裡調味料也加得不少。但事實都是冰冷的。所以我們讀史,不要自己陷入戲劇性偏好的陷阱裡去,以為自己可以把那戲碼再演一遍,你去演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實的劇本根本不是那樣的。

現實的劇本是:進入死地的都死了,所以才叫死地。

吳王問:「若吾圍敵,則如之何?」

如果是我們把敵人圍在死地呢?

孫子答:「山峻谷險,難以逾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鬥意,因而擊之,雖眾必破。」

兵法說:「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那就別圍死了,一定給他開一條生路,讓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戰鬥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這時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騎,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殺,不僅更能保障全勝,而且保證我軍不受損失。

比如你圍了一千人,如果圍得水洩不通,務求全殲,你可能要付出八百人的代價,因為那是一千亡命徒啊。如果放一條路給他們跑,然後沿途一截一截地吃,可能跑掉二十個,但我軍的傷亡可以在十人以下。

臨戰指揮的藝術,首要是擾亂敵人

原文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華杉詳解

古代善於用兵的人,有如下幾條指揮藝術:

能使敵人前後不能相及。

讓敵軍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

梅堯臣註:「設奇沖掩。」埋伏奇兵,衝散他、掩殺他,讓他首尾不能相應。

眾寡不相恃。

能使敵軍主力和小部隊不能相互依靠。梅堯臣註:「驚擾之也。」

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應,上下不能收容,散亂、倉皇,都找不到組織了。

卒離而不能齊,兵合而不能齊。

士卒散亂不能集合起來,集合起來也不能形成整齊的陣列。

杜牧註:「多設變詐,以亂敵人,或衝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偽形,或張奇勢,我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眾分。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擾,不能合和,不得齊集。此善用兵也。」

軍隊,組織起來才是軍隊,如果沒有組織,一百萬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揮作戰的藝術,就是打亂敵人的組織。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能夠造成有利於我軍的局面,就行動;不能造成有利於我軍的局面,就停止。

曹操註:「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李筌註:「撓之令見利乃動,不動則止。」

就是擾亂他,他亂了,有機可乘,就攻擊。如果他沒亂,就不要進攻。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指揮的藝術是先擾亂敵人。但是,如果敵軍不亂,而且人數眾多,陣型整齊地向我進攻,怎麼辦呢?

答:那就先奪其所愛。

曹操註:「先奪其所恃之利。若先居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曹操說「敵軍所愛」是什麼呢,就是他依恃的有利條件。我們先佔了地利,我們就主動了。

張預註:「敵所愛者,便地與糧食耳,我先奪之,則無不從我之計。」

敵人「愛」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糧食。把這兩樣給他奪了,他就慌了、亂了,就沒法雄赳赳、氣昂昂地向我們衝殺了。

前面學的李世民破竇建德的戰例,就是三千五百人先奪了虎牢關,把竇建德十萬大軍擋在關外。然後又尋機滅了竇建德的運糧部隊,奪了糧食,竇建德自然就亂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華杉詳解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為客」,侵入別國,客場作戰。

「深入則專」,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專一,拚命作戰。

「主人不克」,敵軍抵擋不住。因為我軍在重地,敵軍在散地。前面說了,散地則無戰,他的戰鬥意志不如我們。

杜牧註:「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克者,勝也。」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

「重地則掠,因糧於敵」。在敵國富饒的田野上搶掠,三軍人馬吃飽。

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注意休養士卒,積蓄銳氣,集中力量,用兵設謀,讓敵人無法猜度。

曹操註:「養士並氣,運兵為不可測度之計。」

杜牧註:「斯言深入敵人之境,須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後閉壁養之,勿使勞苦,氣全力盛,一發取勝,動用變化,使敵人不能測我也。」

深入敵境,搶掠田野,豐衣足食。然後呢?然後閉壁養之,深溝堅壁,養精蓄銳,氣全力盛,然後一戰而定。

王翦滅楚,就是這個戰法。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滅楚,到了楚國,安營紮寨,深溝高壘,養精蓄銳,每日只是在軍營裡開運動會,讓士兵們投石為戲。楚軍挑戰,王翦就是閉壁不與他戰。秦軍人多,楚軍也不敢攻進來。這一養,就養了一年!楚人嚴陣以待了一年,姿勢都僵了,開始活動活動,移動軍隊。楚軍一移動,王翦即刻揮師決戰掩殺,一戰而定,楚國滅亡。

「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這句話信息量很大。人們看戰爭,關注的都是戰鬥本身。而戰鬥本身,只是戰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孫子說「先勝而後戰」,等到開始戰鬥的時候,那是已經勝了才戰的,是勝而戰之,不是戰而勝之。戰前我們要具備什麼條件,又等到敵軍的什麼條件出現在發動,這才是戰爭的秘密所在。

曾國藩帶湘軍,沒有那麼多奇謀巧計,就是扎扎實實,步步為營。在曾國藩的日記裡,當士兵曠日持久駐營圍敵,他關注的都是肉食夠不夠,蔬菜有沒有,最後下令:每一營,一定要種菜養豬。這樣自己有新鮮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勞動,以養精蓄銳。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般用來告誡士卒,國家養你,你要到戰場上報效祖國。不過這話原意並非講這個,出處是《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三層意思。一是養兵千日,兵養著,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你不用,這氣力都在。一用,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時,所以一定要等到那關鍵的一時,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時候,迅雷不及掩耳一把用出去,才能制勝。就像兩個人拿著刺刀決鬥,你刺刀在手裡拿著,沒刺出去,氣力都在。你一把刺出去,沒刺著對方,刺刀又沒收回來,這時候你就門戶大開,氣力全無,幾乎是不設防的狀態,對方一抓住這機會,你就完了。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於沒刺出去的時候,刺出去就得有結果,如果刺出去沒結果,恐怕就要被別人結果了。

第三層意思,是上一節說的,防備一刻不能鬆懈,一鬆懈,就被敵人端了。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隊投到無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寧願戰死,也不會逃跑。因為「無所往」,也沒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於拚死,焉有不得勝之理。曹操註:「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盡力」,士兵到了這種境地,就不得不盡力了。曹操註:「在難地,心並也」,必須齊心併力。

《尉繚子》說:「一賊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必死與必生固不侔也。」

一個強盜拿著劍在街上砍,萬人皆避之。不是說這一個人勇敢,萬人都懦弱。是因為他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兵士甚陷則不懼。

陷於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敵人了。已經死了,有什麼可怕的?最可怕不就是死嗎?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

曹操註:「拘,縛也。」捆起來。俗話說:「咱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士卒深入敵境,到了無路可去的地方,就像被捆在了一起,必須齊心兵力死戰。

杜牧註:「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盡不得已也,則人皆悉力而斗也。」

「以死救死」,這四個字很關鍵,不是拚死求生,一有了生念,就不容易拚死了,可能投降了,可能想辦法逃跑了。而是沒有生念,就是死,多撈幾個墊背的。這才有生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這樣的軍隊,不用整頓告誡,都懂得戒備;不要上級要求,都懂得出力;不要約束鼓勵,都能親密團結;不用三令五申,都會遵守紀律。

張預註解說:「同舟而濟,則吳越何患乎異心也。」

張預說的,是一個成語:吳越同舟。春秋時,吳越兩國世代交戰,兩國是敵國、仇國。一天在一條渡船上,兩國百姓都有,相互敵視。船到江心,天氣突變,風雨大作,船眼看要顛覆,必須馬上爬上把桅桿把帆降下來。這時船上的人,無論吳人越人,都爭先恐後往上衝,同心協力,降下了船帆。這就叫風雨同舟,不用人做「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工作,仇人也能變親人,形勢比人強。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禁止迷信活動,消除部屬的疑惑,戰鬥至死,也不逃走。

曹操註:「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

杜牧註:「黃石公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恐亂軍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則士卒至死無有異志也。」禁止巫婆神漢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亂了軍心,則士卒專心致志,誓死作戰。

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將領裝神弄鬼,給軍隊卜算一個大吉大利,讓大家奮勇作戰。田單守即墨,就用這辦法,讓一個士兵扮成神仙,向他行禮,侍奉他,每發令,都說是神仙的意思。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

我們的士兵沒有多餘的錢財,不是他們不愛財貨,是要錢就不能要命;我們的士兵沒有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們不想長命,是不拚命就不能保命。

曹操註:「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註:「若有財貨,恐士卒顧戀,有苟生之意,無必死之心也。」

張預註:「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財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當作戰命令下達的時候,士兵們坐著的淚濕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但當你把他們投到除了向前拚命以外無路可走的地方,他們個個都像專諸和曹劌一樣勇敢。

專諸有多勇敢呢?他受吳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的命令去刺殺吳王僚。公子光請吳王僚來家吃飯,專諸去上菜,上一條魚,匕首藏在魚肚子裡面。當專諸從魚肚子裡抽出匕首刺向吳王僚的時候,吳王僚衛士的長矛已刺進他的背上。但他還是拼盡最後一口氣,把吳王僚刺死了。

曹劌的勇敢呢?曹劌就是魯國大夫,前面講過的,在長勺之戰,讓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劌。曹劌曾跟隨魯莊公與齊桓公在東阿相會,用匕首挾持齊桓公,定下盟約,收復失地。

把所有人綁上戰車,誰也下不來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華杉詳解

善於用兵的人,就像「率然」一樣,率然,是常山上的一種蛇。你打他的頭,尾巴就來救應;你打他的尾,頭就來救應;你打他中間,首尾一起來救應。

我們能不能讓軍隊像率然那樣呢?回答是肯定的。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舟共濟,遇到暴風雨,他們都能像左手救右手一樣協調的相互救援,軍隊何嘗不能呢?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方馬」,拴住馬;「埋輪」,把車輪埋起來。所以用把馬拴起來,把車輪埋起來的辦法來防止士卒逃跑,是靠不住的。

曹操註:「方馬,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你強迫士卒,不如利用權變之巧,造成他不得不死戰的形勢。

縛馬為什麼叫「方」呢?杜牧註:「縛馬使為方陣。」不是把馬縛在拴馬樁上,是前馬後馬左馬右馬拴在一起,拴成方陣,不讓他跑!

齊勇如一,政之道也。

杜牧註:「齊正勇敢,三軍如一,此皆在於為政者也。」

陳皞註:「政令嚴明,則勇者不能獨進,怯者不能獨退,三軍之士如一也。」

張預註:「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則三軍之眾,齊力同勇如一夫,是軍政得其道也。」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註:「強弱一勢也。」讓強者和弱者都能發揮作用,主要在於適當利用地形,使我軍處於有利態勢。

張預註:「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

手下的兵有強有弱,要讓強者弱者,都能並獲其用。比如李世民三千五百人破竇建德十萬大軍的戰例。三千五百人怎麼用呢?三千人守著虎牢關,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敵人也攻不進來。他帶五百最強的出關挑戰,讓程咬金和秦叔寶率領,在路旁埋伏。然後他帶著這五百強裡最強的六個人,其中兩個超級牛人,他本人和尉遲敬德,去挑戰。李世民說:「有我這張弓,和你那把長矛,千軍萬馬也近不了我們身!」他兩個,帶四個騎兵,就直挑竇建德大營,引了幾千敵軍到伏擊地點,打了一個大勝仗。這勝仗開局一打,守關的三千人士氣大振。這就是強弱並用,剛柔皆得。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攜手作戰,團結如一人,因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從的情勢,人人勢不得已,只能聽他的,除此無路可走,都被他綁在了戰車上。

李筌註:「理眾如理寡也。」這和前面《勢篇》說的「治眾如治寡,斗眾如斗寡」是一個道理,掌握軍政之道的人,指揮多少人,都和一個人一樣自如,同進同退,齊心協力。

作為領導者,不是風風火火、忙忙碌碌,而應該鎮靜平和、不緊不慢

我們想成功,想得到成功,總是在動中得,通過自己的動,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東抓西抓,卻空勞把捉,什麼也沒抓住。能不能靜下來,認真思考,踏實積累,不是在動中抓,而是讓成果在靜中來。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軍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

原文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華杉詳解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曹操註:「謂清淨,幽深,平正。」

杜牧註:「清淨簡易,幽深難測,平正無偏,故能致治。」

作為領導者,不是風風火火,忙忙碌碌,咋咋呼呼,而是鎮靜平和,不緊不慢,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有條有理,舉止適度,一切盡在掌握。

我們想成功,想得到成功,總是在動中得,通過自己的動,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東抓西抓,卻空勞一場,什麼也沒抓住。能不能靜下來,認真思考,踏實積累,不是在動中抓,而是讓成果在靜中來。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軍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所以有人說,太忙的人不會成功。

我們想管住別人,對別人很多的規矩,很多的要求,卻沒有想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正,帶來整支軍隊的正。所謂正人先正己,儒家說:「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兵家也有正身以齊軍的道理。曾國藩的將道,突出一個「廉」字。他說士兵不懂兵法,也不知道誰本事大,但是在銀錢上,個個都十分在意。若將領貪腐,他必不服你;若將領在銀錢上特別清楚廉潔,他就認你。再能獎懲明白,還能讓大家都得點好處,就個個都願意跟你作戰。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這不是愚民,是保密。不能讓士卒知道作戰意圖。每個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務,不知道整體的作戰意圖和計劃。這是軍事保密的需要。

曹操註:「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領導者的責任是讓大家滿懷信心地跟你幹,不能讓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麼辦。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這個道理,每個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務,為將者掌握全局。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行動經常變化,計謀不斷更新,別人無法識破機關。

杜牧註:「所為之事,所有之謀,不使之其造意之端,識其所源之本也。」讓大家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沒人能推測你下一步的行動。

張預註:「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皆變易之,使人不可知也。」總是變來變去,誰也不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麼。因為軍隊裡,不只是有你的兄弟父子兵,還有敵軍間諜,還有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洩密的自己人。所以不能讓任何人可以推測你的下一步行動,就要打亂一切讓別人看起來有規律可循的東西。

另一方面,你反覆無常,又怎能讓大家都聽你的呢?這又需要耍些手段。張預講了唐朝名將裴行儉的一個故事,他剛讓大家紮好營盤,突然下令移營到山上重新紮營。大家都非常不情願,十分不滿。到了晚上,突然下大暴雨,先前紮營的地方都被淹了,水深丈餘。大家都驚歎,問您怎麼知道要下雨呢?裴行儉說:「以後我叫你們幹啥就幹啥,別問我知道什麼,為什麼知道。」

裴行儉這一手很高,他若跟大家說可能要下雨,結果又沒下,那他以後說什麼大家就不信了。他啥也不說,如果晚上沒下雨,也沒人會和他的命令聯繫起來,無損他的威信;下雨了,他就成了料事如神,威信更高了。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駐軍經常變換地方,行軍多繞彎路,誰也不知道要去哪。

要讓手下人保密,最好的方法就是他不知道那秘密,那敵人派多少間諜進來,也是白搭。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主帥交給部屬任務,就像派他登上樓,然後抽掉梯子,他只能上,不能退。

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主帥率領軍隊深入敵境,就像拔弩機而射出箭一樣,只可往而不可返;把船燒了,把飯鍋砸了,就在今日決一死戰。將帥指揮士兵,就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趕過來,大家只知道跟著走,而不知道要去哪裡。

李筌註:「還師者,皆焚舟梁,堅其志,既不知其謀,又無返顧之心,是以如驅羊也。」船燒了,橋沒了,死了撤退回去的心了,也不知道主帥打的啥主意,只能拚命跟著走,這就跟驅使牛羊一樣。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難而取勝,這就是將軍的責任。

我突然想起巴頓將軍的名言:

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at no bastard ever won a war by dying for his country. He won it by making the other poor dumb bastard die for his country.

「我要你們記住,沒有哪個雜種是靠『為國捐軀』來贏得一場戰爭的。要贏得戰爭,靠的是讓敵國那些可憐的雜種為他們的國家捐軀。」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但你有責任讓他們活著回來。用曾國藩的話說,你帶他出來,當他戰後回到家,回到父母兄弟身邊,還是一個樸實的,只是更成熟的青年,而不是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不要帶他學壞。

這就是仁者、儒將了。

成功是靠日拱一卒

原文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華杉詳解

進入九種不同地區的機變,能屈能伸地應對形勢的發展,以及對各種人員心理人情的掌握,都是為將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是總結九地,為下文張目。

這裡專門提出「人情」,就是對治氣的強調,掌握心理人情,才能駕馭士氣。不僅駕馭我軍的士氣,而且能駕馭敵軍的士氣。

儒家講天理、國法、人情,兵法也講人情。關於人情兵法,前面治氣的戰例裡都有,就是注意士卒的心理,心理決定士氣,士氣決定戰鬥力。

曾國藩說讀書,講兩條,一是每日堅持,堅持讀一頁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讀,精進就快,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勁來就大幹一場會戰,過了勁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難完成。

日拱一卒,是完成任何工作、實現任何目標理想的關鍵。成功都靠拱卒,不靠出車,因為沒有那麼多車可以出。但很多人只喜歡出車,你跟他說拱卒的事,他就是不愛聽。

曾國藩說讀書的第二條,是一本未讀完,不動下一本。這樣你就不會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廢沒讀的書。

這算是讀書兵法吧。

進入敵境後就要萬眾一心

原文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華杉詳解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侵入別國,客場作戰,深入敵境則士卒專心致志;入境未深則士卒軍心渙散。

梅堯臣註:「深則專固,淺則散歸。」這是前面說的重地、輕地、淺地的區別。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這裡多出一個「絕地」,梅堯臣註:「進不及輕,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間也。」就是剛剛越境進入敵國,已經不是散地了,但還沒到輕地。

四面通達的是衢地,深入敵境的是重地,入境未深的是淺地,背負險固,前有阨塞的是圍地,走投無路的是死地。

這些不同的地勢,分別怎麼應對呢?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李筌註:「一卒之心。」讓大家萬眾一心,一心一意。

杜牧註:「守則志一,戰則易散。」在城中固守,則大家一心一意不讓敵人攻進來;出城作戰,有人就想藉機逃跑回家。所以前文說「散地則無戰」,宜守不宜戰。

輕地,吾將使之屬。

「屬」,曹操註:「使相及屬。」進入輕地,讓部伍營壘密近連屬,一來防止敵人來攻,可以相互救助;二來也防止士卒逃跑。

只問自己學到什麼,不要糾結字面原意

讀古文,一個經驗,只問自己學到了什麼,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別糾結他字面的原意。

原文

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華杉詳解

爭地,吾將趨其後。

這句有點麻煩,各家註解都不太一樣。

曹操註:「利地在前,當速進其後也。」曹操等於沒解,和孫子說的一樣,他明白,別人還是不明白。這「後」,是什麼「後」,抄到敵人後面?

杜牧註:「必爭之地,我若已後,當疾趨而爭,況其不後哉?」對於爭地,如果我們已經落後,當急行軍去爭。

陳皞說杜牧注得不對。他注道:「二說皆非也。若敵據地利,我後爭之,不宜後據戰地而趨戰之勞乎?所謂爭地必趨其後者,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銳而據之,若彼恃眾來爭,我以大眾趨其後,無不克者。」

陳皞說,如果敵人已經據了地利,我後趨而爭,那不就成了後趨戰地者敗了嗎?不過他這樣說前人不對,理由也不成立。杜牧說的是,如果敵人跑前面了,我們要追上去趕在他前面,搶先到達爭地,並沒有說敵人已經把爭地佔了。

陳皞的註解是,若地利在前,我們先分精銳去佔了,如果敵人恃眾來爭,我們再大部隊抄他後路。

這樣解,似乎又想多了。爭地,爭到了就是爭到了,孫子應該沒有說爭到之後再去抄敵人後路的意思。

杜佑註:「利地在前,當進其後。爭地,先據者勝,不得者負。故從其後,使相及也。」杜佑前面說得對,爭地的性質,就是先據者勝,不得者敗,這才叫爭地嘛,所以不存在爭到了之後再抄敵人後路的問題。不過他後一句「故從其後,使相及也」,又不明白了,是要後面的部隊跟上,前後相及,不要掉隊?

張預強化了杜佑的觀點:「爭地貴速,若前驅而後不及,則未可。故當疾進其後,使首尾俱至。」所以他說這個「後」,不是敵後,是自己的「後」。不要先頭部隊到了,後面的還沒跟上,所以後軍也要疾進,首尾一起到。

我估計孫子沒那麼複雜的意思。

張預還提供了另一個解釋:「趨其後,謂後發先至也。」那麼這「後」,是敵人先出發,我們後出發的「後」了。我想孫子更沒有這個意思了,幹嗎說要後發先至呢?反正是要先至,孫子沒管你是先發還是後發。

總結一下,我們不要想那麼複雜,簡單點,直接點,「爭地吾將趨其後」,意思就是,對於爭地,我們當疾進,抄到敵人後面,搶先到達。

讀古書,一個經驗,只問自己學到了什麼,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別糾結他字面的原意。他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裡,在他的整本書裡,你學到了,就是學到了。如果去糾結、爭論、訓詁某一句話、某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實在是徒事講說,意義不大。特別是不要有勝心,不要一心想另立一說,另創新解,來勝過前人。

交地,吾將謹其守。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在交地,就要謹守壁壘,斷其通道。

杜牧註:「嚴壁壘也。」敵人四面都可能來,我們就要修築工事,深溝高壘,嚴密把守。

衢地,吾將固其結。

衢地合交,結交諸侯,使之牢固,不要讓敵人搶先和鄰國結盟,也不可讓他破壞了我們的盟約。

王皙註:「固以德禮威信,且示以利害之計。」

張預註:「財幣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堅固不渝,則必為我助。」

重地,吾將繼其食。

重地的關鍵是給養,是糧草,是物資。因為我們深入敵境,後勤跟不上,就要因糧於敵,就地解決給養和物資。曹操註:「掠彼也。」搶掠敵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說中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就是因為中國堅持不投降,日本就無法獲得中國的全部資源以投入戰爭,反而要消耗巨大的資源在中國戰場。

圮地,吾將進其塗。

到了圮地,山林、險阻、沼澤,就要快速通過。

曹操註:「疾過去也。」

李筌註:「不可留也。」

總之快速通過,不可耽擱。一耽擱,被人堵裡面,就麻煩了。

圍地,吾將塞其闕。

進入圍地,被人包圍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

就一個缺口能出去,為什麼還要自己堵上呢?兵法雲,「圍師必闕」,敵人包圍我們,怕我們死戰,就要留個缺口給我們,給我們一條生路,我們的士兵就沒有死戰的意志,就往人家給安排好的路上跑,我們一跑,他就擊其惰歸,圍追堵截,最後把我們一截一截全吃掉了。所以咱們自己堵上缺口,告訴士卒們我們無路可逃了,只有對著敵人衝殺,這樣反而可能擊垮敵人。

北齊神武帝高歡當初在河北起兵的時候,曾經與爾朱兆、爾朱天光、爾朱度律、爾朱仲遠等四將聯軍在鄴南會戰。當時爾朱兆等兵強馬壯,號稱二十萬大軍,將高歡騎兵二千,步卒三萬,包圍在南陵山。爾朱兆等圍而不合,留一條生路給高歡跑,準備殲滅他。高歡把牛、驢集中起來,全拴在一起,把那路口堵死了,讓大家看見無路可逃。於是將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爾朱兆等。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到了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決心。

曹操註:「勵士心也。」

杜牧註:「示之必死,令其自奮,以求生也。」

張預註:「焚輜重,棄糧食,塞井夷灶,示以無活,勵之使死戰也。」

輜重燒了,糧食也燒了,井填了,灶砸了,不活了,跟丫拼了!

王霸之道,打鐵關鍵是自身硬

原文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shēn)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huī)。

華杉詳解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所以士兵的心理,被包圍就會抵抗,迫不得已就會奮勇戰鬥,陷於危急的境地,就會聽從指揮。

這就是前面說「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人情之理」。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為心理決定戰鬥意志,戰鬥意志決定戰鬥力。

圍則御。

曹操註:「相持御也。」

杜牧註:「嚴兵在圍地,始乃人人有禦敵持勝之心,相御持也。窮則同心守禦。」

「不得已則斗」,曹操註:「勢有不得已也。」

「過則從」,曹操註:「險之甚過,則從計也。」

孟氏註:「甚陷,則無所不從。」他沒辦法了,只能是你說咋辦就咋辦。

張預講了一個戰例,就是我們前面在「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那一段學過的:班超伐交。

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鄯善王開始很熱情,後來突然冷淡了。班超打聽到,是匈奴使者來了。鄯善是跟漢朝,還是跟匈奴?如果鄯善和匈奴結盟,可能就先把班超一行人斬了作見面禮。班超一共三十六人,這就是甚陷於危急之地了。

班超把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來,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直接攻打匈奴使者,把匈奴使團全殺了,鄯善王交代不了,就只能跟漢朝結盟了。

在千里之外的他國首都,三十六人要幹這樣大的事,班超有這個膽,其他人有沒有呢?班超請大家喝酒,說明了危急的情況,問大家是要被鄯善送給匈奴,骸骨為豺狼食物,還是建不世之功,求富貴功名。眾人都說:「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把自己的命運都交給他了。於是乘夜突襲,火攻匈奴使團營地,殺了使者,第二天把使者頭顱提去見鄯善王。鄯善王嚇破了膽,把兒子送到漢朝做人質,和漢朝交好。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知道其他國家的意圖和計謀,就不能設計外交政策。就像班超這個例子,如果不知道鄯善所處的形勢和匈奴的動作,就不可能作出那樣的決斷。

不知道山林、險阻、沼澤的地形,就不能行軍。

不用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

曹操註:「上已陳此三事,而復雲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之。」這三條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又重複強調一遍。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以上這幾方面,必須都掌握瞭解,如果有一條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四五者」怎麼解,曹操註:「謂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四加五等於九,四五就是九地。也有人說,不是九地,就是泛指上面說的幾條原則。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霸」,是稱霸諸侯;「王」,是號令天下,地位、境界、層次不一樣。「霸」是大家都怕他,服他,都聽他的,是老大,是大哥;「王」是天下共奉之主,是君父,是爸爸。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以霸、王之兵,去征伐大國,則敵國將內部分化,無法充分動員集結。威力加之於敵國,則他國不能與他敵國結交。

梅堯臣註:「伐大國,能分其眾,則權力有餘也;權力有餘,則威加敵;威加敵,則旁國懼,旁國懼,則敵交不得合也。」兵力強盛,排山倒海,敵國懼怕兵威,無法充分動員集結;威震天下,旁國人人自保,誰也不敢得罪我,所以沒有人會與敵國結交。

比如晉楚爭鄭,晉國戰勝,則鄭國附晉;楚國戰勝,則鄭國叛晉附楚。大國贏了,小國再依附他,則大國更強,霸道就是這樣形成的。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因此不必要爭著同哪一國結交,也不必要培養哪一國勢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圖,兵威加之於敵國,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毀滅他的國都。

杜牧註:「信,伸也。言不結外援,不蓄養機權之計,但逞兵威,加於敵國,貴伸己之私慾,若此者,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這裡「信」通「伸」;隳,毀滅的意思。

賈林註:「諸侯既懼,不得附眾,不敢合從,我之智謀威力有餘,諸侯自歸,何用養交也?」各國都怕我,不能動員集結,不敢結盟與我為敵,我的智謀威力強大有餘,各國自然依附於我,哪還需要我去花那麼多心思結交他們呢?

陳皞註:「智力既全,威權在我,但自養士卒,為不可勝之謀,天下諸侯無權可事也。仁義智謀,己之私有,用以濟眾,故曰:伸私,威震天下,德光四海,恩沾品物,信及豚魚,百姓歸心,無思不服。故攻城必拔,伐國必隳也。」

智力威權都在我這兒,靠我自己的實力,不可戰勝的軍隊,天下諸侯就沒有什麼權謀機變好玩的了,只能乖乖地聽我的。這樣就能伸展我的私心,我的私心是什麼?就是仁義智謀,匡濟天下,不僅澤被天下人,而且及於萬物豬魚,則百姓歸心,沒有一個不服的,那我自然「攻城必拔,伐國必隳」了。

陳皞說的是王道了。不僅施於人民,而且施之於天下萬物,施之於鳥獸豚魚。比如商湯網開三面的故事。

商湯在郊外看見一個獵人張網捕鳥,四面張網,唸唸有詞:

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

天上掉下來的,地下冒出來的,四面八方飛來的,全部入我的網!

這是要一網打盡的節奏。

商湯上前說:「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有夏桀這樣的暴君,才有這樣的獵人啊!於是教他撤掉三面網,只留一面,教他一個新歌訣:「昔蛛罞(mao,蜘蛛)作網罟(gǔ),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蜘蛛織網啊,

只織一面吧!

我也學蜘蛛,

織網捕鳥哈!

要左你就左,

要右你就右。

要高你就高,

要下你就下。

三面自由飛,

一面是我網。

非要撞上來,

是你命不好。

我取犯命者,

余鳥您走好!

這個事情傳開去,其他國家人民聽到了,說:「湯之德及禽獸矣。」湯的德行已經及於禽獸了,何況人乎?於是四十國歸附了他。

所以四面織網,未必得鳥。湯去三面而置其一面,就一網網了四十國,他網的可不是鳥啊!

又一次,商湯蓋房子,工地上挖到一具死人的骸骨。眾人準備當垃圾扔了。商湯說:「這是我們的同胞啊!」把這具無名屍骸很有尊嚴地葬了。於是天下人又傳說:湯的德行已經及於死人了,何況活人乎?

於是百姓歸心,無思不服。無思不服的結果是什麼呢?當商湯開始征伐天下的時候,他往東打,西邊的人民就不願意了:湯怎麼往東打啊?怎麼不打我們啊?我們希望他來統治啊!他往西打,東邊的又不願意了:我們這邊還沒打完呢!怎麼又往西邊去了?他就這麼統一了天下。

所以說,王霸之道,打鐵關鍵是自身硬,你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領先,你就可以行王道於天下,不需要去跟這個結盟那個結交,勾這個的心,斗那個的角,那不是王霸之國幹的事兒。比如美國,當初也有行王道的心,也有點百姓歸心的意思。打伊拉克的時候,估計利比亞人也有不少盼著美軍來的。可惜不能負責到底。

奧巴馬不懂得一個最起碼的規矩,什麼叫領導世界?領導世界,就是要為世界犧牲自己。一點都不犧牲,哪有資格領導別人呢?今天想不流血犧牲,不靠自己力量,而是靠爭天下之交,養天下之權來治天下,那就只能為天下恥笑。

不疑不懼,才能勝利

原文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華杉詳解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無法」「無政」,是打破常規。

賈林註:「欲拔城,隳國之時,故懸法外之賞罰,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無法、無政。」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要攻城拔寨的時候,就要懸超越法定的獎賞。戰爭是非常時期,要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

這就是為了勝利,平時的一些規矩就不遵守了,有臨時的、特殊的規矩。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曹操註:「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犯」,就是用的意思,賞罰明確,指揮三軍,就像指揮一個人一樣方便整齊。

這就是前面多次說過的治眾如治寡,用眾如用寡。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梅堯臣註:「但用以戰,不告以謀。」

王皙註:「情洩則謀乖。」

只管叫士卒去執行任務,不要說明為什麼。為什麼呢,知道為什麼的人多了,就容易洩密,被人推測你下一步要幹什麼。

張預註:「任用之於戰鬥,勿論之以權謀,人知謀則疑也。」

這是第二個問題,你告訴士卒為什麼,他就要思考,要分析,一思考、分析,就難免要懷疑。他就不能堅定踏實地跟你幹。

前面說過那個戰例,士兵們剛紮好營,裴行儉就讓他們拔營遷到高處,而且不給任何理由。士卒們十分不願意。晚上下了大暴雨,之前紮營的地方全淹沒了,大家對裴將軍十分崇拜!

我們假設一下,裴行儉下命令的時候,加上說明理由:「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趕緊遷到高處。」那士兵們就要議論了,有人說要下,有人說不會下。若不會下,就該休息,不該折騰,話就多了。

到了晚上,下了,裴將軍英明。如果沒下,裴將軍下次要指揮人就難了。而不告訴大家原因,即使沒下雨,大家也沒法把遷不遷營和下不下雨聯繫起來,裴將軍想什麼,不是咱們能猜的,高深莫測,總有他的道理,咱們聽指揮就是了。

所以為將者,要讓士兵們對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給他們信不信的機會,直接「不疑」就是。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曹操註:「勿使知害。」

王皙註:「慮疑懼也。」

張預註:「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前面「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是不要讓他思考,不要讓他判斷,不要讓他懷疑,只一心跟著干。這裡「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是只告訴他們去多利,不要告訴他們有危險。因為人情都是趨利避害。要讓大家見利而亡命,不能見害而疑懼不敢進。

還是要人不疑,不懼。

置之死地而後生,誰真敢幹?

原文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華杉詳解

把軍隊投放在亡地上,然後才能保存;把軍隊投放在死地上,反而才能得生。因為使士兵陷入危險的境地,反而才能操縱勝敗。

曹操註:「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未險難地,則士卒心不專。既陷難地,然後勝敗在人為之耳。」

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候,士兵不能置生死於度外,專心致志、死心塌地地殊死作戰,因為他還有別的選擇。所以要把他們投放到亡地、死地、絕境,才能爆發出他們的小宇宙,打敗敵人。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例,當然又要說到韓信的背水一戰。不過韓信是把士兵們投到死地,但他自己卻另有安排,還有兩千奇兵在外面。所以士兵們在死地,他心裡明白外面還有一個活結。

另一位將軍,是真正把自己和大家都放在了死地,就是陳慶之渦陽之戰。

陳慶之,南朝梁國名將,人稱戰神,據說是毛澤東最推崇的古代將領,他的戰績輝煌到令人難以置信,所以現在對他的歷史是真是假還有爭論。

陳慶之攻渦陽城,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與北魏軍隊相持,自春至冬,打了數十百戰,師老氣衰,將士勞苦不堪。這時北魏援軍來,在梁軍背後築營,諸將怕腹背受敵,都想撤退。陳慶之說:「咱們來打了一年仗,錢糧靡費巨大,但大家卻沒有戰心,都想退縮。敵人來包圍我們,那太好了!我看只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等他們把我們都包圍死了,大家就死戰了,那才是勝利之時!」

歷來打仗,都怕被敵人「包了餃子」,陳慶之卻盼著敵人來包自己餃子,因為他認為只有被包了,將士們才會發狠咬出去。

果然,魏軍築了十三座營盤來包圍兩軍。陳慶之率眾銜枚夜出,端掉了他四座,渦陽戍主王緯投降。再挑選三十個俘虜放回魏營,傳遞魏軍敗訊。陳慶之同時率軍尾隨在降卒身後,乘勢攻擊,餘下九營全潰,魏軍全軍覆沒。

忠言逆耳利於行,百依百順有奸心

原文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華杉詳解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曹操註:「詳,愚也。或曰:彼欲進,設伏而退;彼欲去,開而擊之。」

這就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指揮作戰的事,在於順著敵人的意圖,讓他得志,讓他鬆懈,然後打他。

杜牧註:「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跡,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候其懈怠而攻之。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遂因而擊之。皆順敵之旨也。」

我們要打敵人,又找不到他的空隙,那就把自己隱藏起來,敵人要做什麼,都順著他,別驚動他。假如他強悍,要欺負我,我就示弱示怯,顯得很害怕,讓他逞強,讓他驕傲,等他懈怠,然後設埋伏打他。假如他想撤退回國,我就開圍一面,讓他退出,然後擊其惰歸。

害人的道理都一樣,就是順著他,讓他自己變壞。所以忠言逆耳,而奸臣對你都是百依百順。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並敵一向」,是並兵向敵,朝著一個方向,就是集中兵力攻其一點。

曹操註:「並兵向敵,雖千里而能擒其將也,是謂成事巧者也。」

指揮作戰的事,在於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讓他得志鬆懈,然後悄悄集中兵力,朝著一個方向,一舉擊之,則長驅千里,擒敵殺將,這就是巧妙能成事。

戰例就是前面學過的,匈奴冒頓滅東胡的故事。冒頓殺了他父親頭曼單于繼位。東胡見他初立,欺負他,派使者來說:「頭曼的千里馬不錯,能不能送給我們?」朝臣們都說東胡無禮。冒頓說:「就一匹馬,怎麼不能給友邦呢?」給了。

東胡又來使者,說冒頓單于後宮美女那麼多,分一個給我吧。朝臣們激憤,認為這是奇恥大辱,要發兵攻打東胡。冒頓卻說:「一個女人,怎麼不能給兄弟呢?」給了。

這樣,不僅東胡認為冒頓軟弱可欺,冒頓自己的朝臣都覺得他沒出息。過了一陣子,東胡又來使者,說匈奴和東胡之間有一塊千里荒地,是無主之地,劃界歸我們東胡吧。

冒頓再召集朝臣會議。一些大臣心想你連老婆都可以送人,一塊荒地算什麼呀,再給唄,還問我們幹啥,於是說給。

冒頓大怒,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能給人!」殺了主張給地的大臣,即刻起兵,千里突襲東胡。東胡毫無防備,東胡王被殺,土地、人民、牛羊,全都歸了冒頓。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這是保密需要。曹操註:「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

決定戰爭行動之後,就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禁止兩邊百姓往來,也不許敵國使者進入。這樣防止軍情洩露,不讓敵人知道我們的情況。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厲」,嚴厲、嚴格、認真的意思。

「誅」,曹操註:「誅,治也。」商議決定。

在宗廟裡秘密、認真地謀劃軍國大事。

杜牧註:「言廊廟之上,誅治其事,成敗先定,然後興師。」

張預註:「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厲於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洩也。」

所以這裡是兩層意思,一是謀定而後動,先勝後戰,贏了再打;二是計於廟堂之上,運籌帷幄之中,要絕對保密。

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開闔」,「闔」,是門扇。曹操註:「敵有間隙,當急入也。」

敵人一旦露出破綻,當急速乘隙而入。

不過有時失敗也在這裡,敵人露出那「破綻」,可能正是誘我們亟入的假象。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先其所愛」,先佔領敵人最心疼的戰略要地。比如李世民戰竇建德,先搶佔了虎牢關,就把竇建德擋在關外了。曹操註:「據利便也。」

杜牧註:「凡是敵人所愛惜依恃之所為軍者,則先奪之也。」戰略要地也好,糧草輜重也好,凡是他愛惜的,倚仗的,就奪了他。

「微與之期」,這四個字怎麼解又費勁了。

曹操註:「後人發,先人至。」後發先至,他沒說「微與之期」四個字啥意思。

杜牧註:「微者,潛也,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將欲謀奪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杜牧解釋了「微」,是潛,不讓人知道。這個說得通,所謂微行,微服私訪,就是潛行的意思。

杜牧解釋的「期」,是期待的地方,期待的目標。

所以「微與之期」,是秘密潛往我們期待的目標。但這「期」的主語就是我,不是「之」,不是敵人,所以還是不完全通。

陳皞、梅堯臣、王皙、張預四人的注意思一樣,都是受曹操「後人發,先人至」六個字的影響。「微與之期」,與後發先至有什麼關係呢。他們說,「微」,是把消息微微洩露給敵人。因為我們先佔了那裡,如果敵人不知道,所以他不來,怎麼辦呢?所以要微微把消息洩露給他,讓他跟來,我們才能打他。

我覺得這四位發揮太多了。這四位,加曹操、杜牧,六個人的解釋我都不滿意。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將軍的《<孫子兵法>譯注》。他的註解很簡單,「微與之期」,就是不要和敵人約期會戰。

再查,「微與」,就是「不應該這樣」的意思。《禮記・檀弓下》,那個大家都熟悉的嗟來之食的典故: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喊他「嗟!來食!」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

曾子聽聞後說:「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鄭玄註:「微,猶無也。無與,止其狂狷之辭。」孔穎達疏:「微與者,微,無也;與,語助。言餓者無得如是與!」

所以「微與」,就是不要。

「微」就是「無、非」,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微斯人,吾誰與歸」,意思就是:「不是這個人,我跟誰去呢?」

「微與之期」,戰爭不是決鬥,不要跟敵人約好時間地點按時打,而是隨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這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踐墨隨敵」,問題又來了。「墨」,是規矩。木工鋸木板打傢俱,先劃上墨線,然後照那個線鋸。問題在「踐」,這「踐」,是守規矩,還是不守規矩?

按理應該是守規矩,踐行嘛!但是古文「踐」同「剪」,滅除的意思,所以說是不守規矩,也對。

杜牧說是守規矩:「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也。」

賈林說是不守規矩:「踐,除也;墨,繩墨也。隨敵計以決戰事,惟勝是利,不可守以繩墨而為焉。」

曹操註:「行踐規矩無常也。」他沒說踐是守規矩,還是不守規矩。他說守規矩的時候不守常法。

郭化若將軍註:「實施作戰計劃時,要靈活地隨著敵情變化作相應修改,來決定軍事行動。」

這是正解。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曹操註:「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開始時像處女一樣沉靜柔弱,一旦敵人露出破綻,則動如脫兔,讓敵人來不及抵抗。

附錄:《九地篇》全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