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揭秘:龐氏騙局的前世今生 > 第一章 龐氏騙局是怎樣煉成的 >

第一章 龐氏騙局是怎樣煉成的

查爾斯·龐茲並非龐氏騙局的首創,儘管這個古老的騙術頂著他的名字。「龐氏」二字家喻戶曉之前,這個久經考驗的騙術還有其他名字。歷來不乏陰險的小人使詐,將他人財富據為己有。

1920年曝光了查爾斯·龐茲的騙局,自此以後,僅美國就揭穿100多起大宗龐氏騙局。只計算作案人已落網的案件,相當於每年至少發生一起騙局。被曝光的騙局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還藏著無數未被發現的騙局。如今,龐氏騙局比以往更普遍,涉案規模也足以讓查爾斯·龐茲2000萬美元的詐騙案相形見絀。

此刻,為數不少的大型龐氏騙局正悄然上演,避開監管,引誘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入局。其中很多騙局已順利運作幾十年。等下一場驚天騙局最終揭穿的時候,伯納德·麥道夫高達650億美元的世紀詐騙案與之相比,只會是小巫見大巫。本書所揭秘的龐氏騙局乍看之下複雜難解,實則不然。複雜的假象是龐氏騙局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將一場龐氏騙局條分縷析,拆解出最本質的組成部分,你就會發現,識破一場騙局其實簡單得不可思議。

龐氏騙局第一課

龐氏騙局是一種許諾超高收益的欺詐性投資,投資期限通常不長。一夜暴富的許諾極具吸引力,連保守的投資者也不願錯過。驚人的高收益是龐氏騙局的標誌。

事實上,支付給投資者的收益只是對初始投資的返還,或者來自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只要源源不斷注入資金,騙局就能一直運作下去。資金可能來源於新的投資者,但龐氏騙局的重要一環,是說服現有投資者將其收益進行再投資,最好投入更多本金。

由於龐氏騙局許諾的收益遠高於從別處可獲得的收益,許多投資者都會盲目跟風。原本精明的投資者就這樣被貪慾蒙蔽,將所有或大部分資金投入一項投資,結果多半損失畢生的積蓄。通常,行騙者所使用的描述這種投資的詞彙含糊不清,或者包含普通人無法完全理解的複雜術語。這麼做是有意為之。這種複雜性掩蓋了可怕的真相:無基礎投資。

本書所描繪的查爾斯·龐茲和其他騙子天賦極高,擅長從主力或散戶手裡獲取新資金。他們推銷能力超強,能以豐厚的報酬為餌達成交易,至少最初如此。投資者從初始投資中看到驚人的收益,遠超過其他任何投資的收益。他們被貪念左右,往騙局中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

騙子要讓你掏錢,必先套取信任。龐氏騙局的一個慣用伎倆就是用短期幾乎無風險的回報來引你上鉤。許多受騙人一開始也持懷疑態度,後來收到一次或兩次所許諾的收益,就通常足以說服他們這項投資是合法的。接下來,他們將收益再投資,並往往加大投資。投資最初總是「成功」,這樣才能使騙局運作下去。最初的回報便是誘餌,投資者嘗到甜頭,就更容易被哄騙,不斷投入更多資金。

覺得騙局不會落到你頭上?伯納德·麥道夫對沖基金的投資者也從未想過會上當受騙。麥道夫欺騙了經驗豐富的投資專家、精明能幹的家族信託經理人,還欺騙了其他對沖基金,也就是將錢投給麥道夫基金的所謂的「支線基金」。這些專家深諳金融之道,卻一樣因豐厚報酬的許諾而上鉤。

許多慈善機構也在麥道夫的利誘下進行了投資,包括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神童基金會。麥道夫的受騙者名單就像一份名人錄,包括凱文·貝肯、凱拉·塞吉維克、拉裡·金,就連已故歌手約翰·丹佛的遺產也捲入其中,前紐約州檢察長艾略特·斯皮策的家族企業同樣未能倖免。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剖析麥道夫及其他一些龐氏騙局。一旦你知道了識破龐氏騙局的方法,就可以避免上當受騙。

中世紀龐氏騙局的一頁

易貨貿易開始,龐氏騙局已經以某種形式出現,並且隨著貨幣、投資等概念的演進而變得愈加複雜。如今,這種古老的騙術在毫不防備的投資者身上屢試不爽。

你一定聽過「搶彼得的錢,還保羅的債」的說法吧。簡言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拿一個人的錢去還另一個人的債。這句話可以追溯至1450年,而且指的很可能就是龐氏騙局這樣的伎倆。原文出自1450年左右的《雅各布之井:一部關於良知洗滌的英文專著》:

「搶諸彼得,付諸保羅,此非善舉,實為重罪。」

當今世界與1450年的英格蘭大不相同,現代英語也與中古英語相去甚遠,但這句話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龐氏騙局的原理:用後來投資者的錢,償付給早期投資者。騙子聲稱支付給你的錢,是投資收益。收益有多高呢?比你在其他地方賺取的收益高好幾倍。

投資收益是虛構的,是一種套取信任、說服你繼續掏錢的手段。信心樹立以後,騙子希望你提高投資額,並說服其他人也參與投資。這種老套的騙局中,騙子運用錯覺和心理技巧,騙走你的錢。

早在19世紀的英格蘭,這項騙術就已經聞名於世,連查爾斯·狄更斯也在幾本小說裡進行大量描寫。《馬丁·翟述偉》中,盎格魯-孟加拉公正貸款與壽險公司使用新保單持有人的保費向舊保單持有人理賠。《小杜麗》中,莫德爾先生用超高的儲蓄利率吸引投資者存款,實際上這些錢是被用於掩蓋挪用老儲戶存款的事實。狄更斯的成長經歷引起了他對金融騙局的興趣。

狄更斯的父親揮金如土,入不敷出。1824年,作為八個孩子父親的約翰·狄更斯因還不起欠麵包房的40英鎊(相當於2013年的3018英鎊),被關進位於現在倫敦市內的南華克的馬歇爾希債務人監獄。當時,狄更斯年僅12歲,不得不輟學去沃倫鞋油場打工,每天工作十小時,每週工資六先令。

當時,所有監獄都是私營,為了盈利向囚犯收取「監獄費」,這進一步降低了囚犯們的償債能力。所欠監獄費水漲船高,刑期又會延長。雖然多數人欠的錢共計不到20英鎊,但是刑期卻能延長至幾十年。囚犯必須自行準備衣物和食物,很多囚犯甚至活活餓死。

狄更斯對童年時代失去自由的經歷深惡痛絕,金融主題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筆下描繪了許多工人群眾被騙子坑害的故事。儘管約翰·狄更斯並沒有用龐氏騙局來行騙,但狄更斯似乎對筆下的各種金融犯罪有著濃厚的興趣。或許他頻繁探監的時候,曾經碰到幾個真正的龐氏騙局詐騙犯吧。

如今,我們受法律法規的保護,與早期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們相比,消息更靈通,投資者也更精明。然而,即便有了這些防範措施,龐氏騙局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猖獗。

多數騙局曝光仍屬偶然。儘管技術和法規在進步,信息渠道比從前更加暢通,卻極少有騙局是投資者或者監管方發現的。相反,往往是外部事件成為導火索,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市場衰退,流動性枯竭,投資者贖回投資,因為無法滿足贖回資金的要求,包括麥道夫騙局在內的許多龐氏騙局轟然倒塌。突然之間,找不到新投資人的錢來償還早期投資者了。

當今時代——龐氏騙局前十榜單

按財務損失排名,史上最大的十起龐氏騙局都發生在1990年後,一半曝光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