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侯孝賢與朱天文:文字與影像(18) >

侯孝賢與朱天文:文字與影像(18)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筆記》,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朱天文、吳念真,《戀戀風塵:劇本暨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台北:遠流,1992。

吳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台北:遠流,1989。

林文淇,《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侯孝賢、朱天文、蔡正泰,《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記錄》,台北:遠流,1998。

侯孝賢、吳念真、朱天文,《戲夢人生: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台北:麥田,1993。

曾郁雯編著、李天祿口述、侯孝賢策劃,《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

黃婷,《E世代電影男女雙人雅座:走入〈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台北:角川書店,2002。

黃婷著,蔡正泰攝影,《千禧曼波電影筆記》,台北:麥田,2001。

萬萬,侯孝賢:《悲情前後》,收錄於羅藝軍編的《華語電影十導演》,頁378—415,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網站

www.sinomovie.com/3hfilms/

1二二八事件(1947)起因於台北專賣局在查收四十歲寡婦林江邁非法販賣的私煙時,專賣局稽查員與林江邁發生衝突,引爆一連串的暴力事件,數日內便擴及全島……此事件導致台灣知識分子和政治領袖大量被捕屠殺。有關此事件的更多資料請參見賴澤涵、馬若孟、魏萼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1993。

2李天祿(1910—1998),1932年創立「亦宛然」掌中戲劇團,是台灣最著名的掌中戲大師,也是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的演員。《戲夢人生》即改編自他的回憶錄。他也參與張志勇的得獎作品《一隻鳥仔哮啾啾》(1997)的演出。

3 《兒子的大玩偶》因其風格與主題特性,一直被視為是台灣新電影的開創作品之一。電影由三段故事組成,《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第一段由侯孝賢導演,敘述一個年輕父親,扮成小丑,踩著三輪車,為當地戲院四處宣傳電影。他出生沒多久的兒子已習慣了他的小丑裝扮,等他卸裝,換回平時的服飾後,兒子竟認不出他來。

4電懋是陸運濤於1956年在香港成立的電影公司,是國泰電影公司的前身。電懋拍攝了許多票房極佳的巨片,如《四千金》(1957)、《星星月亮太陽》(1962)等。1965年陸運濤因空難喪生,電懋改名國泰(香港)有限公司。邵氏兄弟公司於1957年由邵逸夫創辦,出品了許多成功的製作,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獨臂刀》(1967)、《少林三十六房》(1978)等。邵氏後來成為亞洲最具勢力的電影王國。

5編註:巖下志麻(1941— ),日本著名的演技派明星,生於演藝世家,中學即參加電視劇演出。電影作品有《切腹》(1962)、《古都》(1962)、《秋刀魚之味》(1962)、《沉默》、《權之曜三》(1986)、《寫樂的感官世界》(1995)等。

6編註:山本週五郎(1903—1967),日本著名小說家、編劇。1926年在《文藝春秋》發表處女作《須摩寺附近》,開始了文學之路。山本週五郎極為多產,其中以《五瓣之椿》、《紅鬍子》最受歡迎,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他與黑澤明合作了多部電影,如《椿三十郎》、《紅鬍子》、《電車狂》、《黑之雨》。

7李行(1930— ),台灣早期非常重要的電影導演。導演的作品有《街頭巷尾》(1963)、《養鴨人家》(1964)、《蚵女》(1964)、《秋決》(1972)、《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小城故事》(1979)等。侯孝賢與李行於1979年合作了《早安台北》,侯擔任編劇。

8新月社為1922年至1933年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團體,創辦者為當時頂尖的知識分子,如徐志摩、梁實秋、胡適與聞一多。1928年在上海出版《新月》月刊,經常為《新月》供稿的作家有沈從文、馮友蘭、凌叔華、林徽因,還有當時許多作家、詩人、思想家。

9胡蘭成(1906—1981),中國近代作家,是個爭議性人物。1937年開始為《中華日報》撰稿,並出任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部長。1944年與張愛玲結婚,1947年6月離婚。胡蘭成曾在台灣住了三年,之後因被控「通匪」而被迫離台,後終老日本。主要作品有《今生今世》、《山河歲月》、《禪是一枝花》。

10《小畢的故事》(1983)一般被認為是台灣新電影初期的奠基石,導演是陳坤厚。故事描述少年小畢與繼父之間充滿衝突的關係以及最後的和解。

11丁亞民是台灣新電影運動早期成員,活躍於台灣電影圈。他擔任編劇的作品有《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春秋茶室》(1988)。他也導演過電影《候鳥》(2001),以及根據知名詩人徐志摩的生平改編、收視率很高的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2001)。

12編註:小野和吳念真一樣任職於「中影」製片部,兩人都擔任許多電影的編劇。黃春明(1939— )的小說在當時被大量改編成電影,除《兒子的大玩偶》的三段故事外,還有《看海的日子》(1983)、《我愛瑪莉》(1984)、《莎喲娜啦•再見》(1985)、《兩個油漆匠》(1990)。

13上海出生的張愛玲(1920—1995)是那一輩作家中最頂尖的中文小說家與散文風格家。小說作品有《秧歌》、《怨女》、《赤地之戀》等。張愛玲與電影圈有很深的淵源,她的小說曾被許多導演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如侯孝賢(《海上花》)、許鞍華(《傾城之戀》、《半生緣》)、關錦鵬(《紅玫瑰與白玫瑰》)、李安(《色•戒》)。2004年丁亞民將她的生平改編成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也曾當過電影編劇,如《太太萬歲》(1947)、《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

14沈從文(1902—1988),1949年以前中國最具影響力、先鋒、多產的作家之一。他最為人熟知的是生動地描繪少數民族的習俗、優美風景以及軍旅生活。他寫過兩百多篇短篇小說和十部長篇小說,包括非常著名的《邊城》。1949年之後他放棄小說創作,專注於中國傳統服飾的研究。他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翠翠》(1953)、《邊城》(1984)、《湘女蕭瀟》(1986),以及《丈夫》(又名《村妓》)。

15梁朝偉(1962— ),原為電視演員,後成長為香港電影最具天分且炙手可熱的明星。他主演了無數電影,包括王晶導演的商業喜劇、吳宇森的警匪片,以及侯孝賢、王家衛的藝術小製作,他主演了王家衛大部分的作品,與侯孝賢合作了《悲情城市》和《海上花》兩部片子。

16陳映真(1937— ),1959年開始以現代主義風格創作小說。白色恐怖時期因其馬克思主義思想坐牢七年,1975年成為鄉土文學運動的擁護者。陳映真最為西方熟悉的作品是帶有自傳色彩的短篇小說《山路》。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有《將軍族》、《夜行貨車》。

17  《悲情城市》是1964年的黑白閩南語片,導演為林福地,金玫、周遊、陽明主演。電影描述玉琴遭受的苦難與試煉:入獄,淪為夜總會歌手,最後死亡。但為了與愛人文德重聚,玉琴再次回到人間。

18訪問之後,《荒人手記》的電影版權售予內地導演謝衍。

19金庸(1924— ),記者、報人、影評人、電影編劇,創立了香港規模最大的傳媒集團明報。但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作家。他的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等一再地被許多導演搬上銀幕,如胡金銓和徐克(《笑傲江湖》[1990])、楚原(《書劍恩仇錄》[1981]、《倚天屠龍記》[1978])、張徹(《射鵰英雄傳》[1977])、許鞍華(《書劍恩仇錄》)等。此外,他的作品也被廣泛地改編成電視劇、動畫、漫畫和計算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