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謝晉:電影創作六十年(12) >

謝晉:電影創作六十年(12)

●──這麼多年來您致力於電影創作,不過聽說您最近決定重回初戀──舞台劇。

這是因為最近的中國電影很低迷。張藝謀都拚命拍跟好萊塢競爭的商業片。好萊塢不僅對中國電影是挑戰,對全球電影工業都是。美國電影和娛樂工業對各地的文化產品都造成威脅。而中國電影處於不利地位。到底什麼樣的片子才能跟美國電影匹敵?我聽說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主演的《珍珠港》(Pearl Harbor)投資一億五千萬美金,那是十四億人民幣,都可以在中國造座大橋啦。我們一般電影的預算是幾百萬人民幣,頂多一千萬人民幣。找到投資不容易,因此最近我想搞一個話劇,改編白先勇的小說。

我明年要拍一部很大的戲,跟《末代皇帝》差不多的,跟末代皇帝和第四個妃子有關。這女孩十四歲進宮,十八歲時日本人投降,偽「滿洲國」也結束了。她流浪,仍為溥儀守貞,最後跟溥儀在監獄重逢,很感人。同一個故事我也在籌備舞台劇版。

●──您盼望觀眾從您的電影裡得到些什麼?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文學一直有兩派,一派審美的,一派審醜的。描繪醜陋的也可以教育人,就像《欽差大臣》(The Government Inspector)的作者果戈理(Nikolai Gogol)。我一般是審美派的,希望留下很好的東西,讓觀眾永遠記得。我在美國做過幾次演講。我說美國每年拍的幾百部電影中,如果有一半像《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1965)、《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1940)、《居里夫人》(Madame Curie, 1943)或《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2),也許,我說也許,九一一事件就不會發生。如果美國的人文意識在美國更為健全,也許宗教的問題、種族仇恨的問題可以解決,九一一事件就不會發生。如果《音樂之聲》這樣的片子可以幫助陶冶人性,而不是那些槍戰、暴力的電影占美國票房的百分之八十,我想世界會更美好一點。

我總希望給觀眾很美好的電影,中國的觀眾喜歡我的電影是因為他們能懂。我一直希望貢獻最美好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已經生活得太苦了,我一生的志業都希望經由我的電影、我的電影裡美好的東西,給予他們一些希望。

作品年表

導演

1951 《控訴》

1953 《藍橋會》

1954 《一場風波》(與林農合導)

1956 《水鄉的春天》

1956 《女籃五號》

1958 《大躍進的小主人》(與楊小仲、張天賜合導)

1958 《疾風勁草》(與田野合導)

1958 《黃寶妹》

1960 《紅色娘子軍》

1962 《大李、老李與小李》

1964 《舞台姐妹》

1973 《海港》(與謝鐵驪合導)

1974 《春苗》(與顏碧麗合導)

1975 《盤石灣》(與梁廷鐸合導)

1977 《青春》

1979 《啊!搖籃》

1980 《天雲山傳奇》

1982 《牧馬人》

1983 《秋瑾》

1984 《高山下的花環》

1986 《芙蓉鎮》

1988 《最後的貴族》

1990 《清涼寺的鐘聲》

1991 《啟明星》

1993 《老人與狗》

1995 《女兒谷》

1997 《鴉片戰爭》

2000 《女足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