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72.工作回歸遊戲 >

72.工作回歸遊戲

工作常如苦役,人能不能不工作還吃穿不愁?這也許不是虛妄的幻想。

2012年4月,瑞士公佈了一個《無條件補貼》的提案:每個瑞士人無須工作,每個月將可以領取一千五至兩千歐元的補貼,工作不再是維持生計的必需。

提案人解釋說,這筆錢將讓人們從勞動義務中解脫出來,為了生活而必須勞動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些人沒有工作,有些人從事不喜歡的工作,有些人超負荷工作。如果不必為了餬口而勞動,誰希望掙得更多誰就做更多的工作,每個人都有機會投身於自己喜愛的事業。反對者認為,讓人們僅僅出於興趣而工作的想法太過簡單,它將導致勞動市場匱乏。但不管怎樣,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允許「不勞而獲」的國家級提案。

看了這條新聞,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如果真實行了人都不幹活了怎麼辦?

其實瑞士的這項提案是有人性基礎的。人過勞痛苦,無事可做可能更痛苦。

有這樣一個故事——

張三死後來到了閻王殿。他發現這裡的生活非常安逸,不用做事,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再也不用辛苦勞作了,簡直是天堂!最初他快樂得像個神仙,可日子一長就覺得十分空虛與無聊。於是他找到閻王說:「我每天就是吃飯睡覺,這和豬有什麼區別呢?你還是給我一份工作吧,辛苦點我也願意。」

閻王:「這裡啥都有,就是沒有工作。」張三:「這種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你還不如讓我下地獄呢!」閻王:「這裡本來就是地獄,你以為是天堂嗎?」直到這時,張三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地獄。

20世紀中葉以前的人類史,全部是人類為生存而掙扎的歷史。不勞者不得食,天經地義。然而,溫飽問題解決後,空虛無聊逐漸上升為社會的主要問題。

馬克思曾預言,未來工作將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這是對人性深刻洞察後做出的推論。惰性使人不願意工作,但是人性中還有更多、更強大的力量推動人去工作。工作可以滿足人性的多種需要。

人是這樣的動物:沒有能力長時間安靜不動。工作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是消遣人生時光的最好方式,過去是,今天是,明天還會是。工作不僅創造財富,它還是人類自身成長和進化的主要途徑,因而說勞動創造了人。

工作會給人帶來快樂感和成就感,工作的忙碌是保持健康的靈丹妙藥。一身嬌肉懶骨,終日無所事事的人必定精神空虛苦悶,導致百病滋生。不少人退休後不適應角色轉換,精神失去了寄托,一下就「閒」病了。

人工作才有價值,沒有價值感將會毀掉一個人。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是基本的人性需求。缺少價值感,人的生活就會陷入痛苦的泥潭。價值感和成就感不是大人物的專利。一位退休的女士說:「我每天給丈夫兒子做飯還帶孫子,這就是我的價值。」「你不嫌累嗎?」她說:「我情願累,但我快樂!如果不做事那不成了廢人嗎?」

人類未來的工作狀態會是什麼樣?

生產力已大大提高,社會實行了普遍的福利制度,工作不再是謀生的飯碗。人們將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工作。比爾·蓋茨說,如果你能把工作當成一種遊戲,就會幹得更好。當興趣與工作結合,工作便成為一種遊戲,一種精神享受。為謀生與為興趣工作,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為謀生工作是被迫的、不情願的,通常是痛苦的;為興趣工作是自願的,即便再辛苦心情是愉快的。細細想來,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如果工作不能給人帶來快樂,那漫長的一生不是注定要在悲哀中度過嗎?

未來人們會越來越多地將時間、精力、智慧投入到遊戲中,今天網絡遊戲的空前火爆就是一種先兆。著名社會學者鄭也夫斷言,遊戲將成為人類未來最終的選擇和依賴,我們將生於遊戲,死於遊戲。

人類的工作將回歸於遊戲。未來,遊戲不可能全部取代工作,但更多的工作會變成遊戲,興趣將成為工作的主動力,工作成為最有趣的遊戲。那時,人們將主要不是為飢渴的肚皮而是為飢渴的心靈而工作,工作成為快樂的最大源泉。

瑞士的提案至今沒見下文,也許胎死腹中了。但無可否認,一個夢想的社會已在敲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