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71.動物性與人性 >

71.動物性與人性

當人類加冕自己為萬物之靈時頗有點心虛,於是幾千年來人類一直想證明自己完全有別於那些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爬的以及水裡游的其他動物,結果真相使人類的自尊心大受損傷。

近年來隨著數字影視技術的普及,迎來眾多動物生活紀錄片的問世,我們對地球上的動物朋友有了更多的瞭解。

人類總是讚歎母愛的偉大,其實最無私母愛的金牌當頒給非洲的一種紅蜘蛛:其在幼崽孵化出來後,如果餵養食物不足,母蜘蛛便發出一種信息,讓飢餓的兒女們吃自己,母體夠上百個幼蜘蛛吃四天,當母蜘蛛被吃光時幼蜘蛛也長大了。

人類總以為自己是情聖,其實動物對愛情的忠貞一點不遜於人類。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赴并州(今太原市)考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講述了一件奇事:他設網捕雁,捕得對雁中的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空中盤旋一陣後投地而死。比翼雙飛相依為命的大雁情侶,竟以死殉情!元好問感慨萬分,他壘石把兩隻大雁葬在汾河岸邊,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祭奠這對大雁愛侶。留下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絕句。然而在動物中,大雁還稱不上情聖。公螳螂在與母螳螂交配完成後就要被母螳螂吃掉,但公螳螂仍然義無反顧,寧死也要愛一次。

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人類獨有而其他動物沒有的天性?當我們對眾多動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後驚訝地發現,曾以為只有人類才有的情感、智慧、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創造性、社會性等,其實動物都有。幾乎人性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動物中找到。顯然,不瞭解動物性,人類永遠也看不清人性。

人也是一種動物,這是不爭的事實。人與動物的區別,只是低級動物與高級動物的差別。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種差別並不是很大。

動物是自私的,這是人對動物的又一大偏見。動物界雖然弱肉強食,同類間也常互相爭鬥殘殺,但利他本性也十分突出。據報道,在非洲肯尼亞國家動物保護區,一頭野牛在看到同伴被獅子咬住後,奮不顧身衝向前去,用牛角奮力一頂,將獅子拋起三四米高,救下了同伴。這一瞬間被遊客拍攝了下來。

又問: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很多人會說,人有社會屬性而動物沒有,其實這也是誤會。動物不僅有社會屬性,而且有明顯的等級區分。羊群有頭羊,雁群有頭雁,食肉類動物等級更明顯。在獅子、豹、狼、鬣狗等族群中,都是強者為王,同類之間通過角鬥競爭確立自己在族群中的地位。與人類最相像的動物是猴子,猴子總是分成一群一群的,每個猴群都有個猴王,王者在交配、獲取食物、居住等方面都有優先權。狼群、鱷魚群在獵取的食物不足時,常常是按照等級高低先後分享。由此可見,只要有群體,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必須分出等級,才能維護群體內的秩序。曾有人以為人類可以取消等級,實在是有違天道。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實際上,動物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智慧。

有人以為動物沒有智慧,不會使用工具,其實這只是人們的偏見。非洲一種黑猩猩就會使用二十種工具,一種鷹會把啄不開的堅果叼到空中再扔到岩石上,摔破了之後吃其果仁。田鼠、松鼠、狼、豹都會把多餘的食物用挖洞埋藏等辦法儲存起來。

在非洲旅遊,經常可看到平原上一座座突兀聳立的土丘,這是白蟻建造的城堡——蟻山。白蟻山是蟻巢的地上部分,多數蟻山呈圓錐狀,高四五米,有的高達十米。一個蟻山通常居住著兩三百萬隻白蟻,多的達七八百萬!這些蟻巢,要保證幾百萬成員的衣、食、住、行、繁育,它們在巢內種植成片的真菌苗圃,生產可供幾百萬隻白蟻的食物;巢內還有交通、通信、空氣調節系統。蟻巢設計得精妙複雜,有專家認為其難度相當於人類建造三四千米高的摩天大廈!

然而,我們真正想知道的秘密是,這幾百萬的蟻群是怎麼管理的?怎麼做到個個有飯吃、有住所、不偷懶、各盡所能?成員之間發生衝突、群體遇到危機怎麼辦?當人故意給蟻山鑿個缺口後,很快就有成千上萬的白蟻前來修補,是誰在指揮它們?這是一個理想的自由王國嗎?人類從它們身上能領悟到什麼?

哲人蘇格拉底說:「人要認識自己。」動物說:「用我們做鏡子吧。」別忘了,人類最早的祖先是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