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68.孔子是科學家嗎? >

68.孔子是科學家嗎?

許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把儒家學說當宗教。

儒學是不是宗教?

爭議焦點在神與人之間。基督教等宗教大都是信神的,而儒學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上帝是神而孔子是人;《聖經》是神學,而《論語》是人學:即論述人與人關係的人倫學說。但就信仰的廣泛性和忠誠度來看,中國人信孔子比西方人信上帝有過之無不及。爭議雖多,但把儒學作為準宗教看待許多學者還是認可的。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耶穌的這句話被基督教徒看作是人類道德的黃金律。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兩句話如出一轍,表明兩者的總原則是一樣的。但一個是肯定句式,一個是否定句式。其肯定式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否定式則是道德的底線。

2001年,聯合國為迎接新千年選一句話作為人類生活永恆的準則,結果選出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什麼?細一想就明白了,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可行性相差甚遠。肯定式要求,人家想要什麼你就給什麼,誰能做得到?而否定式的要求是不施害於人,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稱之為人際關係的不渝法則,可與牛頓發現的地心引力法則相比。一個是發現人倫或人性法則的人,一個是發現自然科學法則的人,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孔子呢?

與自命為全能的無所不知的上帝不同,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孔子生逢亂世,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從政議政,著述教書,壽過古稀,弟子三千。豐富的閱歷,使孔子能深刻而全面地洞察人性。細品《論語》可以看出,這部孔子一生實踐和思考的總結,是世界上最早論述人際關係的經典學說,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科學著作,揭示的是人倫的真理。

儒學關於為人之道、處世之道的闡述,歷經兩千年檢驗,依然是今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其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博愛所有的人。它認為人要修身自律,「克己復禮為仁」,把做「仁人志士」視為人生的理想。

關於為政之道,孔子主張「邦以民為本」,他反對暴政,主張「為政以德」,用德治和禮治(法制)來治理國家。他提倡有教無類,傳道弟子,貧富不論,人人平等。

儒學充滿了辯證法。崇尚中庸,不走極端,認為「過猶不及」。既主張眾生平等,又強調尊卑有序,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難怪古人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學說便成為中國統治者治國的主導思想。

社會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人際關係理所當然是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用今天的視角看,《論語》當之無愧是人類社會科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國外有學者認為,在距今兩千多年中,中國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國家。探究原因,儒家學說占主導地位是關鍵性因素。

對孔子的認識國外一些學者的看法也許更客觀。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的伏爾泰,自稱是孔門弟子,他說:「中國的儒教是令人欽佩的,毫無迷信,毫無荒誕不經的傳說,更沒有那種蔑視理性和自然的教條。」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則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從中國孔子那裡尋找智慧!」

近百年來,儒學一直被作為一種封建文化看待,時不時受到批判。當我們揭開儒學歷千年不衰、反而越來越有生命力的秘密時,猛然發現答案竟如此簡單:從一定角度看,儒學是一門人倫科學!實踐證明《論語》所言大多是真理,而真理自有征服人心的力量。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讓孔老夫子受委屈了。

儒學半遮半掩的宗教面紗常常使人看不清其真面目。發現真理的人都是科學家,因此僅僅稱孔子為思想家是不夠的,孔子也是當之無愧的社會科學家。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向偉大的科學家孔子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