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63.美 ——生命之花 >

63.美 ——生命之花

猶如繪畫色彩中的紅、綠、藍三原色,真、善、美是生命的三原色。植物開花,人性愛美,同為宇宙造化。美是生命之花,美是靈魂的芬芳。

在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有一個大約四千年前的古蜀國陶器盛水勺,勺的把柄做成鳥頭型,很美。凝視這件文物,許多遊人感歎不已:即使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遠古年代,生存那麼艱難,先人也沒有放棄對美的嚮往和創造。今天,當我們觀賞敦煌壁畫,或佇立在美輪美奐的梵蒂岡大教堂,或置身於斷壁殘垣卻不掩壯觀的羅馬鬥獸場時,我們都能聽到遠古人類發出的呼喚:一種對美的呼喚!

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學術界爭論了幾百年也莫衷一是。簡單地說,美就是一種感覺,讓人悅目賞心的感覺。物有兩種,大自然的與人創造的;人有兩個方面,外貌與靈魂。人對美的追求幾乎表現在所有方面,美成為人類一切創造物不可或缺的元素。最能體現人類愛美天性的有兩樣東西,一是服裝,一是建築。

服裝的使用功能是什麼?古人回答:遮體保暖。現代人回答:美化人。告別貧困,穿衣進入了時裝時代,美觀成為最主要的使用價值之一,遮體保暖的功能已退居後位,人們購買服裝常常是「時尚一票否決」。現在許多女性,每天都要換一套時裝,走在大街每個人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人是萬物之靈,天地間最美莫過人,美化環境最重要的還是美化人。

我們的審美觀曾誤入歧途。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曾被外國人稱為「藍螞蟻」「灰螞蟻」,成千上萬的人穿著同樣顏色款式的服裝,並以此為美。改革開放後,有記者問一個出訪歐洲的經理:「你到歐洲最深的感受是什麼?」他說:「在大街上你隨便望去,沒有一個人會與他人服裝相同!」美應該是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的,這種抹殺個性、千篇一律的服裝很難被美所認同。今天,衣服的雷同很少了,但諸多建築仍千樓一面,給子孫留下了醜的遺產與遺憾。

建築也開始走向更重視追求美的時代。城市的面貌主要由建築構成,建築的美醜直接影響城市的美感。建設樓屋,過去的要求是把實用放在首位,然後是經濟、美觀,現在開始顛倒了過來:美觀成了首要元素。一個籌建辦公樓的業主對設計師說:「我第一位的要求是造型漂亮,獨樹一幟,使用功能在次。你要把它設計成一個擺在大地上的萬米(平方)雕塑,一件實用的藝術品。」人的服裝可以天天換,可是一棟樓宇要使用上百年,它的美與醜直接影響使用者甚至是過往人們的心情。

美就是競爭力。凡是旅遊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件既花錢又辛苦的事,然而人們仍樂此不疲,只為一飽眼福。誘惑他們的既有大自然的美,又有人類創造的美——名勝古跡。許多遊客選擇景點只問三個字:「美不美?」

不僅僅是服裝建築,人類的一切創造物都有屬於其自身的美,而且越是美的東西其價值往往越高。從壺碗杯盞、桌椅床櫃,乃至橋車舟楫、廠房機器。東北某公司生產的一種機床,原來賣八千元,在經過了外表形象設計後,賣到了原來7倍的價錢,這就是美的價值!

美是萬有引力,有著巨大的能量吸引著人們去追求它。無數女人為了美,常常不遺餘力地化妝包裝自己,甚至不惜以高昂代價去整容割雙眼皮、隆胸、美體,不僅花費不菲還要忍受痛苦和冒著危險。美,就像一種激光,可以激發人情感的暗能量,人越美吸引力越強。為什麼看見一個美女或帥哥,人常常會怦然心動,像被電擊了一樣?原因即在此。

人天生就有審美能力,但這只是基礎,人對美的鑒賞力有賴後天的學習和修養。有個笑話,秀才與不識字的村姑談戀愛。一輪明月升起,秀才浮想聯翩借詩抒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村姑則不屑地說:「月亮像個大燒餅,有什麼好看的?」人的知識素養,決定著人的審美層次。

人造萬物皆應美化藝術化,這是人審美的需求,是心靈美的外化。創造美不是少數藝術家的專利,美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把自己打扮美麗也是藝術,無數個人的美麗就能匯成壯觀浩瀚的人間大美。俗生大美,大美在眾。

生命沒有美只能叫生存,有美才有情趣和詩意,才能叫生活。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這才真正是人的生活。一個美麗的世界應該是無處不美、無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