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56.心時代心生活 >

56.心時代心生活

人的肉體生命不過是日復一日的吃喝拉撒睡,單調枯燥與動物無大差別,人生的美麗都在靈魂之舞。生命主要是心靈的表演。人的肉體需求相對有限且千古不變,心靈需求則豐富多彩且千變萬化。

「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這是1996年聯合國有關專家的預言。

何謂心理危機?那是一個人面對現實、面對生命運行中的障礙與困難表現出的迷茫、抑鬱、消沉、失落、沮喪甚至絕望的心境。

從20世紀中葉往前推,人類歷史都是為生存而掙扎的歷史。今天,在一些發達國家剛要對生存危機說再見,心理危機又來作怪了。一個從未遇到的新問題困擾著人類。

假如你繪製一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美民眾生活變化的曲線圖你會發現,幾乎每一項體現社會福利的客觀指數,如人均收入、人均壽命、住房面積、小轎車的人均擁有量、每年旅行的次數、所獲得的最高學位等都在增長。然而,當我們轉至人們的內心,幸福指數五十多年來基本沒有增長,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下降。似乎人們擁有的一切都在增多,但幸福除外。

中國也有專家發出警告。如《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作者鄭也夫提醒人們:「空虛無聊已壓倒物資匱乏,將成為今日和未來全人類的首要問題。」

面對心理危機和精神迷茫,人們撿起來的仍然是祖先解決生存問題的法寶——物質手段。然而這似乎有點不靈了。「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是中國當前社會一種奇怪的心態。中國改革三十多年間創造的財富比過去幾百年都多。難以想像的是,廣東省2012年的GDP約合9209億美元,僅從數字上看,是五十年前美國全國的1.5倍!中國正處在一個物慾獲得空前滿足的時代,同時也是人們牢騷最多的時代。物慾產生出的社會矛盾,美國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看看今日之美國,還有誰能對「明天我們會更幸福」不存在擔心?

危機,是一個新時代的敲門聲。中國未來學家曹世潮教授,在他的著作《心時代》中,描繪了一個正向我們走來的新社會。以往,人們的絕大部分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著如何滿足生理需求展開的,表現出顯著的「身」特徵;而今,當這種生理需求被基本滿足後,人的需求則開始轉向心靈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層面,具有明顯「心」的特徵。身與心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需要,兩個決然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心靈需求給經濟帶來了劃時代的、能夠顛覆傳統經濟規律的全新特徵。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這個世界只存在兩樣東西,即物質與心靈。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物質財富再多也只能滿足人的低層次需求,心靈需求的實現才能給人高層次的滿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中國最智慧的農民。上市公司「隆平高科」曾請袁隆平任董事長,但他不樂意:「一天到晚都是金錢的世界,沒啥意思。」科學發現才是他最大的樂趣。他開著小排氣量的賽歐車,身穿四十五塊錢的襯衫,腳蹬兩百塊錢的鞋,常年陶醉在綠色的試驗田里,他得意地稱自己是「精神首富」。

美國著名影星施瓦辛格競選州長成功後,每月只拿一美元的薪酬。他為什麼要這樣幹?是排遣無聊還是無私奉獻?或許都有點,他是在追求心靈的滿足。如果說這是特例,那麼,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志願者又是在追求什麼呢?

旅遊在中國越來越紅火,中國人旅遊足跡遍佈全球。旅遊使人們得到了什麼?談不上任何物質的收穫,更多的是獲得了一種經歷,愉悅了心情。這是心時代人們的一種典型的心生活。

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被物慾奴役著。物質成為人們滿足與炫耀的主要手段,無數人一生的大好時光都葬送在了賺錢上,值得嗎?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自由王國,存在於物質的彼岸。人類只有到了用大部分時間來滿足心理和精神需求時,才表明這個社會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這個更高的階段可以稱之為「心時代」。

靈魂是心時代的主角。但她現在戴著物慾的腳鐐,我們何時才能讓她自由地舞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