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20.想當「將軍」與追求平等 >

20.想當「將軍」與追求平等

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這句話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中廣為流傳,因為它道破了人心隱秘的慾望。

有人問一個六歲孩子:「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孩子:「我想當總理。」「為什麼要當總理?」「總理官最大!」童言無忌,大家都笑了。孩子的話是人性的自然袒露。

人都不願意當白丁,一旦當了科長,又想當處長、局長,當了副的又想當正的,永不滿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更高的身份、地位。

與拿破侖的名言一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是盧梭的名言:人人生而平等。「民主、平等」是歐洲啟蒙運動提出的口號,至今號召力不減。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許多年輕父母,在大學時代是激進的平等主義者,可是當自己有了孩子後卻照樣望子成龍,一再告誡孩子:你要好好學習,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那麼,人到底是該追求人的平等還是追求成為人上人呢?人性就是這樣矛盾,二者都是人之所欲,都是人的追求。

「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人與人,在人權上應該是平等的,但是,人與人在地位和能力上是不可能平等的。將軍和士兵,他們的地位和能力、作用怎麼能相當呢?這種不平等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士兵有當將軍的機會和途徑,經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當將軍,從這個角度看,人與人是平等的。追求絕對平等是一種誤導,平等永遠是相對的。

人類社會的階層等級是個金字塔結構,底層、低層的人數多,層級越高人就越少,站在塔尖上的只能是極少數。這就像軍隊一樣,士兵最多,軍級越高,人越少。遠古如此,現代如此,將來也如此。所以古人和今人都想做人上人,不想做人下人。即使將來社會實現了高度的自由、平等,等級層次的這個比例也不會變,只是社會階層不應該固化。

印度民間還保有種姓等級的風俗,屬於最低等級的「首陀羅」種姓,不能從政,不能做「白領」工作,不同種姓等級的人不能通婚。這種世襲的等級制度,它最大的不公平在於扼殺了大多數人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希望。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社會階層良性變化,讓每個人都能靠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讓每個士兵都有當將軍的夢想和可能。把社會階層變為一潭活水,不斷地有人從下層上升到中層、上層,同時有人則從上層跌落到中層、下層,這樣的社會才會充滿活力。

平等始終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其實,人生下來就不平等,有人天生聰慧,有人天生平庸;有人天生好嗓子,有人嗓子如破鑼。後天的成長環境,如不同的家境,生長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會加大人與人的不平等。所以,比爾·蓋茨告誡青年: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平等,我們要學會在不平等的環境裡,實現自己的理想。

人們追求平等又不甘於平等。追求平等與追求優秀是兩股相反的人性力量,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向前。只要人與人存在差異,人與人就永遠不會完全平等。

平等是人重要的追求。沒有平等就沒有尊嚴,也不會有社會的和諧。社會制度的設計是一門科學。它要適應人性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追求人上人與追求平等。既要考慮維持社會秩序需要的等級差別,又要保證人人擁有平等的基本人權;既要保證人們有足夠的動力去勞動創造,人與人的差別又不能太大,避免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對立。

人真正的高貴不應是外在的。社會越進步,評價人的標準就會越重視評判人本身,如品行、才華、修養、成就等,而不是人的外在因素。外在的財富、地位也許會使人自高自大,但不會使人優秀。

馬雲有句名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來做人不是來做事的。」做個什麼樣的人,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大事。

人人想當將軍,其實內心的終極追求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我們不妨把著名學者周國平的話作為人生箴言:

「優秀第一,成功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