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14.好人一定有好報? >

14.好人一定有好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人們總是這樣教育孩子,可是冷酷的現實卻令大人們也感到困惑:有的好人沒得好報,反而吃苦受罪;有的壞人沒得惡報,反而成為富豪的例子比比皆是,屢見不鮮。

這是為什麼?

傳統教育常常迴避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應該有自信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人們,相信大多數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善惡的因果報應關係遠非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簡單,更像是個複雜的不等式。人們期望所有好人都得好報,所有壞人都得惡報,那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縱觀古今中外就會發現,由於種種因素,絕大多數的好人能得好報,少數好人沒得好報;絕大多數的惡人能得惡報,少數的惡人沒得惡報。

這種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因果報應關係,常常讓人感到世事不公,黑白顛倒,好人難做,但是世界從來就是這個樣子。正是因為多數好人得好報,多數壞人得惡報,這個社會才一天天好起來。同時,也正是因為少數好人沒得好報,少數壞人反而得好報,社會上的壞事才屢禁不絕。

做壞事未必得惡報,只要做得巧妙還能得好處,許多人不正是抱著這種僥倖心理鋌而走險嗎?從古至今,偷盜搶劫、貪贓枉法、賣官鬻爵、弄虛作假等醜惡行為,歷朝歷代都有。資本主義的樣板美國也是如此,美國萬人犯罪率比中國高得多,其高科技也未能阻止犯罪率的上升。究其根源,就是「天網恢恢,疏而有漏」,社會應該但卻無法做到讓所有的壞人都受到懲罰。

做一個好人不容易,人間有太多不公平,我們的身邊有太多的壞榜樣。一個人辛勤勞動卻依然窮困,被人瞧不起;一些靠坑蒙拐騙手段營生的人反而事事亨通,世人羨慕。某市一位「腐敗市長」,要下級局長給他「進貢」。他說,誰給我送錢我記不住,但是誰沒送我記得住。在他手下要做一個好官該多麼不易!

當你瞭解了社會這麼多醜惡現象,當你明白好人未必都能得好報,你還願意做一個好人嗎?二十歲時你說要做一個好人,那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四十歲時你說要做一個好人,那是一種勇氣,因為你已經歷了太多的世態炎涼;六十歲時你還說要做一個好人,那是一種徹悟。

當你說要做一個好人時,你就要準備做出犧牲。正是因為社會有那麼多醜惡現象,才需要我們做一個好人。做好人要有擔當,受委屈、被冤枉、被誤解、吃苦受難,都是好人「西天成佛」必經的劫難。

換個角度看,世界如果真是所有好人都有好報,惡人都有惡報,那所有的人就都會去做好事,沒人去做壞事了,這樣的話也無所謂好人壞人了。可是,這還是人類嗎?當我們環顧周邊的人,真正十惡不赦的壞人是極少數,一輩子只做好事,一點壞事也沒做的人也極少。損人利己,因為違法違規行為能帶來「利益」,好人也會經不住誘惑幹點壞事,壞事做多了,好人就變成了壞人。好人也分層次,有大好人、中好人、小好人,你是在哪一層?

雖然天使最終要戰勝魔鬼,但一時一事,魔鬼常常顯得比天使更有「力量」。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中不能短期內直接兌現,天使的眼淚和魔鬼的笑聲就可能動搖人們積善的信心。於是,佛教提出業報輪迴的理念,今生未報來世報,用信仰的力量揚善抑惡。做惡事早晚要遭報應,這是很讓一些人的靈魂戰慄的。

佛教文化對中國人影響至深的有「因果」二字。明清以後的許多小說、戲曲,從《金瓶梅》《紅樓夢》到《三言二拍》,無不貫穿著「因果」二字。佛教教人以善因得善果,以善行去獲得相應的福報,這對教化人棄惡向善功德無量。

人在做,天在看;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壞人得惡報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良心不安。不論壞人外表多麼光鮮,內心總是在愧疚和恐懼中煎熬。做好人也許會失去許多,但卻會收穫無價之寶——內心安寧。好人很少後悔,他們活得坦然自在,那是善良獲得的最好回報:心安即天堂。

好人一生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