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絲毫不差的決定性 >

絲毫不差的決定性

布蘭·柯依在他的論著——《攝影大師的技巧》中這麼分析柯特茲的技巧:

柯特茲有耐心等待照片所有元素聚集時,在「絲毫不差的時刻」按下快門。他的「絲毫不差的時刻」和布列松的「決定性時刻」並不太一樣。對柯特茲來說,直覺和情緒永遠是首要條件,而布列松則多半仰賴預測和計劃。不可否認,布列松深受柯特茲的恩惠,連他自己也承認。

要分別談論柯特茲與布列松兩人是不太可能的,最後總免不了要將他們扯在一起才行。他們兩人的照片實在有太多的共同之處。

論及表現手法,儘管布列松的成就要高過柯特茲,但是柯特茲的照片所呈現的人性味道更足,因為他的技巧已不大容易從作品中看出痕跡,對像毫無修飾地顯露出來。而布列松的作品則是一張張如果不是在這個角度、這個時間按下快門,則什麼都毫無意義可言。他的照片充分顯示技巧的爐火純青,以至於點石成金,張張作品都是影像的精華。

柯特茲的每張照片都是那麼不強調自己的手法,他只是絲毫不差地將感受到的事物傳達給別人。因此我們是那麼完整地接受到一幕幕的生活,就像我們也活在其中一樣。

No.3 流浪提琴手,1921

No.4 市集

No.5 默東,1928

No.6 馬丁尼克,1972

布列松的作品卻讓人覺得「只要方法對,我們就能夠欣賞人生」。是的,布列松完全抓對了方法,他用這個方法構成了自己的藝術,無懈可擊的技巧是他藝術的骨幹。而柯特茲則是把技巧的痕跡盡量化在他感受的對象中。就風格而論,布列松是陽剛、外射的,而柯特茲則是陰柔、內斂的。

柯特茲使用相機的態度,並不在於對藝術的追求,他的一句話被蘇珊·桑塔格收錄在名著On Photography的最後一章「攝影雋語」上:

相機是我的工具,經由它,我給予我週遭所有事物一個理由。

這個理由正是他為什麼一直拍了七十年照片的緣故。

這個理由正是他為什麼能夠成為大師們的老師的原因。

這個理由也正是他的照片為什麼那麼溫暖感人的道理。

柯特茲給自己活下去、創作下去的理由,也給別人一個珍惜人生的理由:無論歡笑或哀傷,都要懂得珍惜。

Andre Kertesz,小狗,1928

Andre Kertesz,嘲諷的舞者,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