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鐵幕關不住的影像 >

鐵幕關不住的影像

攝影自被發明以來,已經過了一個半世紀,這門新興藝術在鐵幕國家裡生根、開花、結果的情形,一直不為外人所熟悉。

劃分帝俄和蘇俄時代界限的十月革命,使俄國的藝術思潮扭轉了方向。藝術家們把自己的創作視為變革世界的手段;藝術不僅是個人的自省,也應積極投入生活建設的行列,因而形成了「生活中的藝術」「技術中的藝術」「生產中的藝術」等十分實用性的觀念。

這種使命感使繪畫、雕刻、音樂、電影、建築、舞台,甚至連服裝設計,都和人民的需要拉近了距離,同時也在世界藝壇形成一脈十分特殊的潮流。

有趣的是,攝影和「生活」「技術」的關係都要比其他藝術來得密切,然而在所有論及俄國藝術革命的論著中,卻很少被提及。

究其原因:一來,當時的攝影還不被視為嚴肅的表現形式;二來,由於攝影本身就是實用化的記錄工具,如果僅以實用觀點去使用相機的話,那麼只要心平氣和、不存偏見,專門挑活生生的人群、有意義的事按下快門就完全符合「新藝術」要追求的境界了。然而,這種為生活而創作的意圖,在別的藝術裡還牽涉到「觀點」「表現」等問題,而在攝影裡卻什麼都不存在。

因此,在俄國的整個攝影史上,我們看到最多的影像是:閱兵大典、工廠建設、勤奮的農人、開朗的工人……光是列寧在各種場合的記錄照片,就可編上厚厚一本巨冊。這種只有內容而沒有形式的純記錄,使所有人拍的照片都大同小異,當然引不起國際影壇的垂青。

在這種情況下,唯獨那些離經叛道的人,才敢不顧一切地去掌握藝術本質裡相當重要的形式問題——也就是個人的觀點,才有可能成為「攝影家」而不只是「照相師」。亞歷山大·羅欽可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是蘇俄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攝影家,也是蘇俄十月革命中重要的藝術導師。

令人詫異的是,羅欽可一方面高呼「人民的藝術」口號,另一方面又極其堅持「個人觀點」的創作,在兩種往往呈相牴觸狀況的心態中,達到了相當巧妙的平衡境界。因此,才使他的影像成就能夠穿破鐵幕,為世人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