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見字如面 > 《見字如面》入選信件文檔編號055 分家,是為了讓你們瞭解持家、處世的不易 >

《見字如面》入選信件文檔編號055 分家,是為了讓你們瞭解持家、處世的不易

顧若璞寫給兩個兒子

1632年

顧若璞(約1592—1681),字和知,浙江錢塘人,明末清初著名女詩人。出身名門,十五歲嫁給黃茂梧為妻。黃家亦為書香門第,閒暇之際,顧若璞與其夫歌詠酬答,自得其樂。可惜丈夫英年早逝,寡居的顧若璞全面掌管著家族事物,兩個兒子及孫輩都由她一手教養成人。她建造了一條讀書用船,泊在西湖一個隱蔽的角落裡,僱用了塾師指導孩子們學習,自己也一直堅持讀書和寫作。她組織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性組成的文學團體蕉園詩社,與孫女輩一起,在杭州的山水間過著風雅的生活。晚年的顧若璞在一系列紛至沓來的災難中去世,享年九十歲。學界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是顧若璞的外孫洪升,作品的主要原型就是蕉園姐妹。老祖宗賈母的形象,則取自杭州洪黃錢顧四大家族共同尊崇的「老祖宗」顧若璞的真實故事。這封信原題為《與二子析產書》,寫於1632年(崇禎五年)。此時顧若璞四十一歲,掌管家族事務已有二十六年了。看到兒子長大成人,婚娶已畢,熟讀經典的她做出了一個與傳統中國家族理念相反的決定,讓兩個兒子提前分家,各自打理自己的家庭事務。

自從萬曆丙午年,我嫁給你們的父親到今天,我經歷家族事務已經二十六年了。這期間辛苦備嘗,風波遍歷。我只有兢兢業業,日夜操勞,不敢有半點閃失,為的是不讓長輩費心,還真不是我喜歡幹這些事。我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們的父親剛出生十個月,奶奶就去世了,到我嫁過來的時候,家裡已經是貧病交加,處世艱阻,茫無頭緒。你們的父親彌留之際,唯一的遺言便是喪事從簡,好好教誨你們繼承書香門風,好好奉養你們的祖父,為他無法給父親養老送終而贖罪。

我當然要聽你們爸爸的話,操持這個家比以前更加小心翼翼,如臨淵履冰,總是擔心萬一失足使先人的基業傾倒。到了爺爺去世之後,這寡婦孤兒之家又歷經了多少風波,那些不能對外人說的苦楚,數也數不清。我在壬子年生下了燦兒,甲寅年生下了煒兒。外人只看見你們是生於仕宦之家,有舒適的房子,衣食無憂,幾乎不知道還有什麼人間疾苦。但有誰知道我是如何拮据艱難,心勞力拙,二十六年如一日,勉強維持著這個飄搖的家庭不至於倒下呢?

如今你們都長大了,婚嫁已畢,重任有托,我可以稍微輕鬆一點了。所以,我打算以分為合,把家產分拆給你們兩個,讓你們各自管理自己的家事。我倒是想多操點心,讓你們永遠都輕鬆快樂,到了你們繼承了祖先的產業就完了。但是理性和見識告訴我,分家是對的。

如果哪個家庭能做到九代同堂,大家都會讚揚說這是仁義之家。照顧好老人,養育好孩子,這兩件事都不容易。能夠同時把這兩件事都做好,大家就會讚揚說這是有本事的人。但在一起的人即使情感上沒有隔膜,面對具體的事卻可能有矛盾。有愛花錢的,有不愛花錢的;有喜歡奢華享受的,有喜歡簡單日子的。好惡不同,人情各異,千差萬別,不可能每件事都能讓所有人滿意。更何況人都是相處的日子長了,就容易互相忽視。互相忽視就會產生嫌隙。所以說,離則思合,合則思離,離中有合,合中有離。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想明白。

讓我高興的是兩個兒媳婦都賢惠聰明,能勤儉持家,能尊重傳統。趁著我還沒老,咱們就把這家產清點拆分了,好讓你們知道家道之艱難如此,世務之艱難如此。你們也長大了,也懂事了,咱們家也沒什麼內顧之憂,也沒什麼解決不了的難題,誰說必須得合在一起過日子,才是最好的選擇呢?

家裡現在的每一縷絲、每一粒米,都是我數十年操勞積累下來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你們兩個人能小心地守住家業,並且把它發揚光大。

原文

與二子析產書

予自萬曆丙午歸汝父,遂涉歷家事二十六年。中間辛苦備嘗,風波遍歷。予惟是兢兢業業,蚤作夜思,罔敢失墜;以無貽父母憂者,豈好為是勞哉?亦緣汝父生十月而祖母見背,至我歸時,貧與病合,處世艱阻,事非一端。且彌留之際,止囑終事從儉,善教汝輩以繼書香;善事祖父,以贖己事親不終之罪。

予固一遵先志,較前十三年更小心翼翼,如臨深履冰,常恐折足而覆先人之業。至於祖父逝後,多少風波,寡婦孤兒,所不能對人言者,未易一一數也。予於壬子生燦兒,於甲寅生煒兒,止見其生於仕宦之家,長而居處晏如,衣食粗給,幾不知有困苦事。豈知而母之拮据卒瘏,以僅免漂搖之患者,二十六年如一日也。

今幸兒輩俱長成,婚嫁已畢,重任有托,我責稍輕,故以分為合,析汝二子,使各庀其家事。夫吾豈不欲勞我而逸汝、俟繩其祖武哉?良以有所見而然也。九世同居,時旌其義。二難孝養,並以德稱。第情不隔而事或睽,豐儉之異尚,多寡之各適,好惡之不相符也。人情異同,其數多端,豈能一一如我之願?況人情習久則慢易生,慢易生則嫌隙起。是故離則思合,合則思離,離中之合,合中之離,不可不致審也。喜兩媳賢哲,能儉約,守祖制。及我年力未邁,一一清分,使知家道之艱難如此,世務之艱難如此。自成立以漸進於禮義,庶無內顧之憂,亦鮮永終之敝,豈必合為是哉?

若夫一絲一粒,皆自我數十年勤劬中留之。則所以謹守而光大之者,更於二子,有厚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