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五 勝利的陰影下 11.陰影後的反思 >

五 勝利的陰影下 11.陰影後的反思

「勝利的陰影下」的三類人基本上告一段落,除了那些顛沛流離的人和民族之外,還有一部分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的人沒有提到,那就是許多流亡政府和所謂的國王。

之前提到過荷蘭,國王流亡了,政府流亡了,留下的人若是跟德國人合作,那就是荷奸。還有波蘭,合法政府流亡了,國內也沒有人投降過,在蘇聯佔領波蘭之前,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曾經領導了華沙大起義,抵抗德國納粹。當時,蘇軍已經抵達了華沙維斯瓦河對面,但蘇聯人認為,流亡政府是資產階級的政府,不是我們共產黨支持的波蘭共產黨政府,所以蘇聯紅軍就停在了維斯瓦河對面,眼睜睜看著納粹德軍屠殺了20多萬的波蘭人民和游擊隊員。最後起義失敗了,華沙也被納粹德軍夷為平地。今天大家如果去波蘭的華沙,那裡的一切都是戰後重建的。

直到華沙被夷為平地,蘇聯紅軍才過河說,我們帶了一個波蘭的共產主義政府,以後將由共產黨來統治波蘭。各國通過雅爾塔會議做好了骯髒交易,波蘭被白紙黑字地劃分給蘇聯。但波蘭原本的合法政府還在英國倫敦流亡,英國人也不能驅逐它,所以這個流亡政府以及20多萬波蘭自由軍,都變成了無處可去的人,他們不能回自己的祖國,因為那裡已經變成了共產黨的政府,他們回去肯定會被抓起來,要進行各種審查和清算,沒辦法,這些人就加入了英聯邦軍隊。

波蘭戰敗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投降,不光是波蘭政府流亡到倫敦,波蘭大批的海軍、空軍,也歷經千辛萬苦地逃到英國。波蘭人都是非常愛國的,比如有一艘波蘭的潛艇,從波蘭出發,潛航經過德國,以及被德國佔領的丹麥和挪威,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潛航,就算彈盡糧絕也堅決不投降,一直堅持著來到了倫敦,加入了波蘭自由軍。空軍的數量就更多了,還有空降師,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最開始空降下來的就是美軍的第82空降師、第101空降師,英國的第6空降師,和波蘭的空降旅。波蘭有大批的精銳海軍和空軍,都跟著流亡政府來到了英國,統稱為波蘭自由軍,他們後來參加了英聯邦軍隊,繼續進行反法西斯戰鬥,也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戰鬥。

後來還發生了一件和我們國家有關的事。大家都知道,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就是因為敵方空軍扔了燃燒彈,才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燃燒彈究竟是誰扔的。我找到了當天空軍機場的出勤表,負責轟炸的三名南非空軍飛行員,排名第一的就是波蘭人,因為他的名字叫什麼什麼斯基,是典型的波蘭名字。這名飛行員應該就是「二戰」以後,由於回不了祖國而加入了英聯邦空軍的波蘭自由軍空軍,最後被派到南非服役。

總之,波蘭的這個流亡政府在英國一直堅持了50多年,而且還不停地選舉總統。但他們確實是合法政府,因為他們手裡拿著1935年波蘭憲法的原件,還有波蘭的國璽,所以不管波蘭國內的政局如何,流亡政府始終在海外堅持著,一直堅持到東歐解體。到了1990年,波蘭團結工會的領袖瓦文薩成為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在海外流亡了50年的流亡政府,才最終承認了瓦文薩,最後一任流亡政府的總統,終於飛回了祖國,在華沙把1935年波蘭憲法的原件和國璽,正式交給了瓦文薩總統,流亡政府也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以上是波蘭的例子,其實東歐各國的流亡政府,包括捷克等,命運都差不多。當然還有被驅逐出去無處可去的國王們,荷蘭政府和國王都流亡了,挪威的國王帶著政府也流亡了,只有比利時比較奇怪。比利時是民選政府流亡到倫敦去了,但國王投降了,不過比利時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不能代表全體人民,所以戰後清算的時候,跟著流亡政府的人都是英雄,國王被流放了,但是國王的兒子繼位了,也就是現在的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的哥哥。

保加利亞的沙皇被流放到埃及的開羅。保加利亞的國王也叫沙皇,沙皇其實是愷撒的意思,俄國人覺得自己繼承了愷撒的血統,因為俄國娶過東羅馬帝國的公主,所以俄國的皇帝叫沙皇。後來俄國的沙皇被推翻了,保加利亞又把沙皇這個頭銜撿起來了,因為保加利亞的國王說,東羅馬帝國的土地,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那不就是我們保加利亞現在的地方嗎?保加利亞是離東羅馬最近的一個非穆斯林國家,信仰東正教。保加利亞的沙皇十幾歲就開始流亡,等到五十多歲的時候,保加利亞的共產黨政府倒台,進行了第一次民選,這位沙皇回國參加選舉,居然當上了保加利亞的第一任民選總理。

戰後保加利亞的沙皇被流放西班牙,被弗朗哥請去了。弗朗哥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二戰」從頭到尾他都沒參加。丘吉爾被選下台之後,弗朗哥很是無法接受,還想要跟英國斷交,因為他曾經鎮壓過社會主義,現在社會主義執政了。東歐劇變和共產黨政府倒台之後,羅馬尼亞變成一個民選的共和國,新的民選政府最後決定,把當年從國王手裡剝奪的宮殿,都還給國王,但國王的頭銜已經取消了。羅馬尼亞有大量十分輝煌的宮殿,後來變成了共產主義世界裡最奢侈的總書記——齊奧塞斯庫夫婦的私家宮殿,宮殿裡鑲金帶銀,兩夫妻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最後被槍斃了。

「勝利的陰影下」這個主題令我非常感慨,因為在大的歷史下,其實有很多人們不容易看到的陰影,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瞭解這些沉痛的故事。但在這個沉重的話題進入尾聲的時候,我想額外補充幾個相對比較正面的故事,讓大家不要一直沉浸在悲痛和陰影中,不論曾經發生過多少曲折,人類的未來都是充滿曙光的,是有希望的。

先講兩個偽滿洲國的小故事。

偽滿洲國有一個所謂的大漢奸,但這個漢奸在中國不太有名,在以色列很有名,為什麼呢?就像辛德勒在德國不著名,但在以色列大家都紀念他,因為他救了幾千名猶太人。除了辛德勒,以色列也紀念一個中國人,名叫王替夫。曾經有少數幾個國家是承認偽滿洲國的,並跟它有外交關係,主要都是日本的盟國和僕從國,比如德國。所以偽滿洲國在德國是有大使館的,駐德國大使館的書記官就是王替夫,這個人頗具有一些語言天賦,精通德語、日語和俄語,他本身是個東北人,在他心中,偽滿洲國的成立就意味著東北的獨立,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其實是一個漢奸,但他也是一個很有同情心的人。

王替夫可能是唯一一個跟希特勒一同進過餐的中國人,連大使館的大使都沒有過這種「殊榮」。在和希特勒的接觸中,王替夫慢慢瞭解到德國要滅絕猶太人的計劃,他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就利用自己負責發籤證的機會,給大量的猶太人發了偽滿洲國的簽證,讓他們通過偽滿洲國逃難出去。大家都知道當時的中國上海的租界裡,有一個猶太區,那裡面的大量猶太人,就是通過王替夫在德國發出的這些簽證,先到了偽滿洲國,然後再上船到了上海的租界。那會兒太平洋戰爭還沒爆發,日本人還沒佔領租界,不過就算日本人去了,對猶太人也沒做過什麼。

就這樣,王替夫通過發籤證的方式,一共拯救了一萬多名猶太人。後來德國人發現了這件事,王替夫受到了嚴厲的斥責,並被調職回偽滿,他居然一直到上了火車還在發籤證,甚至火車都開始啟動了,他還在堅持簽證,一邊簽一邊順著車窗往下扔,車窗外是無數猶太人,在眼巴巴地等待著他扔出的簽證,因為那就是這些猶太人的救命稻草。當然了,王替夫回到偽滿洲國後,整個後半生都過得比較慘,戰爭失敗後更是被定為漢奸,幸運的是沒有被槍斃,還一直活到了90多歲。後來以色列還派人來中國的哈爾濱找到他,中國人這才知道我們也有一個「辛德勒」。王替夫的一生具有多種相互矛盾的身份,他是一個漢奸,還有納粹的身份背景,但是他也是救了一萬多名猶太人生命的救星。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評斷一個人的時候,不能簡簡單單地看他頭上的標籤,還要看他究竟都做了什麼事。

還有一件小事,發生在吉林的一個叫遼源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但是「二戰」到了末期的時候,美國特別重視這個地方,因為日本在橫掃東南亞的時候,在菲律賓、印尼和新加坡等地,逮捕了大批的盟國將領,有二十六七人,這些人先被關押在台灣,後來又輾轉運到偽滿。由於日本一直覺得到了最後大決戰的時候,日本本土和滿洲將是他們最後的戰場,所以把這些人關在偽滿,到時候還能充當人質。

後來我們看歷史書的時候,通常都是說,日本把被抓的盟軍將領關押在奉天看守所,其實並不是,而是奉天看守所在吉林遼源的一個分所。美國後來得到情報,就醞釀著要解救這些將領。到了8月10日,日本通過瑞士大使館,表示要按照《波茨坦公告》的協定投降的時候,美軍就冒險派飛機來到了吉林上空,在遼源空投特種兵,準備趕在日本投降的同時,隨時解救這些將領,因為美國擔心日本會在投降之前暗殺這些人。由此可見,這些將領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被日本抓捕的將領具體都是些什麼人呢?有菲律賓美軍的總司令——溫賴特將軍,新加坡英軍總司令——帕西瓦爾將軍,這兩位都是中將,是被俘的將領中軍銜最高的。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蘇里」號上簽署了投降書,如果大家去看當時的歷史照片,麥克阿瑟大帥背後站著兩個人,這兩個人不是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領,而是這兩位被日本關押了好幾年的中將,而且溫賴特將軍已經瘦得有點像集中營裡的猶太人了。麥克阿瑟對這兩位是心懷愧疚的,當時他用了五支派克筆簽署投降書,這五支筆中的兩支,後來就分別送給了這兩位中將,還有一支送給了麥克阿瑟的妻子,一支送給了他的母校——西點軍校,一支送給了美國國會圖書館。

可見,在美國人心裡,只有簽署了投降書,那才算是真正的投降,打仗過程中投降了不算投降。如果是在東方的民族裡,比如韓國、日本和中國,投降的人回國之後都要嚴格審查、判刑,恨不能槍斃。但在西方的戰爭倫理中,溫賴特將軍和帕西瓦爾將軍都還是英雄,不但給予他們崇高的榮譽,而且日本投降時簽字使用的兩支筆還送給了他們。只可惜,溫賴特將軍一直很鬱悶,將自己在菲律賓投降的行為視作人生之恥,回到美國後不久就鬱鬱而終。

被日軍逮捕的盟軍將領,除了這兩位級別較高的中將之外,還有一位英軍在馬來西亞的司令——史密斯少將。這位少將比溫賴特將軍鬱鬱而終得還早。為什麼呢?因為他被日本小兵打了兩記耳光,這些英國軍官都是貴族出身,從小養尊處優,如今打了敗仗,被當成戰俘對待,居然在日本的戰俘營裡還被一個無名的日本小兵拳打腳踢,扇了耳光,所以他特別鬱悶,沒等被解救出來就鬱悶而死。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大家本來都以為他死了,但他卻沒有死,他是香港總督楊慕琦。楊慕琦聽起來是個中文名字,但其實這是一個英國人,因為當了香港總督,所以才有中文名字。在遼源解救盟軍將領的時候,把楊慕琦也救出來了,還有荷蘭在東印度,也就是印度尼西亞的總督和總司令。這些重要的人物都被關在吉林的遼源,在戰爭的最關鍵時刻,沒等日本人動手,美國的特種兵把他們都救了出來。當然,也要依賴東北廣大老百姓的協助。

以上是發生在偽滿洲國的兩件有意思的小事,還有另外一件跟中國有關的小事,也很有意思,這件事叫作「太平洋戰場上的最後一場海戰」。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一公佈,舉國歡慶。當時誰離上海最近?肯定是中美合作所的特工離上海最近。中美合作所是戴笠的軍統和美國的情報部門共同建立的。在廣大中國人民腦海中,中美合作所是最壞的,因為國共內戰的時候中美合作所確實做了很多壞事。但在抗日戰爭期間,中美合作所還是正面抗日的。所以一聽說日本投降了,中美合作所的特工馬上徵集了三艘帆船,打頭的一艘率先揚帆衝向了上海。

這艘打頭的帆船上,為首的是幾名美國的少尉,還有一些中美合作所的中國特工。船剛駛達上海長江口的崇明島,突然迎面遇見一艘日本大帆船,美國人一看是日本船,就下令升起星條旗,準備開始海戰。因為海戰是有榮譽感的,必須要升起旗幟,讓你知道我是美國海軍,然後才能開戰。結果這艘日本大帆船還沒接到天皇的投降命令,船上有一個小炮,中美這艘帆船上沒有炮,只有一挺重機槍、兩挺輕機槍,還有兩個火箭筒,每個火箭筒上有五發火箭彈,再加上一堆小手槍之類的。

兩邊就這麼開戰了,日本先開炮,雙方都打得很壯烈,中美這艘帆船的桅桿被打折了。在波瀾壯闊的太平洋上,各種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輪番登場過了,然而最後一場海戰,居然是在兩艘帆船之間進行的,整場海戰特別像三百年前的帆船海戰,日本打了兩炮之後,中美開始拿火箭彈打,然後是重機槍掃射和輕機槍掃射。最後日本帆船上戰死了40多個日本人,重傷30多個,僅剩下4個日本人沒有受傷,投降舉起了白旗,一名日本大尉軍官獻出了指揮刀,美國上尉接過了指揮刀,接受了日本帆船的投降,然後直奔上海。這就是太平洋戰場上的最後一場海戰——帆船海戰。

最後一個小故事更有意思,大家一定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偉大的電影,我要講的這個故事中的越獄故事,簡直就跟電影中一模一樣,我甚至都懷疑電影的導演是受到這個真實故事的啟發。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當時有40多萬德國戰俘被關在美國本土,美國人對他們進行民主教育,培養他們回到德國去當火種。亞利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又名鳳凰城)旁邊幾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座戰俘營,裡面關押的都是德國潛艇上的官兵、艇長和艇員等。

這些人被關在戰俘營裡,閒著沒事,就開始策劃越獄,具體的方法就跟《肖申克的救贖》裡演的一模一樣,比如挖地道,但是他們比《肖申克的救贖》裡計算得還准,因為他們是潛艇上的官兵,本身的素質特別高。他們最後挖了一條59米長的地道。這麼長的地道,挖出來的土怎麼處理呢?《肖申克的救贖》裡,肖申克是每天放風的時候,走到小操場上,從褲腿裡挖出撒土,這幫德國潛艇的官兵比肖申克還聰明,他們跟美國人申請,要建造一座排球場,因為他們在戰俘營裡閒著沒事。這座戰俘營跟萊茵大營不一樣,這裡的待遇還挺好的,美國人答應了讓他們自己建造排球場。於是,這幫人每天就藉著修排球場的機會,把地道裡挖出來的土全都填到排球場上了,最後排球場建好了,地道也挖完了。

12月24日,要吃聖誕大餐,美軍的看守們還喝了點酒,管理放鬆了,這幫德國戰俘就順著地道越獄了,一共跑出去十幾個人,有四位艇長,還有十幾個艇員。跑出去之後,這幫人實際上也沒地方去,因為這是美國,跟他們的故鄉德國隔著十萬八千里。這幫人因為建排球場,每個人每天能賺到八九美分的工資,全都存起來,一個人身上也就幾塊錢,根本不夠回德國。有一部分人決定去墨西哥,另一部分人不想去,因為他們又不會說西班牙語,於是剩下的人就去了菲尼克斯,當時菲尼克斯是大城市,這些人到了城裡就喝喝酒、吃吃飯、看看電影,享受一天是一天。

接下來就發生了最搞笑的事情。有一個越獄成功的戰俘,在菲尼克斯過了幾天好日子,覺得還不夠刺激,於是他就每天跑回德軍戰俘工作的工地上,跟其他戰俘說,反正我們都越獄了,戰俘營裡點名的時候也不點我們,不如我換你們也出去玩一會兒吧。於是,這個人每天到戰俘營裡換一個戰俘出去,順著地道到菲尼克斯愉快地度過一個晚上。這麼輪著換了好長時間,美國人也沒發現,因為德國人長得也都差不多。直到有一天,一個眼尖的美國看守把這個被通緝的德國戰俘逃犯給認出來了,他不是逃出去了嗎,怎麼又回來了?然後仔細一查,發現還少了一個人,於是美國人就去菲尼克斯城抓人,最後把所有在菲尼克城裡混日子的越獄戰俘全都抓回來了。

好玩的幾件小事就講到這裡,最後我要給「勝利的陰影下」這個主題做個總結陳詞。

「二戰」的發起者德國和日本,都是受過很好教育的民族。德國當時是全世界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民族,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是全球第一,哥廷根學派占世界數學界的主導地位;日本的受教育水平雖然不能跟德國比,但也是亞洲最高的,我們國家就有不勝枚舉的精英,都是去日本留學受教育的,魯迅先生去過日本留學,汪精衛去過日本留學,因為日本有全亞洲最好的教育能力,比如亞洲最好的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等。然而,受過這麼好的教育的民族,怎麼會幹出這麼殘忍的事情呢?在侵略亞洲的過程中,日本人幹出了最凶殘的非人的事情,製造出了令人髮指的大屠殺,德國人在納粹集中營裡犯下了滔天的罪行,這些事情似乎引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受教育程度較高,似乎不能讓人類避免凶殘和醜惡。

所以,受教育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受的是狂熱的民族主義教育,你受的教育越高,那你造成的惡果也就越大。其實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是一樣的道理,美國南方的教育水平顯然要比北方高,美國北方人基本都是些目不識丁的工人,而南方戰場上全都是全美國受到最好教育的人,有能寫詩的,有能用標準的英式英文說話的貴族們,可是南方卻堅決要保留奴隸制。受到最好教育的惡人,反而要求最落後的制度,而且美國南方人直到現在也看不起北方人,這都說明民族主義教育害死人。

民族主義的教育有兩個方面,一個叫「本民族世界最強」,本民族有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第二個叫「本民族最委屈」,本來我們是這麼好的民族,這麼精英的民族,如果不是他們來欺負我們,我們怎麼會變成這樣?日本人說,我們大和民族是這麼好的民族,居然生活在一個不是火山、地震就是海嘯的地方,憑什麼中國人要佔著那麼好的大陸?應該由我們這樣優秀的民族去使用更好的土地,所以才導致了戰爭中的各種悲劇,以及戰後不計其數的流離失所。所以,不光要讓人民受教育,而且一定要摒棄民族主義教育。

以上就是「勝利的陰影下」這個主題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