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八章 我喪故我在——學會和隱性焦慮相處 第一節 喪人?你以為想當就能當嗎? >

第八章 我喪故我在——學會和隱性焦慮相處 第一節 喪人?你以為想當就能當嗎?

什麼是喪?怎樣才稱得上是標準、地道、典型的喪?

很多人都自稱喪,但他們真的喪嗎?(比方說本書作者之一邱晨)

流行詞彙的邊界,總在不斷浮動,這個很有概括性的字眼,本身卻很難被概括。所以,我們在尋找「喪」的評判標準時,總是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於是我們想,何不用浮動的標準來定義浮動的關鍵字?

我們找到了五句流行語,對應自我評價、工作狀態、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生活態度 。以這五個方面描述喪的基本特質,未必科學,但一定有用。

要不要來測測看,你是不是真的喪?

自我評價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

認同度:1—2—3—4—5

如果你內心時常念叨「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注意,是內心,不是表情包,也不是簽名檔,同時你還不自覺地經常身陷「葛優躺」,那你的喪指數的確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這個詞。「差不多」並非是給自己留「一絲不喪」的可能,而是為了避免把話說得過於絕對而引起爭辯。也就是說,真的喪,不是「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而是「懶得」直面淋漓的鮮血,連自我評價也是「差不多得了」的態度。換言之,如果你喪得斬釘截鐵,跟人說起自己時非喪不可,那你就不是真的喪;而如果你喪得模模糊糊,人家說你喪或不喪,你都懶得爭辯,那你可能就是真的喪。

工作狀態 ——「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麼叫絕望」

認同度:1—2—3—4—5

與閒人或宅人不同,喪人並非不努力,事實上很多喪人挺忙。隨手來個數據。2014年中國人平均工作時間是2000~2200個小時,同年度美國人的工作時間只有大約1800個小時,以勤奮著稱的日本人只有1729個小時。同時,中國人花在上班路上的時間也不少,北京的人均通勤時間達到了100分鐘。所以,大家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在這種高強度勞動下,「感覺身體被掏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與此同時,工作給人帶來的成就感、收穫感和安全感,卻越來越少。

如果你意識到沒前途、沒意思以及那種買不起房娶不起老婆的焦慮正在與你工作的辛勞程度成正比,而同時你被這匆忙奔赴工作的人潮裹挾並無法脫身,那很不幸,你可能真的有點兒喪。

生活方式 ——「一年四季都在困,只有躺在床上最清醒」

認同度:1—2—3—4—5

為什麼躺在床上就清醒呢?因為喪人對睡覺也沒什麼興趣。

經過一天的工作,人的心理資源經歷了大量消耗,本應做出切割,從工作中解脫,從休息中獲得新資源,也就是俗稱的「充電」。但是,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傳統的8小時辦公正轉變為24小時全天候工作。在大量的非標準工作時間裡,我們依然需要處理短信、郵件和工作通話。

工作與生活之間界限的模糊,打亂了我們的心理反饋機制。原本,工作一天贏來的是好好休息和放鬆,但是現在,工作一天贏來的是繼續工作一個晚上。於是,該睡覺時,你心有不甘,不甘心一天就這麼過去了。但是,這份不甘又不至於強烈到發奮圖強去熬夜做點什麼。那就只剩下躺在床上玩手機……

如果你是這樣,你可能就是真的喪。這種喪當然有一定的危害,它讓我們每個晚上都精神亢奮難以入睡,白天又靠猛灌咖啡才能睜開眼皮。其中一部分人在承受著身體負擔的同時,對自己又有著格外清醒的認知。我們會在後面的篇章講解如何對付這種有害的喪。

社交方式 ——「不吐槽、無社交」

認同度:1—2—3—4—5

2016年日本上映了一部叫《瀨戶內海》的電影,裡面有個片段講兩個高中男生坐在石階上聊天。

一個說:「明天有考試,好煩。」

另一個說:「明明才五月,好熱。」

一個說:「這根薯條不會太長了嗎?有這麼大的土豆嗎?

另一個說:「有啊。」

你看,全是有一搭沒一搭、空洞無聊的吐槽,雖然正值青春年華,兩位主人公卻一點兒都不熱血。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重複著這個場景,朋友們圍在飯桌旁,你來我往,但人與人之間並非互相疏解鼓勵,甚至彼此互不關心,就連吐槽內容也不是社會生活等議題,都是天氣、薯條這些瑣碎日常。

本質上,喪是反社交的。喪人對社交的態度,用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的話來概括,就是:

這世上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如此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如此不負責任、微妙複雜。他們總是徒勞無功地嚴加防範,無時無刻不費盡心機,這讓我困惑不解,最終只得隨波逐流,用搞笑的辦法矇混過關,抑或默默頷首,任憑對方行事,即採取敗北者的消極態度。

如果這就是你社交生活的寫照,那麼,你可能真的挺喪的。

生活態度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明天和後天的苟且」

認同度:1—2—3—4—5

面對困難,一般人會自我開解:凡事開頭難。但喪的人會覺得:「凡事開頭難,中間難,結尾更難。」

是的,喪人不僅自我評價低,對生活的期待也低。

動畫片《馬男波傑克》中有一個二分人物設定,每個人在骨子裡,要麼是Zelda,要麼是Zoe。Zelda陽光、風趣、外向,永遠充滿熱情;Zoe是它的反面,聰明、尖酸、憤世嫉俗。片中的花生醬先生(也叫狗男)就是典型的Zelda,他曾這樣說:「這個宇宙殘酷而無情,幸福的關鍵並非是尋求人生的意義,而是將自己沉溺於瑣事中忙忙碌碌,然後終老一生。」

喪人不是不追求幸福,而是他們對幸福的期待十分之沮喪。

除了上面說的狗男,還有悲傷的「佩佩蛙」(Pepe the Frog)、頹靡的「葛優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網絡神曲……這些流行的爆款表情包不僅拼湊成我們日常的表情,還形成了喪文化圖騰,橫掃整個互聯網。

如果以上五條標準每一條都扎到你的心,那你真的快要喪爆了……

不過,別擔心,這一章的目的,不是戳爆你的喪。我們要教你如何處理喪,而正確的處理,源於對喪這種情緒的正確認知。正確的認知,可以讓你更理直氣壯地「喪」。

如前所說,喪的一種表現是自嘲,這種自嘲情緒暗合柔道的一種「受身」術,講究順勢而為,減少傷害。「受身」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用喪緩衝生活的壓力。

由此看來,喪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讓我們有了更複雜、更豐富的情緒內容,讓我們有動力去抵制那些粗暴、簡單的心靈雞湯,從而給生活帶來真正的曙光。

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一串葡萄到手,有一種人只挑好的吃,而另一種人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後。人們總以為,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因為第一種人只有回憶,而第二種人還有希望。

TIPS:

小學問:所謂的喪就是指:1.自我評價低;2.對工作前景不抱希望;3.犯困與失眠同在;4.反社交;5.不期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