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當小透明 第五節 壞消息要怎麼說,才顯得是一個好消息? >

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當小透明 第五節 壞消息要怎麼說,才顯得是一個好消息?

要影響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釋框架」。

一杯溫水想要讓人覺得熱,該怎麼辦?先讓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讓人覺得涼呢?那就先讓他喝杯熱水唄。你看,水本身的溫度並沒有變化,但是「解釋框架」變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釋成不同的感受。

據說,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園閒逛,順口誇了句「好一棵大樹」,身邊大臣宇文士及趕緊附和,引經據典把這棵樹誇到了天上。李世民變色道:「我聽魏徵說要提防花言巧語的佞臣,看樣子,應該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這個場子要怎麼圓?說魏徵亂講?說皇上多心?說自己沒這意思?都不對。你應該做的是改變對方的「解釋框架」。宇文士及是這麼回答的:「臣每天見皇上在朝堂上跟一群直言敢諫的官員議事,甚是辛苦。今天好不容易忙裡偷閒,如果再不順著您的意思講幾句好聽的,那您貴為天子,又有什麼意思?」

這段話的高明之處在於,既不得罪魏徵這樣的同僚,又不是對皇帝的反駁,同時也沒有自辯。他只是把「解釋框架」轉變了一下:「皇上您說得對,可是您用的是朝堂議事時的框架,而我們現在不是在遊玩散心嗎?所以應該換一個框架來看待我的言論。您想想,假如總是魏徵那個框架,時時刻刻都得繃著,誰受得了?」李世民一聽,轉怒為喜,此後也一直都在重用並且信任宇文士及。你看,同樣一句話,在一個框架裡是「溜鬚拍馬」,在另一個框架裡就是「善解人意」,解釋框架的變換,效果是不是很明顯?

只要留心,你會經常在身邊看到這個原理。比如,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即使是那些玩不出什麼新花樣的商家,也會經常性地推出新品?因為「上新」是比「通貨膨脹」或「原材料價格上漲」更好的解釋框架。比較一下,如果街角有兩家麵包店,一家貼出告示:「由於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上漲,本店不得已漲價10%,望新老顧客見諒。」另一家則貼出大幅海報:「好消息!本店有幸請到法國麵點師推出當季新品!更多選擇請進店品嚐!」你覺得哪家生意會更好?當然是後者,即使它的價目表已經悄悄地換了一輪,也同樣如此。因為同樣是漲價,消費者更喜歡聽到「新品上架」這個好消息,而不是「通貨膨脹」或「原料緊缺」這類壞消息。商家早就摸清楚了消費者的內心——他們就像傳說中的花剌子模國王一樣,不管實情如何,只要你敢帶來壞消息,就把你送去餵老虎。

用這個思路,再來看一則2016年的社會新聞。當時,珠海有一家麵館,因為嫌現金收支麻煩,所以就貼了一張公告,說本店不收現金,只收微信和支付寶。結果有些顧客有意見,投訴說這是違法行為,因為人民幣是流通貨幣,商家沒理由拒收。發現沒?老闆的問題在於,他一開始就搞錯了「框架」。如果他真心嫌現金麻煩,那就應該反過來寫這個公告,不要給現金設置阻礙,而要給非現金支付提供優惠。比如說,原本一份蓋澆飯15元不收現金,那現在就可以變成一份蓋澆飯17元,在線支付立減2元。你看,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是把「限制」變成了「優惠」。框架一變,不但顧客滿意,法律上也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事實上,也很少再會有顧客付現金了。你的目的,不也就達到了?這就是善用「框架」的力量。

關於這個框架效應背後的心理機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指出,人類具有天生的「損失厭惡」心理。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道理,人們都會本能地對損失、痛苦、風險更加敏感,即使這些能夠換回更大的幸福。卡內曼設計了一個擲硬幣實驗,被拋的硬幣正反概率五五開,如果是正面,參與者將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參與者則會輸掉100美元。這麼好的事哪兒找去?勝負五五開的情況下,贏一把比輸一把居然多賺50美元,那麼持續下注,肯定穩賺不賠啊!

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大多數人拒絕了這個賭局,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損失100美元的痛苦遠遠大於得到150美元的快樂。那麼,將贏錢的收益提高到多少,才能彌補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經過測試,是200美元。也就是說,同等數量的損失和收益,痛苦是快樂的兩倍 。負面的東西在我們心裡的份量要兩倍於正面的東西。 正因如此,在描述一件事時,對於負面的措辭,我們的感受也會特別深刻。

關於框架的轉換,羅振宇在第四季《奇葩說》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一員工不小心把公司玻璃門碰碎了,老闆馬上跑過去安慰:「哎呀,沒事兒吧,人沒受傷吧(人情框架)!」發現沒事之後,老闆轉向HR,臉色一變,指著剛才還在噓寒問暖的這個員工說:「讓他賠(責任框架)!」框架不同,冷熱的感情當然也不一樣。那進一步說,如果你是這個必須「做惡人」的HR,要怎樣把「賠玻璃」這件事說得好聽呢?你可以說:「你知道嗎?老闆真是心疼你,特意吩咐讓我們按最便宜的價位算給你就行了。」

你看,到了這一步,你還是可以利用「解釋框架」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對他人施加影響。

TIPS:

小學問:解釋框架的變換,可以讓同一件事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所以,想讓別人產生你想要的觀感,就必須慎重地選擇該使用哪一種解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