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樣思考的? 第七節 「節省時間」才是最大的浪費? >

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樣思考的? 第七節 「節省時間」才是最大的浪費?

提到效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省時間」。

是的,時間管理很重要。但是,把自己的日程排到最滿,把休閒娛樂甚至吃飯睡覺的要求壓到最低,真的就能省下時間嗎?就算省下了時間,就一定能轉換成工作成果嗎?甚至,省時間所需要付出的額外精力成本,有沒有可能跟「提高效率」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呢?

在這裡,要提供你一個不太常見的思路,叫作「時間洞察力」 。

時間管理專家勞拉·萬德坎姆(Laura Vanderkam)指出,很多人有個誤區,那就是只有對事情的洞察力,沒有對時間的洞察力 。也就是說,「時間」對他們而言完全是線性的、剛性的,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是做事的效率而已。這種思路會導致你被時間綁架,做事按部就班沒有想像力。比如看書,就只能是封面、序言、正文第一章這麼老老實實地從頭看到尾,哪怕啃到很無趣的內容,也必須咬牙切齒讀完。只有速度的不同,沒有次序的不同。但是,聰明人讀書不是這樣,他們往往帶著問題去「翻」著讀,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跟」著讀,對症下藥的就看,無關的就過。他們想弄懂一個問題,也不是讓某一本書的作者在自己腦子裡跑馬圈地,而是自己來搜集不同知識點,搭建完成一個知識體系。所以說,「時間」對他們來說是彈性的,非線性的。一個時間,可以處理很多事;很多碎片時間,也可以用來處理同一件事。 萬德坎姆進一步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節省時間,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 。正確的做法是,先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先確定事情的優先級,然後再讓時間來配合你。 而這就意味著,時間永遠是用來「分配」,而不是用來「節省」的。分配對了,不勞你費心,時間也就自然省下來了。

區別在什麼地方呢?一個是「省時間」,一個是「省事情」,也就是把重點放在排列事情的優先級上,把不那麼重要的東西排後甚至取消,時間自然就充裕了,效率也自然就高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問你:「這星期能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健身嗎?」你很可能會回答:「我的時間排得這麼滿,哪還有時間去健身?」因為所謂「抽出一個小時」,這還是「省時間」的思路。可是,如果我跟你說:「你家樓上漏水,家裡淹得一塌糊塗。」那你算算,這件事處理起來不止七個小時吧?可是你一定能擠出時間來搞定,因為它本身的優先級是最高的。你今天先收拾重要的東西,明天打電話找人來修,後天處理泡了水的大件,大後天買點新傢俱什麼的,總能把家裡重新收拾出來。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時間上,而是出在對事情的理解上。

換句話說,當你以「最近太忙」拒絕一件事時,根本原因也不是「沒時間」,而是「這件事沒有我手頭的事重要」。所以說,時間只是工具,本身並不是目的。 而所謂的「時間洞察力」,就是要還原時間的工具性,把「給事情評級」當成時間管理的核心。你要學會隨時評估各類事情的重要性,以便及時做出相應調整。這樣,時間才能得到高效利用。

有位財經記者,專門採訪各種企業家。在他原本的想像中,有錢人應該都很忙,所以必然也是「省時間」的專家。但是採訪下來發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從來都不想著要節省時間,而是要求時間完全被自己掌控。也就是說,他們的思路,並不是催著自己快點把事做完,而是時刻保持對時間的洞察,從而調整自己的節奏,自然實現提高做事效率的目的。比如其中一位富豪,記者問他是不是很忙,他說:「沒有啊,該打球打球,該聊天聊天。」記者追問:「既然這樣,你怎麼可以一天當三天用?」富豪說:「你錯了,我也只有24個小時。但我做每件事、花費時間時都有一個明確目標,達到就走,達不到就撤。」

反觀我們自己,一場電影,如果覺得不怎麼樣,你會堅持看完嗎?參加聚會,如果氣氛不佳,你會馬上找借口告辭嗎?應酬的飯局,如果覺得對拓展人脈沒什麼好處,你會第一時間堅定拒絕嗎?發現沒?這些常見的「浪費時間」的例子,究其根源,都是因為你的目的性不明確,對優先級不高的事情不能及時發現,不能果斷退出。

所以這個記者就總結說,當有意識在使用時間的時候,也就是說,保持對時間的洞察力的時候,不管是在做什麼,都不是在浪費時間。相反,就算我們以各種方式省下了大把的時間,也只不過是繼續用來浪費在無聊的事上。總之,不重要的事情就不做,至少是排到後面去做,該走就走,該拖就拖,該拒絕就拒絕。只有以這樣乾脆利落的方式,才能把時間的效用充分發揮出來。

TIPS:

小學問:提高效率,與其「省時間」,不如「省事情」。也就是正確排列事情的優先級,時刻評估自己當下所處理事務的目的、效用、重要性。當斷則斷,是成為高效能人士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