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第六節 為什麼你不敢做個優秀的人? >

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擁有自律的人生? 第六節 為什麼你不敢做個優秀的人?

對於自律而言,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說法。但是,自己為什麼會跟自己作對,你真的理解其中的心理機制嗎?孔子曾經對自己的學生子路說:「你之所以達不到我的要求,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劃定了界限,否則的話,你應該是在半途中力盡而止,沒理由是畏難不前啊!」(原文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設限」,或者「自我妨礙」。事實上,阻止我們的,往往並不是目標本身的難度,而是我們因為畏懼這個難度,而預先給自己設立的「到此為止」的界碑。簡言之,就是當一個人面臨考驗時,為了避免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故意給自己製造障礙,為之後表現不佳製造借口。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Berglas & Jone)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參加測試的大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答題難度會根據被試者的回答情況做調整,使其能答對大多數問題;另一組則是難度極高的問題,參加測試的學生很難回答上來。隨後,兩組大學生都被告知,他們得到了「到目前為止最高的分數之一」。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前一組(真實成功組)被試者的成功,看起來是由自身努力決定的,後一組(偶然成功組)的成功,看起來則是完全靠蒙,也就是運氣造成的。接下來,研究人員告訴兩組被試者,他們將接受第二次測驗,這一次計分將更嚴格,暗示「你很難再憑運氣取得高分」。而在此之前,他們可以從兩種藥物中選擇一種服用,其中一種可以提高智力測驗的表現,另一種則會降低表現。按常理來說,為了拿到更好的測驗成績,所有人都應該會選擇提高智力的藥丸吧?可是結果出人意料,「偶然成功」組相比於「真實成功」組,更傾向於選擇服用降低表現的藥物。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正所謂「久賭無勝家」,既然此前的成功主要是因為運氣,那麼自己在接下來很有可能遭遇失敗。於是,他們便選擇主動為自己接下來的表現製造障礙,以求失敗後能找到合適的借口,在拿到低分的時候能夠比較體面。

乍看起來,這很奇怪——哪有人不害怕失敗的?哪有人故意要讓自己表現不好的?但是捫心自問,你害怕失敗是因為什麼?還不是因為沒面子?那好,如果有一個方案,能夠讓你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很有面子,那麼即使它會降低你成功的概率,你是不是還有可能會選擇它?面對一次重要的考試,在室友都拚命複習時,你出去瀟灑快活,說自己反正也無所謂,乾脆徹底裸考算了。這固然會降低你得高分的概率,比如說20%吧,可是反過來說,它卻會讓你在真的考得很爛的時候,丟臉的概率降到幾乎為零。用20%的勝率換100%「不丟臉」的保險,這個買賣是不是很合算?更何況,萬一走狗屎運分數還不錯呢?那你何止是學霸,簡直是學神。

所以,不要羨慕那些態度很「瀟灑」的同學,這不是淡定,這只是策略。

隨著20世紀80年代相關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們還進一步發現,心理妨礙也是分層次的。有些人只是「聲稱式自我妨礙」(claimed self-handicapping,CSH),也就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比如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天生不適合學數學什麼的。有些人嚴重一點,是「行動式自我妨礙」(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BSH),也就是在實際行動上給自己下絆子,比如壓力越大越不努力,越快到死線越去做無關的事情,甚至是酗酒和濫用藥物。換一個角度說,有些人只是「情景性自我妨礙」(situation self-handicapping,SSH),也就是只在特定的事情上自我設限,比如一到臨近考試就放飛自我,最後再把考不好歸結為放縱不羈愛自由。而另一些人則是「特質性自我妨礙」(trait self(-?)handicapping TSH),也就是說,自我設限已經成為他的人格特徵,在任何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地方,他們都能「成功地」以自己的不努力來證明「不成功不是因為我不行」。

很明顯,到了TSH這個階段,這基本上就是個廢人了。

根據美國猶他大學的羅德沃特(Frederick Rhodewalt)教授的說法,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我妨礙傾向,只是程度不同。他在1982年編製了一份「自我妨礙量表」,就是用來測定自我妨礙的量級。不過,無論你具體處於哪個量級,「不敢盡力爭取最好結果」,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還是以考試為例。正向的思路應該是,如果這次能考到90分,那就應該再加把勁,下次爭取考100分,甚至是進一步參與更高層次的競賽。可是,這同時也意味著難度會越來越大,競爭對手也會越來越強。假如這個人是你,捫心自問,你真的會這樣做嗎?

更可怕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瓶頸。當你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現無論怎麼努力,分數就是上不去。換言之,你到達了自己智商和意志力的極限。因此,更有可能的選擇,是你一開始就不追求自我突破,希望在人生這場不斷加碼的跳高比賽中,你的橫桿永遠能夠停留在輕鬆跳過的地方。這樣,你就始終可以告訴自己:「我的能力其實不止於此,我還沒有開始努力呢!」一方面,你可以永遠生活在100分的幻想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別人看到你在能力上的不足。想想看,小時候你聽到父母跟別人說「我家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貪玩不用心」時,是不是心中暗爽?不要以為這只是學生時代的幼稚錯誤,在享譽世界的成功者當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心理。傳奇網球巨星——59座大滿貫冠軍得主納芙拉蒂洛娃,在一次系列賽中接連輸給了好幾個小將,在賽後的訪問裡,她承認說:「比賽到後來,我不敢用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如果努力了仍然會輸。因為一旦如此,那就說明我完了。」

她這一番話,說出了所有運動員內心最大的恐懼。對於運動員而言,不好好準備,甚至不努力比賽,頂多算是態度和狀態問題。可是,如果所有人都開始懷疑你的實力不過如此時,那就真的萬劫不復了。因此,為了自我保護而放棄努力,以免給觀眾留下「英雄遲暮」的印象,就變成了一項理性的選擇。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明明實力不至於那麼差,還是有很多選手會兵敗如山倒,顯得毫無鬥志了吧?

那麼,既然我們知道了很多人之所以不努力、不自律,就是基於「自我妨礙」心理,而且這種心態又是很難避免的,那應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認清別人的「自我妨礙」,有利於解除自己的「自我妨礙」 。

正因為別人會有自我妨礙心態,所以你才不應該自我妨礙。還是拿減肥來說。很多人之所以自暴自棄,一是因為覺得自己太倒霉,喝口涼水都會肥,憑什麼別人怎麼吃都不胖呢?二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忍不住會想:努力就會瘦嗎?萬一只是變成一個強壯的胖子怎麼辦?瘦下來就一定會變漂亮嗎?萬一只是從丑胖子變成丑瘦子怎麼辦?你看,這些想法都是典型的自我妨礙。細究起來,根源在於:你上了別人的「自我妨礙」的當! 你覺得自己的努力會被嘲笑,是因為你「以為」別人沒有在努力,別人真的是怎麼吃都不胖,不鍛煉也健康;你覺得身材變好也不能讓你變漂亮,是因為你「以為」身材好的人真的只靠身材,健身房自拍的時候不化妝不修圖,日常也沒有別的保養;你覺得你已經很辛苦了卻沒有看到成果,是因為你「以為」別人沒你那麼辛苦,卻能輕鬆取得比你更好的成效……發現沒?你的「行動式自我妨礙」,就是因為相信了別人的「聲稱式自我妨礙」,也就是說,別人說說而已,你還真信了。要知道,「聲稱式自我妨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你永遠不會知道別人有多努力;「行動式自我妨礙」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你永遠也不知道別人的真實實力有多恐怖。

想到這一點,你還好意思「自我妨礙」嗎?

TIPS:

小學問:由於「自我妨礙」的存在,我們很容易給自己的退縮找到原因,不敢成為優秀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認清這種心態,至少不要讓別人的「自我妨礙」影響到你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