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掙錢」這件事嗎? 第三節 你的待遇是高還是低? >

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掙錢」這件事嗎? 第三節 你的待遇是高還是低?

誰都想加薪,可是,如果老闆哪天突然問你:「你覺得自己值多少錢?說得出來,我就加給你!」你是不是會突然愣一下?

這就很有趣了,很多人都對現在的待遇不滿,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否有依據。所以,你急需做兩件事:第一,通過對市場以及特定公司的調查,瞭解你所從事崗位的平均薪水,從而評估當下自己的薪酬水平。第二,結合個人情況以及市場發展,預估自己未來薪資的上升空間。

第一點:如何評估當下的薪酬水平?

現在的很多公司,同事之間都不能打聽對方的薪水,這導致很多人以為獲得有關自己薪酬的確切定位很難,其實並不是。除了「托人打聽」這樣的老辦法之外,只要掌握人力資源部門常用的三樣工具:薪酬報告、招聘網站、面試瞭解,你也可以很輕鬆地定位自己的薪酬水平。

薪酬報告包括對標報告和行業報告 。前者是指「同檔次的其他公司薪水狀況如何」,後者是指「這個行業的普遍薪水狀況如何」。人力資源總監往往會從薪酬調研公司購買這類數據,通過和目標公司的薪酬對比,瞭解本公司在市場上處於什麼位置。這種對目標群體公司做的分析報告,叫作薪酬對標報告,針對性較強,售價不菲,往往也是保密的資料。但是這裡有個捷徑——如果你們的薪酬曲線處於市場的50分位以上,也就是比調查到的50%的公司的薪酬都要高,那你的領導或者人事經理,應該會忍不住拿這個說事:「我們的工資是高於平均值的!你們還有什麼不滿意?」可是,如果他們從來不提這件事,那你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這家公司的薪酬並不怎麼樣。另外,你還能搜到很多不保密的垂直行業內的薪酬調查報告,比如汽車行業、地產行業、金融行業等。但是因為這個數據缺乏目標公司的針對性,所以僅供參考。

上招聘網站進行職位搜索 。比如搜下「市場經理」,看看本地三五家和本公司處於同一水平的職位,差不多就知道自己的薪酬處於什麼水平了。當然,這樣的方法並不能給你一個特別精確的結果,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擊敗了全國百分之多少的用戶,但這並不重要,也沒必要糾結。因為每個公司的付薪哲學是有差異的,有的主張重視服務年資,有的重視績效,有的重視能力,所以你很難做到對某個公司薪酬體系完全瞭解,但是我們基本上可以以年為單位,瞭解一下工資的數值加上年終獎和福利的數字,就得到了全年的大概水平。

「面試」,這一點往往會被人忽視。 其實,很多時候薪資待遇都是可以商量的,而面試就是這樣一個當面商議的場合。從人力資源部門的角度說,他們接觸的人多了,自然會對求職者的預期有一個普遍性的瞭解,用人單位也就能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薪酬水平。反過來說,求職者在參加面試的時候,多跟HR聊聊他們對你的預期,他們能接受的最高薪資水平,對你個人的身價定位也是非常寶貴的信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來說,跳槽時,在你當下薪酬的基礎上提升30%是比較合理的,你也可以以這個比例去推算自己的實際身價。

第二點:如何預估自己未來薪資的上升空間以及發展節奏?

這跟職位的薪酬組成有關係,主要有個人因素、外部因素、職位因素。個人因素好理解,無非是學歷、能力、資歷,智商、情商、財商什麼的。外部因素,是指所處行業和市場地位。簡單來說,資本密集型企業﹥知識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領先的是地產、金融等資本密集型行業,其次是互聯網行業。如果你的公司行業沒在這幾種裡面,而是傳統的服裝製造,甚至媒體廣告等行業,那你的職位薪酬水平在整個人力資源市場上應該不會太高。如果不想換個行當,那就只能接受了。

而市場地位指的就是企業的行業排名,一般來說,行業排名靠前的,往往擁有更高的薪酬支付能力,所以如果你的公司不是行業內部的前幾名,那你的薪酬水平可能也不會太高。至於職位因素,主要是指對教育水平的要求和相關崗位的管理職責。如果某個職位要求較高的學歷水平或者資格認證,那薪酬應該會略高於其他職位,一是考慮到教育補償的原則,二是高級人才的總量不足。而如果管理職責的要求比較嚴苛,相應的薪酬也會比較高。

不過,在評估薪酬時,還有一個常見誤區,那就是忽視「隱性薪水」。實際上,除了看得見的薪酬和福利之外,還有一些隱性的損益也需要算一算。把這筆賬算清楚了,才算是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有足夠的瞭解。總的來說,「隱性薪水」分為兩部分:品牌附加值和業餘時間。

先說「品牌附加值」 。你的個人是一個品牌,你的公司也是一個品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公司為你這個品牌增加附加值,這個價值,就是你的隱性薪水之一。我們上學時常說一句話: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前一種情況是指你在當學生時,名校的品牌價值提升了你的個人價值;後一種情況是指當你已經功成名就時,你個人的名氣倒是可以為學校加分。一般人以能上耶魯為榮,而耶魯是以自己出了很多總統為榮,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還不至於達到後一種成就,所以更多考慮的,應該是僱主能為我們的個人品牌增加多少優勢。大家都願意去知名企業、政府機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這個附加價值。就算當時待遇不怎麼樣,以後在跳槽或者創業時,都會有加成效應。更具體地說,在貸款買房、申請簽證等一些涉及信用體系時,這些知名企業的工作履歷會給你加分不少,降低不必要的其他證明和手續。一些知名企業有時還會和某些學校存在共建合作關係,將來自己的孩子入學也會有一些政策上的照顧,更不用說很多大學裡的教授子女都在該校的附中或者附小上學,這應該是為人父母的職場人最關注的一點,折算成現金的話,相當於一筆不小的加薪。同時,在知名企業也更容易獲得一些結識某些行業知名人士的機會,如果你有自己的未來規劃,說不定這些人際關係將來就能幫得上你。

有人可能會問,那這種品牌增值效應所帶來的隱性薪水該怎麼算,或者說如何量化?其實經濟學家也是有辦法的,他們會把相同工作時間和資歷要求,放在不一樣的平台工作所需的薪水進行比較,大致就是公司為個人帶來的品牌溢價了。比如說,想招到同一個級別的人才,三流大學開出的待遇往往比名牌大學要高,這就是因為名牌大學本身能為它的老師增值。這些隱性福利會在日後逐漸顯現,而你把這個差價算出來,就是市場約定俗成的隱性薪水。反過來說,把市場普遍接受的隱性薪水加上你現在實際拿到手上的錢,就可以算出你現在真實的所得到底是多少。

這裡有兩個觀念值得注意。第一,薪水的計算是動態的,你要看未來的增長預期以及其他的變現渠道,而這必須要找到業內人士咨詢才可以,只看工資條是不行的。最好是找個願意傾囊相授的前輩詳細咨詢,瞭解這個行業所有可能的收入來源,以及未來的增長空間。第二,經濟學家經常會說:「別在意人們說什麼,要看他們在做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會抱怨待遇低、工資少,但是你要看的不是這個,而是實際上的跳槽比率。如果一個行業或一個公司明顯掙錢少,可是員工待遇卻比較穩定,也沒什麼人跳槽,那你就要注意了,這裡面一定有某種「隱性薪水」存在。

當然,這裡還存在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歡名企的氛圍,沉醉於出差必住五星級酒店的排場;有些人則是更喜歡現金激勵,就算生活不光鮮也要落袋為安。又比如,有些人更注意當下的收入,有些人更在意日後的變現,還有人更注重子女教育,這些都因人而異。但是首先你得明白隱性薪水的存在,以及它變現的可能性,才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除了剛才說的品牌價值,隱性薪水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業餘時間 。總的來說,能為你提供更多業餘時間的公司肯定是值得去的。特別是對於有創意、有想法,能在業餘時間給自己增值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剛上班的小年輕因為沒有自己的生活,可能會覺得業餘時間無所謂,對於加班時間和離家遠近也不挑。可是對於事業的長期發展來說,這其實是在損失一筆很大的隱性薪水。當你把上下班通勤時間、個人健康上的損耗,以及由於沒有充電時間所損失的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很有可能這份工作不但不是在賺錢,反而是在賠錢。

這裡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那就是別算年薪,別算月薪,要算時薪, 而且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工作時間,而是所有跟工作相關的時間。你可以給自己做個精確的時間記錄,堅持一個月,把所有與工作相關的時間,比如路上損耗的時間、加班時間、下班之後在家工作的時間、無聊的工作應酬等都算進去,然後用你的工資當成分子除一下,這才是你真正的時薪。這樣算下來,其實很多外表光鮮的行業,看起來都沒那麼誘人,而一些看起來毫無吸引力的職業,反而讓很多有抱負的人容身。比如很多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曾做份閒差度日,如果不是因為職業特點,他們根本不可能有時間進行創作。

這種隱性薪水對於有才華的人來說特別重要,這也並非不務正業,而是在工作之餘,還在追求自己熱愛的一些夢想,給自己制定學習和工作的小目標。如果你沒有時間,就沒辦法認識和拓展新領域,點亮新的技能樹。雖然也不是強求每個人都這麼做,但是如果你不把隱性薪水算進去,就不知道自己犧牲了多少機會成本。

TIPS:

小學問:想知道自己值多少錢,你可以反過來想想HR是怎麼確定你值多少錢的。想知道未來有多大發展,除了個人因素之外還要看外部因素和職位因素。另外,千萬不要忘記隱性薪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