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自省之書 > 不能區分快樂和享樂,也應該是人生的痛苦 >

不能區分快樂和享樂,也應該是人生的痛苦

〔德〕叔本華

在窮困中生長的人,一旦擁有財富,那麼他的花費定比富貴世家的人多。他們相信命運,也相信天無絕人之路。他們擁有樂觀的心態:大不了摔下去,還可以再爬起來。

人性的這個特點可以說明為什麼婚前窮困的妻子反而會有更多的花費要求。姜生博士說過:「一個出身富裕的婦女,早已習慣支配金錢,所以知道謹慎花錢;一個因為結婚而首次獲得支配金錢的女子,會十分喜歡花錢,從而變得奢侈浪費。」

從小與財富為伍的人,把財富看作是一種本錢,他們因此也喜愛規律、謹慎和節儉。沒有了財富,他們不知道如何生活。如果要他們過一種自己從來沒有想像過的貧困生活,那麼光是這樣想的恐懼感就足以嚇退他們伸向花費本錢的手。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至少儲存起八分之一的利息來應付未來臨時的變故,以便可以維繫他們的地位。

習慣貧困生活的人,財富對他來說如過眼雲煙。他們把金錢當作隨意享受的多餘品,因為他們隨時都可以過以前那種苦日子,反而少了一份支配錢財的焦慮。難怪莎士比亞要在《亨利四世》一劇中感歎:乞丐可以悠閒地過一生,這可真是不錯。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銀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格丁根大學學醫,後改學哲學。181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哲學副教授,後因抨擊黑格爾哲學敗北而辭職。其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界中的意志》《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