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生在於心安:星雲大師為你道破人生的種種真相 > 跳出問題找答案 >

跳出問題找答案

一次,洞山良價禪師來到渤潭,看到寺裡一位法師在渤潭邊上向來往的行人說法,便也駐足聆聽。只聽得這位法師說:「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議。」

洞山禪師覺得他沒有引經據典,就這麼任意言語,於是上前說道:

「我不問你佛界和道界,我只問您剛才說的佛界、道界是什麼人?」

這位法師是寺院裡很重要的執事,人稱初首座。初首座聞言,默然不語。

洞山禪師追問:「你為什麼不快說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說快了,就無所得。」

洞山禪師駁斥道:「你連說都沒有說,還談什麼快了就無所得。」

初首座仍然默默不語。

洞山良價禪師知道遇到對手了,隨即改用較為緩和的語氣說:

「佛與道都只是名詞而已,你為什麼不引證教義說法呢?說佛也好,說道也好,你引證教義來說不是很好嗎?」

初首座也感覺時機到來,迫不及待地道:

「你所謂的教義是怎麼樣說的啊?」

洞山禪師拍掌大笑:

「得意忘言!」

禪者與禪者機鋒相對,有時聽起來不知兩人說些什麼,好像驢唇不對馬嘴;但當事者在他們心應心的感受裡,實在是至理在焉。

如洞山禪師要初首座快說,初首座沉默以對;初首座反問教義是怎麼說的,洞山禪師說得意忘言。忘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禪。這二人所進行的乃是不答之答。

所謂不答之答,就是答案與問題沒有關係,卻回答了對方。禪是需要悟的,說禪者若是將一切言明,聽者便沒了悟的機會,即使明白了些許禪理,一樣是禪的門外漢。只有根據言說者的隻言片語,經過自己的整理、體悟,發現那道理,才是真正的禪。

初首座和洞山禪師都是佛道高人,自然明白彼此的意思,因此外人看來的驢唇不對馬嘴,在當事人眼中,卻是至理禪機。

要讓自己有所進境,需要具備的就是解讀答案的能力。

有的問題是有固定答案的,有的則沒有。有的問題找到答案後會對我們有所幫助,有的則無須尋找答案,只要知道那問題是什麼,這問題為什麼存在就足夠了。如果一味沉溺於問題當中,反而會適得其反。就像一個人心情不好,可能是因為遇到了煩惱,也可能只是正常的情緒波動。若是一味追尋答案,有時不僅答案不可得,反而會讓對方覺得更加厭煩。這時候,需要的就是不答之答了。看到對方情緒不好,就去關心他、愛護他,給他好心情。這樣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答案是因為問題而存在的,但並不是只為問題而存在。問題是需要答案的,但那答案未必就要一定跟問題相關。只有跳出問題看問題,而不是沿著問題找答案,才能讓自己、讓身邊的人快樂起來。如果一味沉溺於問題,則是給自己劃定了牢籠,反而被問題所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