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讓受害者心態害了你 > 8.樹立「自責思維」,學會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

8.樹立「自責思維」,學會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一個不正經走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或者碰到了桌子,看護他們的家長會怎麼做?你懂得,一定是狠狠地在地上跺幾腳或者用腳踢桌子,嘴裡還咒罵著「讓你碰我家寶寶,我砍了你」。

長大了也是這樣,我見過很多「路怒症」車主,他們一上道就開罵,這條路窄,那個「孫子」不會開車,那個王八蛋走路不長眼。總之全是別人的錯,他們心裡其實只有一個聲音:擋我道者,死!

就在剛才,我們大學的微信群裡還上演著這樣一場辯論。某同學的親戚家孩子上大三,自己想不開跳樓自殺了。該同學召集眾律師緊急商討:學校太不負責了,如何才能索要更多的賠償!

諸位律師朋友紛紛獻計獻策,支招索賠。從學校的心理輔導課缺失延伸到國家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竟無一人問責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家長的三觀。一個四肢健全頭腦發達的成年人,自己結束生命,不首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家的原因,而是磨刀霍霍鬧事索賠,我覺得挺悲涼的。畢竟,生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家的。

每當我們生活不順時,第一時間頭腦裡總在踐行著這樣的問責模式:你怎麼能夠這樣說呢?他怎麼能夠這麼做呢?我們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會反躬自問:這件事情上我不該那樣啊,或者這個意思我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啊。

每個人都從外面找原因,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虧待了,耿耿於懷,造成了「如今的中國,遍地是戾氣」的現狀。

別忘了,嗔怨別人並不能為你自己帶來什麼實質性好處,只能讓你一天比一天對自己更不負責。

除了讓你變成一個祥林嫂子受氣包子,還能有什麼作用呢?

聰明的做法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任何不好的事,你自己都負有一定責任。人不可能是完美無暇的,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曾經,有很多事情,我和你一樣覺得自己很無辜,可是,自從秉持「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信念後,我無一例外地都從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

我剛剛辭職後就遭遇了很不開心的事。對門的鄰居大姐總是纏著我加盟她的某直銷行當,發展我為下線。我一直對這個行當深惡痛絕。剛開始碰面時她跟我喋喋不休地推銷。發展到後來她敲門帶著產品和道具在我家做實驗,讓我信服他們的產品確實物美價廉,加盟這個行業確實能掙大錢。

為了躲避她,我嚇得連家門不敢出,每次回家都像做賊一樣躡手躡腳。

我真的氣憤極了,有天喝茶時跟一位很成熟的大哥說起這等煩惱。本來想得到點安慰,誰知大哥毫不留情地說:這還是你自己有問題。

說實話當時我真想和他翻臉,這也太刺耳了,我多無辜,多不幸,多可憐啊,我沒招誰惹誰,被鄰居像蒼蠅一樣叮著,嚇得自家門都不敢出入,怎麼會是我的問題呢?他有沒有搞錯啊?

大哥進而解釋說,曾經他自己也碰上過這樣的人和事,但他的氣場太強,卡卡卡一頓拒絕,嚇得那人再也不敢近身了。

因為我很敬重這位大哥,所以沒發脾氣,耐著性子聽他說完,我的情緒平靜了,勇敢地剖析自己,自身的問題漸漸明晰。確實我自己並不無辜,甚至覺得鄰居沒錯。

首先,拉下線是人家的工作,她在盡職盡責做自己承擔的工作,把我當成她的客戶拉攏,天經地義,無可指摘。

第一次她向我介紹她的事業和產品時,我明明反感,但出於禮貌,我態度曖昧,沒有明確拒絕,而是接過她給我的宣傳頁嘴裡附和著「好的好的我看看」,這分明就是給了人家希望嘛。是我的錯!

第二次見面她問我「你看過我們的宣傳冊了嗎?瞭解了嗎?」我明明已經看過並且很反感,卻不好意思明確拒絕,而是採取了搪塞之詞說「我還沒看呢,以後再說吧」。

結果,就有了她的第三次帶著道具和產品登堂入室!假如我第一次就斬釘截鐵地拒絕,或者第二次就明確表示對這個行業和產品不感興趣,相信就此不會有下文。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人家一直都是忠於工作恪盡職守的,而我一直態度曖昧半推半就。難道不是我的錯嗎?

認識到這一點後,我鼓起勇氣果斷拒絕,人家果真就再也沒有「糾纏」我。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類似的和佛學有關的小故事。

一位年輕人向清淨訴苦,由於自己性格耿直,心直口快,處處得罪人,事事不順。大學畢業後踏上社會,越來越厭世,感慨現在社會上的人不喜歡聽真話,總喜歡阿諛奉承,虛情假意,未來的路不知怎麼走,真希望走進深山,遠離這個世界……

清淨給他講了一個勵志小故事為他作開示:

當年南嶽懷讓禪師欲傳燈與馬祖道一。看到馬祖道一終日打坐,懷讓禪師跟他打招呼,馬祖也不理不睬。懷讓禪師便拿一塊磚在馬祖面前的地上磨。

馬祖忍不住問:「老法師,您在幹什麼?」

「磨磚做鏡。」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您開玩笑!」

「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麼?」

「打坐!」

「打坐為了什麼?」

「為了成佛!」

「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成佛嗎?」

馬祖怔住了,問:「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當然是打牛了!」

懷讓說:「你現在明明就是在打車嘛!」

清淨說:我們自身是牛,客觀條件就是車,是打牛還是打車,顯而易見。《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們生活在世間,就像開車在路上,路直直著走,路彎就彎著走。發生交通事故,或者翻進溝裡,就要反思自己操作不當。抱怨道路太多曲折是沒有何價值和任意義的。外在的客觀條件或許我們無法決定,而改變我們自己則是完全可以的。

年輕人說:我天性耿直,心直口快,不好改!

清淨說:天性耿直和心直口快都不是缺點,甚至是修行的極好資質。只是與不同人溝通需要注意態度和技巧。與老人溝通不要忽略他的自尊;與男人溝通不要忽略他的面子;與女人溝通不要忽略她的情緒;與上級溝通不要忽略他的尊嚴;與年輕人溝通不要忽略他的直接;與孩子溝通不要忽略他的天真。一種態度走天下,必然處處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即可四海通達。

年輕人說: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和悲觀,感覺幾乎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很虛偽、奸詐、自私……不知怎麼做才能改善這種狀態。清淨說:世界上最浪費生命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評論。別人不靠你活著,何況你未必瞭解他的全部,論人長短不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二件事是責怪。責怪人人都會,卻無法改變現狀。共勉之所以好過責怪,在於既提高了自己,也歡喜了大家。

第三件事是擔憂。準備不足或者無力改變時才會擔憂,前者需要行動,後者需要放下。

這最浪費生命的三件事,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從現在開始,停止向外界問責,開始自省內求,相信好運會與你如影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