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孔氏家族全傳 > 第三十八章 異國孤魂 >

第三十八章 異國孤魂

孔祥熙想葉落歸根,蔣介石要預選墓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孔祥熙越來越感到一種異域獨處的寂寞和孤獨。吃過早飯,就把身子蜷在沙發裡,歪著頭在那裡歎氣。靄齡提醒幾次,今天是該去銀行上班的日子,孔祥熙照樣一動不動。

「怎麼了,是不是身上不舒服?」靄齡關切地問。

「不,我夢見我在井兒院把半筐撿回的煤渣倒在灶前,奶奶癟著的嘴露出了微笑;後來又夢見在銘賢學校給學生講礦產開發課,學生們嚷著要我帶他們去搞實踐……唉,都是夢!要是時光能夠倒流,我後半生決不到政府做官……我要另選一種生活。」孔祥熙說著眼角滴出了渾濁的淚水。

靄齡也傷感起來:「我最近也老是做夢,都是童年的事,都是與父母弟妹在一起的事,每次醒來半天心口堵得慌……」

兩個人都不吭聲了。

「我聽說人老想過去是老年的特徵,我們真的老了嗎?」靄齡還是先開了口。

「老了——」孔祥熙伸出乾枯的手去撓花白的頭髮。

「老了……」靄齡喃喃地說,「我準備在父親逝世30週年時好好祭奠一下,可這麼多年我沒能到父親墓前去看過一次,父親給了我多少慈愛……」

兩個人無言,一會兒都嚶嚶啜泣起來。

孔祥熙忽然坐正了:「靄齡,你想家,想祖國?」

靄齡瞪圓閃著淚光的眼:「是的!」

「我們——回去?」孔祥熙試探著說。

「回哪裡?」

「大陸——」

「啊!」靄齡渾身一哆嗦,「自從1927年我們把寶押在蔣介石身上,到1947年整整20年啊,共產黨能饒了我們嗎?」

「我們把財產都送上,算是折罪……」

「不行,不行!」

「杜聿明、衛立煌都放出來了。連沈醉也開始當起了文史研究員,我們回去總不致比他們還差吧?」孔祥熙認真起來。

「他們,哼!我可是聽說共產黨給人都劃了成分,我們回去還不是地主、資本家?監督勞動、改造!不行!你別說了!」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眼看我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難道要落外喪,當野鬼?」

「要不,到台灣看看,不管怎麼說,那兒總還是中國。」

「對,到台灣看看!」

孔祥熙飛到了台灣,蔣介石還算給面子,派蔣經國到機場迎接,接著一起吃飯、敘舊。接連多少天,過去的老相識都來看望敘談。一下子活動在中國人的圈子裡,聽到的是中國方言,看到的是黃種人面孔,孔祥熙感到比在美國多年說洋話看大鼻子心裡舒坦多了。他給靄齡發去了電報,請她到台灣來。

靄齡悄悄飛抵台灣,孔祥熙和二小姐孔令俊迎接了她,美齡在草山給她安排了住處。姐妹倆自然抒發些感慨,接著美齡請了些朋友給靄齡接風,大家說了些彼此想念之類的話,一時倒也熱熱鬧鬧。

孔祥熙本為懷舊而來,在台灣住久了,漸漸感到些不滿足。台灣的氣候風光與他熟悉的山西太谷差別不小,再說小島彈丸之地,三轉兩轉就沒什麼看頭了。但是最主要的,他接觸的多數是從大陸撤到台灣的老年人,老年人談論的話題無非是兩個,一是兒童時代的往事,一是死和死後的問題。

一次,蔣介石請孔宋兩家的人和兒孫輩一起到一個地方春遊,汽車開出台北60公里,來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靄齡一陣興奮,感到這個地方似曾相識,只覺青山疊翠,湖水如鏡,一座四合小院掩映在紅花綠樹之中,大不同於台灣當地民居,倒像是大陸某個地方。

蔣介石還未說話,孔祥熙先開了口:「哎呀,寶地寶地!」蔣介石趕忙湊過來問:「亞兄,你說什麼寶地,怎麼個寶地法啦?」

孔祥熙喉間咕嚕了兩下:「風水寶地!」

一行人在山水間遊覽一番,在綠草地上進行了野餐。乘著飯後的興致,蔣介石帶大家進了四合小院。暗紅色圍牆,楠木畫廊,室內是明清式傢俱,還有裊裊香煙從明堂飄出。

靄齡馬上返身折出了小院。

美齡追了出來:「大姐,你……」

「噢,沒什麼,我只是覺得這地方,像是佛堂,或者是祠堂——」

蔣介石跟了出來:「嗯,大姐好眼力。唉,都老了!這地方——今天乘著大家都在,我乾脆說明了吧。三年前我第一次到這裡散心,就發現這兒很像我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鎮。庸之兄,那山,像不像四明山?像!我今生只怕回不了大陸,今天我對著大家宣佈一條,算是遺囑之一。我死後,靈柩就先停在這裡。但我的最終願望,是把我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下總理的腳邊……經兒,緯兒,你們要爭取能回到大陸,不管什麼方式……唉,我,亡國之君啊!」

蔣介石說完,頹然坐地,埋頭沉思去了。上午遊覽時的熱鬧氣氛一掃而空,所有的人都怔怔的,不知道說什麼好。

蔣介石為孔祥熙之死發佈《褒揚令》,功過是非難以定論

「大姐,你們真要走了?」美齡站著,看靄齡匆匆收拾東西。

「走吧,在這裡,幹什麼呢?」靄齡悵然望著窗外。

「大姐,我們老了,有些東西要看得輕些……我們姐妹在一起,總可以說說話,彼此有個安慰……你一走,我感到孤單單的……」美齡說著,用手絹擦起了眼角。

前幾天,美齡聽說孔祥熙發牢騷,嫌蔣介石給的「中央評議委員」是無用的虛銜,美齡以為他們決定走是為了這件事。

「不,小妹,我們到了這把年紀,還有什麼看輕看重的事?太傷感了——前幾天,又聽見於右任老先生吟詩——『仰望高山兮,懷我故鄉』,台灣,老人太多了,懷舊氣氛太濃,大家聚在一起,總是懷鄉懷鄉,就連那些老兵也是這個調。我擔心待在這裡,心臟受不了,還不如離開……」

靄齡說著,已經有些哽咽了。

美齡停了一會兒說:「大姐,過兩年,我找你去……」

蔣經國、蔣緯國及財政界的老部下到機場給孔祥熙夫婦送行,87歲的孔祥熙挺著身子和他們握手,臉上依然是一種滿足的笑容。

國民黨中央社發了一條消息,說前行政院長孔祥熙博士飛美做健康檢查,在美治療後仍將返回台灣。

靄齡從廣播中聽到這條消息,翹起嘴角搖搖頭:「老蔣還要這個面子……」

孔祥熙倒喜滋滋的:「我在政治上還有份量,他們還需要用我的名聲來支撐檯面……」

但是孔祥熙心中並沒有再回台灣的打算了。他一到美國,仍舊忙著照料他的財產。

1967年7月22日,88歲身板還一直硬朗的孔祥熙忽感不適,送到紐約醫院後,雖經全力搶救,終於不治去世。

靄齡沒有哭,不僅是因為基督教的規矩,而且因為這一生該經歷的都經過了,家族分裂,親人反目;官場沉浮,世態炎涼;國共分裂,大榮大辱;日寇入侵,抵禦外侮;鉤心鬥角,爭財奪利;少年留洋,老來流亡;轉移財產,有國難投……鬥智鬥力,結恩結怨,大悲大喜,什麼都經歷了。人既然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的,想必在這個世上有許多不順心的地方,那麼就讓他安安靜靜去吧。何況自己病得也不輕,不留他了,不久自己也將追隨而去……

孔祥熙去世的消息報到了宋子文那裡,宋子文沒有任何表示,他既不想到靈前弔唁,也不想發表什麼評論。在最後的歲月裡,他和孔祥熙沒有任何往來,兩人之間的成見仍如海深。

美齡帶了一個5人的護旗隊,和蔣緯國從台灣趕來,給葬禮增添了莊重肅穆的氣氛。她還隨身帶來了一個蔣介石簽名的《褒揚令》。宋靄齡展開細讀,只見《褒揚令》說:

總統府資政孔祥熙,性行敦篤,器識恢弘。早歲負笈美邦,志存匡濟,追隨國父,奔走革命,宣力效忠。北伐以來,翊贊中樞,歷任實業部長、工商部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多所建樹。萬以財政金融制度,擘畫興革,克臻統一,八年抗戰,長期戡亂,而軍需民食,未曾匱乏,其汁謨勳業,自足千古。況時值政府戮力安攘,乃以外交軍務,或承命以驅馳,或排難而弭亂。在艱彌勵,益懋勳猷。綜其生平,為國盡瘁,不矜不伐,當茲復興之際,方翼老成匡輔,遽聞溘謝,震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以示政府崇報耆勳之至意也,此令。

靄齡艱難地笑了一下:「老蔣還是有心計的,這也算一個平反昭雪式的蓋棺論定吧。」孔令侃張羅著:「快,快,找人用大字抄出來,掛在靈前。我爸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剛說完,孔令傑又拿了一紙電傳匆匆進來:「媽,老蔣還寫了個東西。」

原來蔣介石在《褒揚令》之外,又親自寫了一個2500字的《孔庸之先生事略》,對孔祥熙又加一番吹捧。但到最後,卻「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把逼迫孔祥熙下台的那場純內部的爭鬥栽到了共產黨頭上:

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告終,即我抗戰結束之初,共黨乃千方百計,造謠惑眾,動搖中外輿論,企圖推倒我國民政府者,必先推倒我財政當局之陰謀,於是其矛頭乃集准於庸之先生之一人,使其無法久安於位,而不得不出於辭職之一途。

靄齡一把把電傳紙扔到了地上:「什麼狗屁文章!你爸被逼下台是共產黨動搖中外輿論的結果嗎?誰不知道共產黨罵得最多的是他蔣介石?『獨夫民賊』說的誰?『美帝走狗』說的誰?若以共產黨的輿論,第一個應該下台的是蔣介石,第一個應該砍頭的是蔣介石,他蔣介石為什麼不下台,為什麼不自斃以謝國人?真正是黑白顛倒,欲蓋彌彰!」

靄齡倒身在紅木太師椅裡,頭歪在一邊喘粗氣。孔令傑撿起電傳紙,小心翼翼地說:「媽,這下邊還有話呢。」靄齡眼也不睜,惡聲惡氣地說了聲:「念!」孔令傑顫抖著聲音念起來:

然當其辭職以後,國家之財政經濟與金融事業,竟皆由此江河日下,一落千丈,卒至不可收拾。於是未及三年,共匪之陰謀達成,而我們國家與民族至今竟蒙此空前之浩劫,政府與人民且遭此奇恥大辱,更足證明孔前院長在其任職期間,自北伐剿共至抗戰勝利為止二十年中,不辭勞怨,不辯枉屈,而一心竭智盡瘁,報效黨國。

孔二小姐趕緊說:「媽,你聽這一段說得還不錯吧?」

靄齡說:「哼,說對了現象,可沒抓住本質。蔣介石能維持那麼多年統治,還不全靠你爸在財政上給他支撐著?把你爸逼下台,他不完蛋才怪呢!可話說回來,他完蛋僅僅是你爸辭職的結果嗎?他那麼多混賬措施就不該負一點責任嗎?他為什麼不檢討自己,把責任都算到別人頭上?」

孔令儀勸慰說:「媽你這會兒心情不好,甭跟他計較了。他能說出這些,實際上已經是在承認錯誤。我姨夫這人你一輩子了還不清楚嗎?他能自己說自己的過錯嗎?我看這就算他認錯了。你再往下聽聽吧……」

宋靄齡揮揮手:「念吧念吧!」孔令傑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在庸之先生功成身退之時……

靄齡又發脾氣:「什麼功成身退……」孔令儀勸慰道:「媽你聽他念完再說吧,我們都在這兒。」孔令傑又念起來:

在庸之先生功成身退之時,雖遭中外誹謗,所謂中國政府貪污無能之共匪謠諑。社會之中,亦竟有受此影響而多存懷疑之心者,至此當可以事實證明,其為貪污乎?其為清廉乎?其為無能乎?其為有能乎?自不待明辨而曉然矣!

「屁話,屁話!」靄齡激動、狂躁,「說政府貪污無能,首先是指他老蔣!事過多年還扯這一番屁話,明是為你爸辯冤,實是舊事重提,含沙影射!生怕後人不知你爸當初下台緣由。從死人身上撈稻草,也就是姓蔣的能做出這種事來……」

「媽,你冷靜些,我看他不見得就是你說的那個意思。」孔令儀為靄齡捶著背。

「不是,怎麼不是?」靄齡越說越氣。

「別說了,媽,我姨媽就在外間,她聽了會不高興的。」孔二小姐也來相勸。

「叫她聽,叫她聽!」靄齡一下子背過了氣,屋內頓時亂作一團。

孔祥熙的葬禮在紐約5號大街的馬爾布爾學院教堂舉行,他的四個子女全部在側守靈致哀。由於宋美齡和蔣緯國的來到,在美的一些國民黨頭面人物也前來參加,葬禮還是很隆重排場的。

孔令侃差人收集了一些報刊對孔祥熙的評價,想編纂起來作為對孔祥熙永久的紀念。他收集到最新的一篇是《紐約時報》剛剛刊登出來的——

《紐約時報》原本打算把孔祥熙作為一位政界重要人物好好評價一下,但記者寫到後來卻只發出了一個不偏不倚的結論:

孔先生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以前的一位下屬最近說:他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他喜歡閒談,但是他從來不願意發出明確的指示。至於他的能力,他像所有山西銀行家一樣,是一位精明的辦事員。但是,他不是一位有政治家風度的理財家。

孔令侃搖搖頭,這一篇顯然不好收錄。接著從圖書館等處收集到的評論逐漸彙集起來,一一看去——

國民黨財政界後輩嚴家淦:

(孔祥熙)以寬厚仁慈之稟賦,光風霽月之襟懷,其寬和大度,休休有容,凡與接觸者,莫不受其涵濡,而潛移默化。

「嗯,這篇不錯嘛!」孔令侃笑了。再往下看——台灣國民黨官員徐柏園也有一篇:

(他)為人肫誠仁厚,識度宏遠,歷膺艱巨,輔弼中樞,凡大政張弛,當時人或以為不然,但久而始知其正確。他遇事持大體,能果斷從容規劃,條理精密,對人則推誠相與,望之藹然,祥和之氣,使人對之自然生出如坐春風之感。他的人德服人,所以人也樂為所用。

「好!這樣的文章才說得中肯,越多越好!」再往下看,是這樣說的:

他不計個人毀譽,不屑自我宣傳,這種偉大崇高的精神,實在是我們所當永遠傚法的。

「太好了!」

再下看,孔令侃卻皺起了眉頭——

他胖墩墩的,臉龐鬆弛,下巴垂著一嘟嚕肉,是漫畫家一見就樂的對象。

孔祥熙亦官亦商,聚斂了巨額資財,在四大家族中居於首位,是舊中國的巨富。孔在從政前雖也有些資產,但真正發跡還是在參加南京政府之後。孔利用所掌握的國家財政金融大權,在使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不斷膨脹起來的同時,也使其私產迅速增長。孔家的資本以商業為主,他的金融機構只是其商業資本的保姆,工業資本則多半是他人依附或偶爾為之。

孔令侃起身踱步:「這、這,這集子不好編吶!」

宋靄齡聽了說:「人吶,各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只要努力,總有輝煌;皆非聖賢,難免過失。所以走這上這條路而不是那條路,當中有自己的選擇,也有天意和機會。能夠家人團聚,壽終正寢,這已是不小的福分了。至於別人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能強求統一?你編個東西出來,都是說好或都是說壞都不全面,這個評價,還是留給後人去做吧!」

六年以後,宋靄齡女士在紐約病逝。他們的子女依然在大洋彼岸經營著他們的事業。他們像孔祥熙初到美國定居時一樣,很少和圈外的中國人接觸。對於他們,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在太谷孔祥熙的老家,他出生的井兒院還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依然保留著當年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