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陳氏家族全傳 > 第八章 扶助孫文 >

第八章 扶助孫文

中山歸國,16年的海外漂泊終於畫上了句號

孫中山到達英國不久,10月12日傍晚,在到一家飯店就餐前,購得一張報紙,從上面看到了「武昌被革命軍佔領,革命政府成立」的消息。孫中山喜出望外。他心情異常激動,多年的奔波,多次起義的失敗,始終有一片愁雲在籠罩著他。今日消息傳來,愁雲不驅自散。

今天我請客。孫中山對同伴高興地說。

要請客必須到高級餐館去。

那當然啦!

於是,在孫中山的帶領下,幾個同伴直奔楊氏飯店而來。

要知道這楊氏飯店相當豪華,東西很貴,顧客多是上層英國人,華僑很少去。招待人員都是日本人和中國人。孫中山帶同伴昂然直入,選擇中央的座位,揮手請大家入席。傍晚來用餐的人很多,原先招待還好,坐定後,刀叉餐盤跟著送來。後來人越來越多,情況就變了。鄰座有比他們後到的,都已有菜來了,而他們的仍遲遲不來。孫中山環視四周,隨即拿起餐刀連續在餐盤上猛擊幾下,發出「當、當、當」的響聲,這麼一來,大家都把視線集中到他的身上。餐廳的管理人馬上跑過來,問是什麼事。

孫中山正襟而坐,莊嚴地說:我們是來用餐的,不是來看別人吃飯的。

管理人立即道歉,並另調專人招待,非常客氣。這雖是一件小事,但卻給同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孫中山本想回國親自指揮作戰,像當年指揮鎮南關戰役一樣,親自發炮,以快平生之志!但又想到共和國即將成立,它將遇到外交、財力方面的重重困難,也為了切斷清政府在國外的援助,決定暫不回國,先在國外開展外交活動。此時他認為:當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更大也。不料,後來半個月,國內革命黨人的電文接踵而來,有黃興、宋教仁、宋嘉樹、陳其美等。有報告喜訊的,有邀請他回國任總統的。

在英國倫敦時期,他依舊住在老師康德黎先生家,各地信件也都寄往此處。

一天,郵差送來一封由清使館轉來的電報,正巧孫中山不在。康夫人一見「清使館」三字,中山倫敦蒙難的恐懼又在她心中復出,唯恐洩露中山行蹤,為慎重起見,便將電報號碼抄錄,並臨摹下中文譯文,將電報退回清使館,表示孫文不在此處。

孫中山回來後,康夫人呈上電報,他看了一眼,笑著塞入口袋。

康夫人疑惑不解地問:由清使館轉來的電報是不是秘密的?

不是,電報要我回去做新共和國的總統。

真的?我還以為有別的事呢!夫人道。

康德黎聽後連忙從內室走出來道:那你願意不願意就任這個大總統啊?

孫中山想了想回答說:假如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我是願意就任的。

孫中山的態度平平常常,毫無狂喜之色,他依舊籌款,致使歸國之期一拖再拖。康德黎十分欽佩,盛讚他這個弟子「大有耶穌的救世精神,確無一絲自私自利的野心」。

一個月後,在國人的急切催促下,中山先生終於起程回國了,12月12日抵達香港。

1911年12月25日,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是耶穌誕生的日子。

然而今天,一個壓倒一切的新聞吸引了全上海的注意:就在聖誕節這天,孫中山抵達上海吳淞口。

以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前來歡迎孫中山的黨、政、軍、民各界人士雲集在碼頭上。

無風的黃浦江,被籠罩在濛濛的雨霧中,透著一股透骨的寒意。孫中山一行乘坐的「香港」號郵輪,很早就停泊在吳淞口外,等候靠岸。由於霧太濃,滬軍都督陳其美派去迎候他的「建威」號軍艦轉了一圈竟然沒有找到。

孫中山站在甲板上焦急地眺望著,身後站著胡漢民、廖仲愷、美國人鹹馬裡、日本人宮崎滔天等人。面對著祖國,孫中山此時心潮起伏:經過16年海外流亡生活,終於回來了。其間雖然多次返國,但都是秘密的,都必須喬裝打扮。今天終於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主人回來了。這個將一生貢獻給中國民主革命事業的偉人,從來置個人榮辱生死於度外,現在也深深地感喟起來。然而,他沒有更多的時間沉浸在個人的情緒中,他知道他面臨著嚴重的局面。他要為中華民國謀得財政貸款的希望都一一落空了。而國內,根據宋嘉樹和其他同志不斷拍發的電報,看來情況極其嚴峻。清軍尚控制北部中國,其軍事實力顯然非革命軍所能相比。且革命軍內部紛爭不已,艱難的革命剛剛開始啊!

想到這裡,孫中山更急了,他多麼想趕快踏上國土,去澄清那紛亂的天宇,去掃平清廷盤踞的北國,統一大好河山。

正在這時,一艘汽艇穿過雨霧,急速地劃了一個大的圓弧,輕巧地在「香港」號一側靠上了船舷,翻身上來一個精悍的中年人。他便是宋嘉樹。

當孫中山見到似乎從天而降的老朋友時,兩人緊緊地擁抱住了。鹹馬裡覺得很奇怪,宮崎滔天是認識宋嘉樹的,便敬佩地介紹:「查理·宋,同盟會的老革命家!」胡漢民也是認識宋嘉樹的,便悄聲向廖仲愷介紹他的特殊身份和勳業。廖仲愷趕緊走上前去,握住宋嘉樹的手:宋先生,真是勞苦功高啊!

大家在甲板上熱烈地敘談著,宋嘉樹想把一切都告訴孫中山,孫中山也是一切都想問,結果談話是又零碎又急促。霧中的細雨雖然很小,但卻很密,不知不覺就把大家的衣帽打濕了。大家正要返回船艙時,遠遠傳來一陣隆隆的炮聲,眾人猛一驚,但旋即省悟,必定是「建威」號發現「香港」號而發出的禮炮聲。果然,不一會兒,一隻小艇駛近「香港」號,上來兩個慌慌張張的軍官,一個是「建威」號艦長的代表,一個是滬軍都督府的代表。他們是來歡迎孫中山一行的,預定上岸的地方是金利源碼頭。

孫中山一揮手:「好,那就準備靠岸吧。」

宋嘉樹忽然叫一聲:「不行。」然後指著孫中山說:「你就穿這身濕漉漉的衣服在上海上岸?」孫中山這才發覺自己的衣服已濕透了,皺巴巴地貼在身上,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我只此一套衣裳。」

宋嘉樹知道他的老朋友一向生活簡樸,但今天不同尋常,金利源碼頭成千上萬的人在等著一瞻孫中山的儀容,新聞記者必定會在此刻拍下無數照片,這些照片將會在歷史上反覆出現。讓中國革命的領袖、同盟會的總理,穿這麼一身有傷尊嚴的衣服出現,那是一種不可寬恕的過錯。因此,他眼睛滴溜溜地在周圍眾人身上掃過,忽然把滬軍都督府的代表拉過來,同孫中山的個子比了比,然後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

「你,馬上把身上這件外衣脫下!快!」

在場的人開始都愣住了,等到弄清宋嘉樹的用意時,都高興得笑起來。讓孫中山戎裝和上海人民見面,又精神,又有意義。

船在薄霧中穩穩地開往金利源碼頭。

宋嘉樹將孫中山拖到一邊,掏出孫中山當初在法國時拍到國內的電報,不滿地說:

「逸仙弟,你怎麼能拍發出這樣的電報?」

孫中山當時的電文是這樣寫的:「今聞已有上海議會的組織,欣慰。總統自當推定黎君。聞黎有推袁之說,合宜亦善。總之,隨宜推定,但求早鞏國基。」他已覺察到這電報的失誤,所以現在很爽快地承認:「查理兄,這是我的過錯,給國內同志帶來麻煩了,很對不起。」

「還好,《民主報》在刊登這封電報的同時,發了一條很巧妙得體的編者按,說是孫先生不以總統自居,係一種謙虛之美德。況且將來大總統一定要按國民公意選舉產生。」

孫中山在這位兄長兼諍友的面前,總是那麼親切、坦率、自如:

「查理兄,你真是我的好參謀,好顧問。當初胡漢民、廖仲愷都主張我去廣州,一邊戰備,一邊靜觀天下之變;倒是你一直催促我立刻直赴上海。那一封封電報,催得好啊!我反覆思考,現在我革命黨人所可倚仗的就是人心,假如我不到滬寧前線,對內對外大計,其他人絕不能統籌擔負。黨內部糾紛,必然貽誤戰機。東南一旦失利,兩廣何能獨守?」

宋嘉樹高興地讚揚:「太正確了,國家之重任,民眾之期望,集於你一身!」

孫中山突然說道:「查理兄,返國以後,內政勢必紛繁難理。請為我物色一個能幹的秘書,尤其要精通英文。」

「現成有一個——靄齡。怎麼樣?她已經做了我好幾年的秘書了,肯定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孫中山讚許地點點頭,把機要工作托付給靄齡,他完全放心。說著說著,金利源碼頭已不遠了。只見碼頭上人頭攢動,很多人都在不停地揮動帽子,而且隱約可以聽到不斷傳來的歡呼聲浪。孫中山大約也沒有預料到眼前會出現這樣熱烈隆重的歡迎場面,他身著戎裝,脫下軍帽,高舉右臂,滿面春風向人們微笑著致意。人們回敬以雷鳴般的掌聲。碼頭上鳴禮炮2l響致敬,霎時,鼓樂齊鳴。

到碼頭來迎接的有黃興、陳其美、蔡元培、汪精衛、黃宗仰等。孫中山在與陳其美握手時說:上海的都督,好樣的!

陳其美說:先生一路辛苦。

孫中山一行好不容易同各位同志一一握手問好以後,立即就被中外記者團團圍住。

這時,宋嘉樹趕緊把靄齡找來,告訴她從今以後,要當孫中山的秘書,並要她立刻就著手工作,現在的任務是盡可能詳盡、正確地將孫中山同別人的交談記錄下來。宋嘉樹等到靄齡擠到孫中山的身邊,又遠遠地瞥見孫中山和藹地說了什麼,這才悄悄地離開。

一群記者圍攏上去,爭先恐後地向中山先生提出各種問題:「您帶回多少武器以助革命軍北伐?」「聽說您這次回來,為革命軍募捐到很多款項,這是真的嗎?」

孫中山回答道:「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也。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

他環視一下四周,又對人們表示:「創業難,守業更難,從前革命的困難已破除,但今後,會遠遠大於從前,必須同心協力共同克服,否則從前的奮鬥也就半途而廢了。」

宋嘉樹從商團書業公會分團中,親自挑選了一批有文化的排字工人充任孫中山的貼身衛隊。事先已經選定法租界寶昌路408號一幢三層法式洋樓為孫中山的住處。但是當宋嘉樹這天到法租界公董局,要求讓持槍衛隊進駐寶昌路時,公董局卻推三阻四,他們只同意滬軍都督陳其美派四名衛兵當門衛,說其他安全問題,租界當局可以維持。

交涉再三,宋嘉樹急了,因為如果保衛工作不落實,孫中山不能貿然住下。他抓起桌上的帽子斷然地說:「好吧,孫中山先生無法在這樣的安全措施下住進法租界,我們可以另想辦法。不過,報界是知道孫先生預定的住址的,如果他們作出的報道,有損於一貫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宗旨的法蘭西的聲望的話,我就無能為力了。」

公董局的頭面人物出場了。他們覺得與其得罪可能成為新中國統治者的孫中山,還不如稍稍顯示友好與關懷。所以他不僅同意兩排軍隊駐紮在寶昌路,而且派出了十幾名軍警探員,作為輔助。宋嘉樹剛剛把他們安置妥當,天就黑下來。

遠處的教堂響起了悠揚的鐘聲,歡樂的聖誕節之夜開始了。

當晚孫中山在上海都督陳其美陪同下,觀看為他歸來而舉行的《長生殿》演出。

孫中山的護衛由年輕的尹維志與尹維峻姐妹兩人擔任。在杭州起義中她倆是叫敵人聞風喪膽的敢死隊員。

《長生殿》中的御林軍司令陳玄禮的扮演者,是清朝多年豢養的刺客李方行,此刻正欲乘機刺殺孫中山。兩姐妹也接到將有刺客活動的情報,所以每時每刻都十分警惕。

劇情在緊張地進行,陳玄禮上場了,一陣高腔之後,猛然來了個亮相。就在此時,維峻發現陳玄禮的袖筒裡有一支手槍正對著孫中山。

維峻大吼一聲,箭一樣躥上舞台,撲向刺客。一聲巨響——槍打偏了。

與此同時,維志掏出手槍,幾乎不用瞄準,只聽「砰砰」兩響,最亮的兩盞燈頓時破滅。她對都督陳其美喊:「你設法擋住刺客!」而她自己護衛著孫中山,趁屋中大亂,迅速奪門而去。舞台上的維峻也在群眾幫助下生擒了刺客。

孫中山安然無恙。號稱巾幗女俠的兩姐妹又一次立了大功。

中山先生一行從哈同公園抵達寶昌路下榻處。宋嘉樹跑出去迎接,迎面見孫中山神采奕奕地走進來,後面緊跟著宋靄齡。孫中山笑著悄悄對宋嘉樹說:「查理兄,你推薦的秘書是美國式的高效率秘書。」跟著進來的有黃興、陳其美、汪精衛、李平書,一個個都急於同孫中山談話,宋嘉樹卻不等孫中山坐定,就說:

「現在,基督徒們,讓我們一起來祈禱!」儘管汪精衛等人頗為不滿,孫中山卻欣然跟著宋嘉樹認認真真地做起晚禱來了。

倡組中央,擁護孫文做總統

革命的重要問題是政權問題。

孫中山領導的這場資產階級革命,其夢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早在武昌光復後,全國各省市紛紛效仿,槍聲不斷,勝利的消息頻頻傳來。隨著各省市的光復,為共和國的創建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於是醞釀共和國的建立,分別在武昌和上海兩地開始了重要活動。

先說上海,在陳其美的倡導下,先徵得江、浙二都督程德全、湯壽潛的個人同意,以三人名義,13日,向已宣佈獨立的武昌、長沙、安慶、南昌、蘇州、浙江、太原、西安、廣州、濟南、桂林、雲南、貴州等軍政府都督發出通電,稱「今接湖北黎都督及鎮江林都督兩處專電,意謂上海交通輕便,組織機關,用為開會之地。聞命之下,距躍三百,亟當遵照輸用特通電貴省,商請公舉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開大會,議建臨時政府,總持一切,以立國基,而定大局」。

據曾任江蘇都督、出席各省代表會議的代表袁希洛回憶:

陳其美任滬軍都督後,發起組織各省代表團,商議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陳其美主張代表由各省都督指派,江蘇人士則主張由各省臨時省議會或咨議局推出代表,因此兩者之間發生了摩擦,進行了明爭暗鬥。

此電發出的當天,立即得到了各省的熱烈反應。江蘇代表雷奮、沈恩孚,浙江代表姚桐豫、高爾登接電的當日,就提出建議,建議在中央臨時政府未成立之前,先推舉伍廷芳為革命軍各省臨時總代表,負責辦理外交,爭得外國承認。

接著,15日,上海熱鬧非凡。江、浙、贛、湘、皖等七省代表帶著使命,齊聚上海。

上海都督府,華燈初上。

在陳其美的主持下,七省代表暢所欲言,協商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正開到熱鬧處,內務局的同志進來把一份電報呈給陳其美。電報內容是:湖北軍政府黎元洪邀請各省代表到武昌開會,商討革命軍成立國民臨時政府一事。

陳其美看了看電報發出的時間是:11月9日。上海收到已過了六天。

陳其美說:我們已經相聚上海了,是再到武昌去,還是怎麼辦?聽聽大家的意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七省代表的意見是:武昌是革命首義之地,理應表示尊重。不過武漢一地正在激戰,安全第一,會議地點仍是上海為宜。再說「上海一埠,為中外耳目所寄,又為交通便利,不受兵禍之地,急宜仿照美國第一次會議方法,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磋商對內、對外妥善之方法,以期保疆土之統一,復人道之和平」。

七省代表又建議「以武昌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中央政府未成立之前,先推舉湖北都督黎元洪代行中央職權,請其委派伍廷芳為臨時外交總代表」,一致誠懇要求黎元洪速派代表來滬開會。

電報發出後,上海七省代表仍開會,等待黎元洪的到來。這一天,代表聯合會通過了《革命軍各省代表大會組織大綱》,規定革命軍各省派代表二人,由都督府、咨議局各派一人組成代表大會。這種規定把清政府所設的咨議局與革命軍都督府並列,同樣有選派代表之權,陳其美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是基於大多數的同意和大局觀念,他沒有堅決反對。這也表明當時時局的複雜性和徹底推翻清政權的艱巨性。

總統人選是成立全國性中央政府的首要問題。在武漢主持戰事的黃興主張成立以孫中山為總統的中央政府,並派專人於11月10日將電稿送至滬軍都督府,「囑轉發大北公司,催孫中山返國,並報告軍情」。11月16日,陳其美發表通電,公開提出選舉孫中山為臨時總統。18日,陳其美又致電各省都督,轉告江北都督來電的意思,稱「大統領一席,非孫中山莫屬」。

孫中山是眾望所歸的革命領袖,對此連一些立憲派和舊官僚也是承認的。江蘇都督程德全11月14日致各省都督的電報中也稱:「大局粗定,軍政、民政亟須統一,擬聯東南各省軍政府公電懇請孫中山先生迅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以一事權。」但他同時又指出:在孫中山回國以前,應由黎元洪代理。

11月24日,陳其美又收到了湖北方面黎元洪的電報,見到了黎元洪特派員居正先生,轉告他們認為代表會議一定要在武昌召開!

陳其美又讓七省代表商討。

最後統一意見:為尊重湖北軍政府意見,決定各省到滬代表一人赴鄂參加代表大會,一人留守上海擔任聯絡事宜。

11月30日,革命軍11省代表齊聚漢口。

代表大會在敵人炮聲的「祝賀」中開始了。

三鎮危機四伏。此時的漢陽已經失守,會議原計劃在武昌召開,不料武昌也開始炮火連天,只好暫時遷移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革命軍各省代表大會。會議公推湖南代表譚人鳳為議長。

正說話間,一發拖著長長尾巴的曳光彈帶著呼嘯從洋行的窗外飛過。

黎元洪鎮靜自若,他把英國領事建議南北兩軍停戰三日的來文念給大家聽,讓代表商討。

來文轉達北方所提的兩個方案:一個是全國性的,由袁世凱內閣代表清政府,希望獨立各省公推全權代表一人,與之進行全國和平談判;一個是局部性的,由北洋軍將領馮國璋代表湖北前線北洋軍,黎元洪代表湖北革命軍,先進行湖北地區的停戰談判。

英國領事還轉來北洋軍所提的局部地區的條件,其中有「匪軍必須退出武昌城十五里,所屬炮艦必須卸下炮栓交英國領事代保管」等條。這哪裡是什麼停戰條件,純粹是迫降書。而且條件中仍稱革命軍為「匪軍」,是對革命的極端輕蔑!與會代表針鋒相對,提出:「清軍必須退出漢口十五里,其運兵火車必須交英國領事代封存。」

對於英國領事轉來北洋軍所提的局部地區的條件,大家當時就炸鍋了。這個說:「娘的,把我們當成『匪軍』,太不正眼拿人看了!」那個談:「還要我們退出武昌十五里,什麼他媽的條件?」「把炮栓交給英使館,必須他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