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王衛:順豐而行:新藍領時代驕子 > 「菜鳥」不菜 >

「菜鳥」不菜

2013年的「5·10」,是阿里巴巴10週歲生日,在這個重要的慶典上,馬雲宣佈正式卸任阿里巴巴CEO。關於馬雲的這一驚世駭俗的決定,業界內外眾說紛紜。直到18天之後,馬云「變身」為「菜鳥」董事長,關於其卸任「阿里」的新聞才算有所減少。此時外界方才驚醒,原來馬雲有新的「要職」在身。

2013年5月28日,阿里、銀泰、復星共同組建「菜鳥網絡」,馬雲任董事長,銀泰董事長沈國軍出任CEO。

「『菜鳥網絡』誕生的目的是為電商、物流和倉儲等企業搭建平台,自身並沒有做物流的打算」,CEO沈國軍表示。馬雲之所以為新公司取名「菜鳥」,則是因為:「中國無數的小賣家,所有在網上做電子商務的都是菜鳥。笨鳥先飛,飛了半天還是笨鳥,而菜鳥還有機會變成好鳥。」

可見,無論是沈國軍還是馬雲,都對「菜鳥」寄予厚望。而我們更願意相信,這個「菜鳥」彰顯著馬雲巨大的「野心」,它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會變成一隻展翅雄鷹。這些並不僅僅是猜測,從菜鳥網絡公司跨界「投資」的事情上便可見端倪。

菜鳥網絡公司的股權結構一直沒有公佈於眾,但一些人士根據「猜測」公佈後,「菜鳥」並未作出任何否認回應。網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浙江天貓佔有43%的股份,銀泰佔有32%的股份,富春和復星分別佔有10%的股份,「四通一達」的佔有股份為1%,以上幾家公司共為「菜鳥」投資48億。

「菜鳥」其實「名不屬實」,因為它有雄厚的資金背景,它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而且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一定非要強調它只是一隻「菜鳥」的話,那也是絕對的「富豪菜鳥」——它是一家每天300億、每年10萬億的網絡零售額支撐起來的絕對不含糊的智能骨幹網絡公司,目標是「讓全中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

這個「目標」著實讓中國快遞行業捏了一把冷汗,莫非馬雲是想用「菜鳥」來跟快遞公司搶市場?對此疑惑,馬雲一再強調,「菜鳥」只是提供一個平台,不建物流,更不會做物流業務。因此,根本不存在搶快遞市場份額的問題。「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中國有很多快遞公司做快遞可以做得比我們好」,馬雲曾如此「寬慰」膽戰心驚的快遞公司。

雖然馬雲寬慰了快遞公司,但身處快遞競爭市場水深火熱中的民營快遞公司們,卻不得不為自己的下一步從長計議。此時的中國快遞市場,可謂外資巨頭、EMS、順豐「三足鼎立」,無論從服務品質、產品種類、運輸價格還是時效性上,「四通一達」均不佔優勢。就在順豐、EMS紛紛推出「親民價」後,「四通一達」連中低端市場的份額也在逐漸縮水。

互聯網電商都紛紛開始建倉庫,向快遞邁近、向物流伸手了,順豐也開始涉足電商並陸續建倉,還推出倉儲配送服務。2010年,順豐初涉電商,推出「順豐E商圈」,2011年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後又隨著順豐優選的極速發展,開始加大投入,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14個主要業務往來城市圈地建倉庫,所推出的倉儲配送服務,目前全部與其旗下近5000個快遞自營網點完成對接。

順豐此舉,很明顯地是在與「四通一達」搶食電商快遞市場,也正是「菜鳥」的出現,更刺激了順豐加緊尋路。「四通一達」在此情況之下,也開始對倉儲蠢蠢欲動了。

2012年的下半年,上海圓通「身先士卒」,他們在正常處理好攬收檢包後,再將包裹信息上傳至共享,快遞員在獲知包裹信息後的第一時間趕到並取走包裹,如果該快遞運輸車上到某近距離目的地(比如杭州)的快件滿一車的話,快遞員就不會再將這些包裹送到上海轉運中心中轉,而是直接送到該目的地(杭州)的中轉站,這就省去了中間中轉的環節,最主要的是,至少節約了6—8小時的時間和快件分揀的成本費用。

快遞公司增加倉儲配送服務,顯然已經成為業內的一種趨勢。據悉,快遞主要客戶——「淘寶」的倉儲空間不足,一旦開展活動就會導致倉儲癱瘓,而這種「癱瘓」在隨後的淡季又會及時緩解,所以,建倉庫,擴大倉儲能力的辦法是絕對行不通的;而且快遞本身也會有淡旺季,旺季時,基礎設施都會嚴重不足,而淡季又會導致更多的基礎設施處於閒置狀態。故而,無論是電商還是快遞,都迫切需要有一個平衡這些因素利弊的第三方平台。

由此,快遞向倉儲試水,是有理可依、有利可圖的。在國際快遞四巨頭的發展態勢上觀望,也能看到他們向上游供應鏈方向發展的動作。

當然,倉儲並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而眾多快遞公司之所以向它拋出橄欖枝,關鍵因素在於:倉儲的配送服務環節是快遞服務最好配合的捆綁模式。對於這樣適於捆綁的組合產品,快遞公司都持贊同意見。畢竟,這不僅是快遞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也是向上游延伸的恰當途徑,更會給客戶帶來一體化便捷周到的優質服務以及更「實惠」的運輸價格,同時亦能提高自身業務量。

快遞,正在迅速地向倉儲奔進,就像一股暗流,湧動中泛起陣陣漣漪。

如果說「菜鳥」建倉激活了「四通一達」等民營快遞公司的「垂死」現狀,那麼,快遞搞倉儲配送這一增值服務,恰恰挫傷了原有的倉儲主力軍。

以京東、亞馬遜等為主的電商平台,他們為了滿足客戶及自身發展的需求自建物流,當然,也會把用不完的倉庫「施捨」給第三方,但快遞倉儲服務的推出,直接威脅到電商平台的倉儲運作。同樣大受牽連的還有發網、五洲這些專業第三方電商倉儲企業,其業務量也是大幅縮水。因為快遞公司的「倉儲+配送」一條龍服務不僅快捷、方便,更會在終端支撐的間隙裡完善更多的增值服務,也因此相應地擠壓了第三方倉儲企業的空間。

已經圈地的快遞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並且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版圖。順豐除了有14個倉庫之外,還擁有19個物流倉,當然,一些加盟倉也涵蓋在裡面。別看他們建倉速度快,就以為他們只重速度,忽視品質,事實上,倉庫的位置選擇是大有考究的。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業務量大的城市作為倉儲集散中心,比如華南、華東等區域;其次,在合適的區域內所建的倉庫一定要離中轉站近一些,這樣貨物交接過程的用時更短,結單時間也就可以相對晚一些。選址過程還一定要多方面考慮其他因素,諸如客戶和供應商的分佈情況、交通便利條件、土地基礎和使用條件、自然條件及行政條件等。

與倉儲相比較,快遞的門檻更高,要求更嚴格,這也就表明了,如此高的門檻,快遞業都邁進去了,那麼快遞再另做倉儲,豈不更加得心應手?這些還都有待進一步的商榷,待快遞公司盤踞主導地位之時,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總之,馬雲的「菜鳥」給快遞行業帶來新的生機,更為「四通一達」輸入了與順豐、EMS,甚至與國際快遞巨頭相抗衡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