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巴菲特幕後智囊:查理·芒格傳 > 第18章 投資《每日新聞》 >

第18章 投資《每日新聞》

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因為謙虛而受到指責。雖然謙虛是我非常欣賞的一種品質,我並不認為自己已 完全擁有。

———查理·芒格

洛杉磯聯邦司法大廈位於音樂中心的街對面,是一幢著名的建築物。它常常被當作電影或電視的背景畫面,在O.J.辛普森謀殺案審判期間更是每天都出現在新聞裡。 1999年夏天,每日新聞集團作為法律報紙《洛杉磯每日新聞》的出版人,出庭應對由微型規模的《大都會新聞》提起的非公平競爭訴訟。審判期間的多數日子裡,都有一名衣著考究的老人,戴著一副非常厚的眼鏡,坐在旁聽席上聽審。最後,查理·芒格———每日新聞集團的主席,被傳召入證人席。

芒格的律師羅納德·奧爾森知道查理的性格,已經告誡過他的客戶:證詞只要能簡單地回答問題就行了。一開始查理幹得相當不錯,不過漸漸地他就表露出了通常在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和每年的威斯科金融集團年會上表現出的那種形象。查理開始闡述他的人生哲學、工作理念以及對於報紙和新聞行業的狂熱追求。原告的律師托馬斯·傑拉迪提出反對,問法官:「請問芒格先生是否能夠直接回答奧爾森先生的問題?他的回答已經超出問題的範圍了。 」

傑拉迪堅稱自己在法律這一行從業已久,知道正在發生的是什麼事情。「這顯然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方案———芒格將椅子轉向陪審團,試圖博得人們的同情:『我在這裡虧了錢,又在那裡虧了錢。 』這是完全錯誤的行為。 」

法官請奧爾森確保自己的客戶能專心圍繞眼前的事情。

「我會盡我所能。 」奧爾森說。

大概1個小時之後,原告律師再一次受夠了芒格,向法官投訴:

他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我很清楚這一點,羅恩清楚,法庭也清楚。因此我認為他的行為表現是非常不恰當的,並迫使我作為一名律師在每次他開始胡說八道的時候站起來反對。到目前為止向他提出的42個問題中一個都沒有正面回答過。

法官看起來對於該如何處理非常迷惑,因為很顯然查理的方式就是這樣的,而且他可能也不會其他回答問題的方式。最後法官只是要求芒格先生不要說不相干的事情,庭審繼續進行。

半個小時後,在證明《洛杉磯大都會新聞》如果出售的話將價值幾何時,芒格仍然站在證人席上。忽然他大聲哀叫起來。

「哎喲!哎喲!痛呀!痛呀!痛呀! 」

法官、律師和陪審團的注意力都集中了過來,芒格因為某種疼痛而扭動掙扎。「我的腿抽筋了, 」他終於說出來,「這就是人老之後得到的好處。 」

對方律師提出抗議顯然是徒勞之舉,法官宣佈暫時休庭,毫無疑問芒格的困境贏得了陪審團對於他的報紙案件更多的同情分。法官允許證人站一會兒,緩解抽筋。最後芒格宣佈疼痛過去了,他可以繼續作證。

「當你們和我一樣老的時候,你們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他向法庭中的所有出席者宣佈。

這只是每日新聞集團庭審中的普通一日,對於芒格來說是太過熟悉的經驗。「伯克希爾幾乎不捲入什麼官司, 」芒格說,「不過要是你看過我們的法律報紙,就會知道每一年都不可能不發生任何案件。性別歧視、年齡歧視、人種歧視,都是充滿爭議的事情。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現在對我們提起的訴訟是要求將我們逐出這項業務,這可有點陰險。 」

芒格對於新聞和報紙行業的興趣可以追溯到在奧馬哈的童年時光,當時他爸爸是《奧馬哈全球先驅報》的外聘總顧問。芒格家的朋友們都是這份報紙的執行編輯或者本地新聞編輯。

「他熱愛報紙, 」莫莉·芒格這樣說她的父親,「他在明尼蘇達的時候也很喜歡看報紙。給爸爸取報紙可是件大事。 」

芒格和巴菲特都對平面媒體有一種特殊的熱情。這種狂熱,加上一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的良好經濟回報促使他們投資了《華盛頓郵報》和《布法羅新聞》 。不過伯克希爾只持有《華盛頓郵報》的部分股權,實際控制權還是掌握在凱瑟琳·格雷厄姆家族手裡。當《每日新聞》這份小型的洛杉磯法律出版物問世後,芒格看到了一個機會,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報紙,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將是一份他能夠施以巨大影響,推動自己所在城市進步的報紙。

1977年,芒格請為伯克希爾運營《布法羅新聞》的斯坦·利普西看一看《每日新聞》 ,給出他的意見。當時的《每日新聞》用新聞紙印刷,比寬幅印刷品還要寬。利普西看後告訴告訴查理這份報紙的風格過時得讓人悲哀,內容需要革新。

芒格從他在太平洋海岸證交所的一名早餐夥伴那裡聽說這份報紙打算出售。芒格曾經的律師合夥人恰克·裡克肖瑟受《每日新聞》的前主人委託出售這份報紙,這是一宗反壟斷案判決方案中的一部分。

「因為我每天和查理一起吃早飯,希望借用他的智慧,於是問他該如何進行這筆交易。他說:『我想成為競標人之一。 』我們之間關係密切,於是我給他找了另一名律師。 」

結果公佈後,芒格是出價最高的那一個。《每日新聞》通過新美國基金以250萬美元被收購。 1986年5月,芒格和古瑞恩將新美國基金清盤的時候,每日新聞集團成了一家擁有幾千名股東的可以直接交易的公開上市公司。

新美國基金的股東們根據各自在基金中持有的比例分到了報紙的股份。得到股份的人中包括奧蒂斯·布思以及查理在奧馬哈的一些老朋友,如李和薇拉·戴維斯·西曼。芒格和古瑞恩最後成了兩名持股數最高的大股東,他們各自的家族所持有的數量也一模一樣。

「不過考慮到我有法律方面的背景而他沒有,因此理所當然地我成了主席, 」芒格說,「我們讓他擔任副主席。 」

阿爾·芒格是芒格在惠勒和芒格證券公司時的合夥人,成了集團的秘書長。

芒格持有6%的股份,孩子們也有6%,孫輩擁有另外6%,這讓家族一共擁有報紙18%的股權。這些股份放在一家芒格和馬歇爾合夥公司的名下,公司裡還有馬歇爾、布思、西曼夫婦和其他一些新美國基金的原始股東所持有的報紙股份。加在一起,芒格和馬歇爾合夥公司控制了每日新聞集團34.5%的股份,古瑞恩手上還有18%,剩下48%的股份分散在普通公眾間。

公司總裁說登記在冊的股東約有1 700名,不過股東人數在不斷減少。「董事會有政策要定期從市場回購股份。有一年我們只買到12股,另一年則買到幾千股。 」

多年來,芒格和古瑞恩的投資興趣已經不同,不過他們仍然是朋友。「我們現在唯一共同參與的事情就是每日新聞集團。 」古瑞恩說。

自從收購了報紙後,芒格和古瑞恩開始塑造了一條和法律相關的出版物及周邊業務的產業鏈,這一半是出於機緣巧合,另一半則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很快,每日新聞集團就不再是一份大城市的破報紙,成了一個帝國,確切說是一個小型的區域性帝國,但仍然可以稱為帝國。

「查理一直都是一位有追求的媒體大亨。他並沒有擴張到很大的規模。 」阿爾·馬歇爾說。

1988年,每日新聞集團買下了《聖何塞郵報》 、《聖何塞律師雜誌》以及《聖克魯斯報》 。收購行動繼續進行,到1997年公司已經擁有了18份報紙,總訂閱發行量約35 000份。旗艦報刊《洛杉磯每日新聞》的發行量為15 000份。公司還從加利福尼亞州立律師工會處收購了《加州律師》 。這份刊物有約700名付費訂閱讀者,同時免費派送給加州的律師們。除了加州,公司現在還在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和華盛頓州發行。把所有的刊物都算在一起,公司一共有100名記者,員工總數為350人。

加利福尼亞州是參與法律出版物行業最適合的州。州內共有105 000名律師,集中了全美國1/7的律師。

古瑞恩和芒格感覺這份有112年歷史的報紙已經擺脫了弱勢地位,有時對新聞事件的挖掘比廣受尊敬的《洛杉磯時報》還要深入。

芒格說他特別引以為豪的是報紙每天都對一名法官進行報道:「真正的原因是我喜歡法官。如果法官們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麼文明社會就不會運行得很好。 」

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 《每日新聞》仍然是一份只有律師喜歡的報紙。即便如此,許多律師仍然抱怨報紙分配到的資源太少,新聞報道太少。另一份洛杉磯小報《新時代》將報紙形容為「節省記者開銷的典範。它以自己是一家地方性報紙而自豪,即便對於一些人來說那意味著乏味到毫無希望的地步。的確,《每日新聞》看來將永久地停留在了安全模式下」 。這家唧唧歪歪的《新時代》卻連自己的社論都沒有,只是將其他出版物中的文章拼湊在一起而已。

一名跳槽到了另一家競爭對手報紙去的記者形容芒格和薩爾茲曼態度冷漠,一直都希望將廣告和編輯類文稿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對於專注於原創作品的記者們來說是一個警報。 「他們有一種商業報紙的心態。不希望發表任何有爭議或者不利於律師事務所的言論。 」

相對於主流的《洛杉磯時報》或報紙發行區域中其他以娛樂為主的報紙,《每日新聞》和它的姐妹刊很多時候的確看起來相當乏味。新聞故事不多,卻有很多頁都是法院判決摘要書以及其他律師們需要的信息。然而在其他加州法律類報紙中, 《每日新聞》卻是一家敢於違背大多數法律出版物衡量自己的準則的報紙。其他報紙紛紛倣傚《每日新聞》原創的開庭日曆、法庭規則介紹以及每日受理上訴報告。

如果說對於律師們來說《洛杉磯日報》是一份非常出色的新聞重磅炸彈的話, 《加州律師》的內容則比它穩重的名字所暗示的要生動得多。每日新聞集團剛剛買進這份雜誌時,是和州立律師公會合作發行的。 1993年,一些律師投訴說他們的職業組織的新聞不應該和一些對律師及其行為規範非常重要的新聞故事印在一起。這種聯合出版的方式就終止了,州立律師工會又開始發行自己的雜誌。

《加州律師》發表的故事涉及加州法律和執法部門的方方面面,這個州充滿了讓你大吃一驚的故事。雜誌封面標題常常類似《歡迎你,重罪犯:在墨西哥做逃犯的好時光》 ,這是一篇內容引人入勝的有關在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州邊界鎮壓美國賞金獵人的故事,配上一系列關於提華納臭名昭著的拉梅薩監獄奪人眼球的照片集。 1999年還有一期則回顧了在聖迭戈地區檢察官收受性賄賂,在聽證會上包庇當地幫派的醜聞。如果有作家專寫駭人聽聞的真實罪案的話,那他訂閱《加州律師》來尋找故事線索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至於說到每日新聞集團的業務方面情況如何,集團秘書長阿爾·馬歇爾說情況很可怕。「沒有人能經得起這種考驗。它並沒有賺很多錢,卻總是被人告。 」馬歇爾指出芒格和巴菲特都不像以前那樣喜歡投資報紙行業了。

雖然《每日新聞》表現得讓人滿意,它仍然經常惹上麻煩。加州的法律類報紙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爭奪那些利潤豐厚的法律廣告業務。同時,正如先前所說, 《每日新聞》必須在一個接一個的訴訟案件中為自己辯護。雖然芒格承認他涉足報紙行業的動機是個人興趣大於盈利,一旦他認為公司的經濟基礎正受到威脅或是不公平的對待,他仍然會積極地投入競爭,堅持下去。

挑戰來自芒格報紙鏈中的各個環節。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威脅發生在1986年,當時每日新聞集團才剛上市不久。那年秋天有一個胖乎乎、被學校除名的年輕人拜訪了每日新聞集團的辦公室。他名叫史蒂文·布裡爾,他積累了一批東部的法律出版物的編著經驗,從而贏得了「魯珀特法律出版界默多克」的名頭。這個人後來因為上電視和出版雜誌而全國知名。他悠閒地走進辦公室問他們賣不賣公司,因為他想買。 「任何價格我們都沒有出售的意願。 」芒格宣佈。

布裡爾當時36歲,在北方出資約900萬美元收購了發行量3 200份、內容乏味的《舊金山記錄者》 。由於《每日新聞》的訂戶中有25%都在舊金山灣地區,這一舉動引起了芒格的關注。布裡爾開始入侵《每日新聞》的新聞編輯室。他為自己的寫作班子打氣,派他們去挖掘法律界的陰暗面,以及各種桃色新聞。他還向讀者們承諾他會擴張到洛杉磯及其他南部地區,暗示說他可能會在三年內開辦一份南加州報紙,「以便你不用再去別的地方尋找所需要的加州法律新聞」 。

一場報紙間的戰爭開始了。每日新聞集團通過搶購更小的舊金山地區法律報紙、重新設計最受歡迎的特寫欄目以及增加對北部地區的報道來加強自身力量。芒格還和每日新聞集團的總裁傑拉德·薩爾茲曼一起收購了《舊金山旗幟》和《馬林郡報道》 ,這兩份刊物加在一起只有800份的發行量。每日新聞集團已經擁有了《薩克拉門托每日報道》和總部在奧克蘭的《城際快遞》 。

當被問及每日新聞在舊金山灣地區的擴張是不是對布裡爾的到來的一種回應時,芒格說: 「當你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時候,要弄清楚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很困難。我們長久以來就一直在考慮要在舊金山發展得更好。 」

芒格補充說,他並不擔心布裡爾的行為: 「因為我們十多年來都和《薩克拉門托每日報道》共存,盈利也相當可觀。我並不認為整件事會升級到瘋狂的地步。 」

「史蒂文·布裡爾,他是一個勇敢、自負而聰明的人,為良好的新聞行業發展提供了由衷的支持, 」十多年後芒格開口評價,「舊金山地區競爭異常激烈,他將報紙悉數出售,然後離開。 」

1997年布裡爾告訴《華爾街日報》 ,要和一個有錢到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損失了「一包錢」的人進行鬥爭會讓人抓狂。他又補充說: 「要是查理把他20%的時間用在經營法律報紙上的話,我們就會全面崩潰的。 」

芒格的反應毫無疑問就是低聲輕笑,不過在報道中就聽起來十分刺耳。「我為什麼會想要去弄死一隻小飛蟲呢? 」

史蒂文·布裡爾的公司現在主要由時代華納公司持有,最終布裡爾和一家時代華納的子公司合資成立了《法庭電視》 。當特德·特納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併入時代華納公司時,曾經是布裡爾在有線電視方面的競爭對手的他,開始在時代華納擔當要職。此後不久時代華納就全盤收購了布裡爾。

布裡爾以2 000萬美元的價格將他的法律出版王國以及在《法庭電視》中的股份出售給了時代華納。他的下一個項目是在1998年斥資2 000萬美元開辦了一份平面和線上雜誌《布裡爾有話說》 ,主要對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和評論。布裡爾的第一期中有一篇引起爭議的報道,說獨立顧問肯尼思·斯塔爾承認自己將總統對於白水事件1的調查透露給了記者。

後來,隨著出版行業的進一步整合,布裡爾以前的那些出版物,其中包括舊金山的報紙、 《美國律師》以及其他地方的幾份法律刊物都被時代華納以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一家投資銀行瓦瑟斯坦和佩雷拉。

1996年《華爾街日報》報道說,《舊金山每日新聞》在過去10年中每年花掉每日新聞集團200萬美元,這是為了使比布裡爾待得久所付出的高昂代價。芒格並不同意這個數字,堅持說他永遠不會停辦這份報紙。

每日新聞集團被一大群來自加州各地的報紙出於各種原因告上過法庭,其中包括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聖迭戈每日報告》 。有一份剛剛開辦的西雅圖報紙的出版人傑夫·巴奇1996年時聲稱薩爾茲曼到西雅圖,假裝對收購他的報紙《華盛頓法律》有興趣。不過在得到了商業機密後就開辦了一份與之競爭的刊物,還採用了趕盡殺絕的定價策略。薩爾茲曼說他沒有收購巴奇的報紙是因為其已臨近破產,還向美國稅務局拖欠了員工代扣所得稅以及其他費用。而且無論如何,薩爾茲曼說,巴奇在他開辦《華盛頓日報》之前就已經停辦了《華盛頓法律》 。這件西雅圖訴訟案向全國好幾個法院都提出過申請,不過全部因為法院不支持原告

而拒絕受理。

《每日新聞》的競爭對手中最有爭議的是另一隻小飛蟲———發行量為2 000份的《洛杉磯大都會新聞》 ,由羅傑·格雷斯律師經營。迄今為止, 《每日新聞》贏得了大部分的訴訟,雖然並不是每一件都如此。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和《每日新聞》之間的競爭關係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時《每日新聞》的老編輯羅伯特·沃克猝然去世。芒格並沒有提拔沃克的副手,而是將總裁的位子交給了傑拉德·薩爾茲曼———報紙的會計兼首席財務官。兩年後那位被得罪了的第二把手約翰·貝比傑安辭職,成了《洛杉磯大都會新聞》的副總裁和總經理。

貝比傑安指責公司存在年齡歧視,但芒格否認此事。至於為何選擇的是薩爾茲曼,芒格說: 「恰好薩爾茲曼是個非常有才華而且誠實的人罷了。 」

薩爾茲曼是一個謝頂的男人,有一雙大大的、善於表達的眼睛,看來誠實可信,在業務方面很有能力。不過他不是那種胸懷壯志的新聞人。自從芒格和古瑞恩掌控了新美國基金後他就一直跟隨著芒格。薩爾茲曼曾經是八大審計公司中的一名審計員,離開了咨詢業加入基金公司,幫助解決財務細節問題。後來他也為芒格和托爾斯律師事務所提供咨詢意見。芒格在為《每日新聞》選擇一名新的首席執行官時決意要找一名知根知底、經過考驗而且信得過的人,由於他踏實肯幹,成了不二人選。此外,薩爾茲曼還擁有大約公司1%的股份,折算下來應該在16 000~17 000股之間。薩爾茲曼的妻子是公司的人事總監,他有三個孩子都在那裡工作,其中包括《每日新聞》的網管。

整個公司都像是一門家族生意。 1982年埃米莉·芒格在《每日新聞》下屬的一份房地產下午報《每日商業》裡工作。她負責報道、編輯和排版工作,然後回到斯坦福繼續讀她的法律學位。巴裡·芒格是一名身在紐約的專業自由攝影師,也在公司幹過一陣。

1990年每日新聞收購了加州報紙服務局,這是一家專門在全國的出版物上刊登公告類廣告的機構,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對於這件收購案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該局有大量的法律公告,通常來自一些政府機構。接到後他們就把所有的廣告都放在自己的報紙上———如果每日新聞集團在合適的管轄區域內有一份刊物的話。如果沒有,這些法律公告就會刊登在另一份報紙上,同時要支付15%的佣金。這項服務的客戶包括房利美、洛杉磯兒童服務機構以及其他被要求刊登法律公告的機構。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在一單訴訟中斷言《每日新聞》實行了趕盡殺絕的競爭政策,此時又狀告他們在洛杉磯針對《洛杉磯大都會新聞》將刊登法律公告廣告的價格降低到了成本之下,企圖把他們趕出市場。《洛杉磯大都會新聞》進一步宣稱《每日新聞》和貸款巨人房利美以及其他中介機構達成協議,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刊登他們的法律通告,是州法中禁止的有關廣告業務所謂「虧本出售」策略。芒格說這種訴訟請求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每日新聞》根本就沒有賄賂帶來豐厚盈利的客戶房利美。訴訟中提出的一些指控帶來了很強的破壞力,法律專家說可能導致《每日新聞》的訴訟責任高達3 000億美元。

1998年1月,經過3個月的審判,一直懸而未決的陪審團最終做出了對《洛杉磯大都會新聞》案的判決。格雷斯說芒格在證人席上「傲慢」「輕蔑」的行為對案件的審判大有影響。儘管如此,芒格說他會在重審時再次作證。「我們不會輸, 」他回應道,「 《每日新聞》沒有做任何違反法律的事情。 」

不過, 《國家法律日報》報道說: 「芒格先生承認1999年6月案子送去法庭重審的時候,給辯護團隊的文件數量大大增加。羅納德·奧爾森,從芒格先生的事務所中走出來的最著名的人物,將會監督搭檔布拉德利·菲利普的工作。後者在第一回合時是負責人。 」

第二次庭審, 《每日新聞》成功地抗辯了所受的指控。陪審團以11對1的票數支持了芒格的報紙。然而,幾周之內,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不服判決,還提起了追加訴訟。

與此同時, 《大都會新聞(企業版) 》又在自己的報紙和網站上以字號大得過分的標題大肆宣揚自己和《每日新聞》之間的爭議。在大多數情況下,報道都會強調芒格的財富,配上一張查理在傻笑的照片。

「自從1997年初,大都會新聞公司在它所提起的反對每日新聞集團不公平競爭訴訟中追加芒格成為被告後,芒格已經積累了超過10億美元的財富。 」出版人羅傑·格雷斯寫道,「而至今,如果不是出於強迫心理的話,這位75歲高齡的富豪從表面看來已經將擊敗大都會新聞公司當成了自己的一個目標,後者,恕我直言,相對於芒格的那些競爭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對手。 」

《洛杉磯大都會新聞》的確在1998年贏得了報紙戰爭中的一場大勝仗。當年洛杉磯市政府將其法律公告業務進行招標,這份價值45萬美元的合同給了《洛杉磯大都會新聞》 ,而此前50年這些業務都交給《每日新聞》 。《每日新聞》聘請了一名律師試圖在法庭上扭轉地方議會的決定,不過高等法院法官的裁決偏向規模較小的報紙,否決了《每日新聞》的訴訟請求。自每日新聞集團上訴以後,該法官就被撤職了。

一方面是因為長期陷入法律訴訟,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文化和經濟的變遷,報紙不再像過去那樣賺錢了。首先,新聞的本質變了。隨著電視和互聯網的擴張,讀者群數量不斷下降。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法律廣告業務一向都是週期性的,在經濟衰退時期,由於破產、結業和抵押權成了普遍問題,廣告業務量上升。而在長期強勁的經濟環境下,法律報紙毫無疑問會遭受收入下降的衝擊。

法律廣告仍然是芒格報紙的利潤之源,不過是正在逐漸萎縮的源泉,因為大趨勢是必須公佈的法律公告越來越少。比如說,非營利性組織一度必須刊登它們的年度狀況公告,不過現在法律不再有這樣的要求。全國很多政府機構都在尋求法律變革,允許它們在互聯網上刊登形式性的廣告。法院正在對這些請求給予認真的考慮。

作為一種預防性的手段,薩爾茲曼說:「我們試圖盡量不依賴法律廣告。 」每日新聞集團旗下的報紙已經在嘗試加強知名度,或者增加商業類廣告,公司也已經擴張至一些相關的新領域。

除了旗下的兩本雜誌《加州律師》和《企業法律顧問》之外,每日新聞集團通過印刷法庭規則手冊、司法概況以及其他和法律行業相關的指南、目錄和手冊,獲得了相當好的收益。

最近,公司收購了選擇信息系統,這是一家向法院系統提供案件管理軟件的公司。每日新聞將公司更名為「支持科技公司」 。這家公司看來像是每日新聞最有前途的新公司,為多倫多和安大略省開發了聯合司法系統,目前已經在三個國家和美國的九個州里都安裝了相似的法院系統軟件。

由於這項新業務的出現,還有一些加州出版物的集中化管理,每日新聞集團正在緊鄰洛杉磯辦公室的旁邊建造另一幢辦公樓,準備將辦公面積擴大一倍。

雖然有一些經營上的困難,自從1977年被芒格和古瑞恩以2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以後,每日新聞的淨值增長還是相當可觀的。據估算,這條不張揚的媒體鏈現在價值約6 500萬美元。 1999財政年度的收入是3 700萬美元,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其淨收入為190萬美元,比前一年下降40%,原因是訴訟開銷過高。

雖然有些潛在買家表示出了興趣,芒格說《每日新聞》是他傳達思想感情的媒介,讓他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 ,同時它本身的財政前景也良好。古瑞恩說他和芒格踏入這一行是出於對新聞報道的熱愛,同時也因為公司可以掙錢。「兩者皆有。我們很幸運能因為自己感興趣就可以加入某一行業。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必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查理和我喜歡擁有這個集團,這裡充滿了樂趣。我們認為自己正在為司法系統服務。它的確能賺到錢,而且其價值逐年遞增。我們正在想辦法讓它變得更好。 」古瑞恩說。

他接著補充道: 「錢對於查理來說不是一切。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能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

雖然芒格密切監視著在《每日新聞》所發生的事情,他說他在報紙業務上所花的時間只佔所有時間的5%。雖然他盡量保證有需要就出面,他的主要職責還是放手讓薩爾茲曼經營公司。

「雖然我足夠積極, 」芒格說,「我並沒有另一方面的天分。我在報紙事務方面相當積極,但編輯方面則毫無建樹。 」

每年秋天公司都會舉行一次早餐會,所有的董事、出版人、編輯以及各部門的頭頭腦腦都會參加。芒格和古瑞恩會在會上聽到公司的管理人員對於未來一年的預期和計劃報告。薩爾茲曼說芒格和古瑞恩都會對討論做出相當的貢獻。「古瑞恩可以和查理一樣快地抓住重點,相當快。我並沒有教他什麼事情。 」

《每日新聞》的辦公室就在洛杉磯的日本人聚居地旁邊,在一個工業園區裡,很多電影中的高速飆車和汽車追逐的鏡頭都在那裡拍攝,其中包括《蝙蝠俠》系列。有10年房齡的每日新聞集團及編輯部舒適而低調,與法院和各棟政府大樓的距離都不近不遠。入口處造了一個噴泉,到處都是卵石和黃銅製的海獺雕塑。如果按照芒格自己的想法,門廳處會擺上一個他的偶像———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青銅雕像。

「在富蘭克林的一生中,他曾經做過編輯、作家、立法者、科學家、發明家(發明了富式爐和遠近兩用眼鏡) 、外交官、獨立戰爭英雄,還是美國創始人之一。富蘭克林的故事怎麼說都說不完, 」芒格對聖巴巴拉的聽眾說,「他的出身卑微而貧寒,父親是一名脂燭製造人,總是和陳腐的脂肪打交道。富蘭克林在家裡17個孩子中排名15,只讀過兩年書。他84歲去世,也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就算不是,也相當接近了。 」

古瑞恩說,芒格對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熱愛有時蒙蔽了他的常識。「我們在建造新的每日新聞集團大樓時,後來發現需要將造價的3%用於藝術或是捐獻給市立藝術基金。查理說: 『我們來塑一個本·富蘭克林的頭像吧,要看起來既和藹又智慧,在基座上刻上他的名言。 』我說:『查理,這完全是瞎胡來。我們的員工可不想被人布道。我們來幹點讓人愉快的事情吧。 』他考慮了一會兒說:『我覺得你說得對。 』於是我們請了一位藝術家完成海獺雕塑和噴泉。 」

不過對查理來說,富蘭克林的事情還沒完。「他已經打定主意要做本·富蘭克林的半身雕像了。查理請了一位藝術家做了大概20個, 」古瑞恩說,「我拿了一個。他在辦公室放了一個,還給了馬爾伯勒學校和哈佛學院幾個。剩下的就當作禮物送給別人。 」

1白水事件是樁美國政治醜聞,發生在克林頓的第一個總統任期,白宮副法律顧問去世後,人們獲知,白宮總統法律顧問從福斯特的辦公室毀掉了關於白水開發公司的文檔。克林頓夫婦曾投資這家公司,在對一家投資擔保公司的破產調查中,克林頓被控參與這次與投資相關的欺詐。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