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居里夫人傳 > 第四章 職業 >

第四章 職業

我已經嘗試著描述了瑪妮婭·斯科洛多斯卡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讀書遊玩的經歷。她身體健壯、生性敏感、為人誠實、富有愛心。在學校上學時,她是個才華橫溢的學生,老師對她的評語是:「有非凡的天賦。」但是,與一起長大的孩子們相比,她並沒有顯露出驚人的特徵,迄今為止,她的天才還沒有在任何事情上表現出來。

我們還有她的另一幅肖像,這是一幅少女的肖像,神情要嚴肅多了。在瑪妮婭的生活中,幾位她所熱愛的人已經逝去,只留下能讓她終生保留的親切記憶。她與別人的友誼也在一點點發生變化。寄宿學校和高中已經成為過去,同學之間的聯繫也成為過去,原來由每天交往而保持的親密聯繫現在已不復存在。有兩個人要確定瑪妮婭的命運了,這是兩個她非常珍視非常崇拜的人,兩個人都極為正直慈祥,完全瞭解她的心。這就是她的親人——父親和姐姐。

我願意讓大家瞭解,瑪妮婭在這兩個親人影響下,是如何在自己堅定的頭腦中確定未來的。大多數人對未來的期望都過高,然而,這個姑娘的夢想看似大膽,實際上卻非常謙卑。這就是未來的瑪麗·居裡當初心懷的夢想!

漫遊了整整一年過後,瑪妮婭懷著不平靜的心情於九月份啟程返回華沙,要回到家裡的新居,新住房就在她度過童年時代的中學校附近。

斯科洛多斯基一家從萊斯諾路搬遷到諾佛立普基路是有道理的,他們家的居住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於這位教師上了年紀,雖然仍在學校任教,但他決定不再在家裡接受寄宿學生。瑪妮婭和她的家人這時住在一套比較小的房子裡,雖然顯得比較寒磣,但相互更加親密了。家裡的環境與家人的交往適於思考和工作。

頭一次接觸斯科洛多斯基先生的人都認為他是個態度嚴肅的人。三十年的高中教書生涯,使這個矮胖男人神情莊重,他的外表舉止處處顯得像個政府官員:他身穿深色服裝,衣服總是刷得纖塵不染,舉止得體到位,談吐講究,帶有哲理。他的活動總是有章有法。寫信時句子工整,合乎邏輯,書法講究。假日帶著孩子們外出遊玩,決不會發生計劃疏漏的情況。預先制定的時間表能讓大家準時抵達某地,看到最值得一看的景色,大家步行觀光時,這位教師會以迷人的口才評論風景優美之處,或指出某處古跡的歷史意義。

瑪妮婭甚至沒感到父親這些賣弄知識的小小怪癖。她真心熱愛自己的父親。他是她的保護人,也是她的主宰者。她幾乎相信父親是個萬事通。

斯科洛多斯基先生的確什麼都知道,或者說幾乎什麼都瞭解。現在,整個歐洲哪個國家還能找到如此博學的普通教師?這位貧窮的父親除了艱難維持家用外,還設法擠出一點資金,想方設法搞到出版物,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他認為,自己理應跟上化學和物理方面的發展,理應掌握希臘語和拉丁語,除了使用波蘭語和俄語之外,還應該會說英語、法語和德語;應該將外國作者的散文詩歌佳作翻譯成他的本族語。在空餘時間,他還做詩,並仔細抄寫在黑綠兩種顏色封面的練習本裡,封面寫著:「致友人」,「為婚姻乾杯」,「致我昔日的學生」……

多年來,斯科洛多斯基先生、他的兒子和三個女兒都是在文學欣賞中一起度過一個個星期六夜晚的。他們面前放著一杯杯熱茶,在原本靜謐的屋子裡交談,老人背誦詩歌,或朗誦名篇,孩子們聽得全神貫注。這位教師有著非凡的口才。他已經開始禿頂,一張圓臉神色平靜,下巴上蓄著一點兒整齊的灰白鬍子。在一個個星期六夜晚,昔日的名著就這樣由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遞給瑪妮婭。早年,這個聲音曾為她講童話,讀遊記。斯科洛多斯基先生還打開英文版的《大衛·科波菲爾》一邊看,一邊口頭翻譯成流暢的波蘭語讀給她聽。如今,這個聲音因多年從事學校教學而稍有些嘶啞,但繼續向四個專注的青年人朗讀波蘭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其中描寫波蘭遭受奴役的苦難和起而反抗的精神,這些詩人有:斯洛伐茨基、克拉辛斯基、密茨凱維支。斯科洛多斯基先生手中的這些書籍是在沙皇禁止下秘密印刷的。他翻動這些舊書,其中有抒發英雄氣概的《塔杜施先生》,有沉痛的悼念詩《科爾第安》。

瑪妮婭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夜晚。由於父親的熏陶,她才能在高品位的知識環境中成長起來,她的同齡姑娘中間,很少有人擁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她與父親之間有著強烈的感情聯繫,沒有他令人感動的努力,她的生活便不可能變得有趣而迷人。由於她關愛父親,她便猜到在父親表面的平靜下隱藏著內心的苦痛。其中有鰥夫無法自慰的悲哀,有被迫從事次要工作的職員感到的煩惱,有一貫謹慎卻一時糊塗結果喪失自己有限財產的悔恨,他永遠不能原諒自己搞那次倒霉的投機生意。

有時候,這個可憐的人控制不住自己,抱怨的話不由流露出來:

「我怎麼竟然損失掉那筆錢呢?我本想讓你們得到最好的教育,送你們出國,讓你們旅行!是我把這一切都毀了。我沒錢幫你們了。用不了多久,我還會成為你們的負擔。你們將來可怎麼辦呢?」

這位教師往往發出一聲痛苦的歎息,轉過身望著兒女們,彷彿聽到他們對自己的埋怨才能得到安慰。他們都聚在小書房那盞放得高高的煤油燈周圍,書房裡擺放著大家精心培育的綠色花草,顯得生機盎然。四張倔強勇敢的面孔上掛著微笑,四雙明亮的眼睛扭過去望著他,孩子們的眼睛有的是鮮艷的藍色,有的是灰色,但都閃爍出同樣的熱誠和同樣的希望:

「我們年輕。我們強壯。我們會取得成功。」

斯科洛多斯基先生感受的痛苦是很容易理解的。那是個決定他們前途的一年,而年輕人的情況遠不容樂觀。

他們面臨的難題很簡單:一家之主的工資就連支付房租、食物和一個女傭的報酬也很艱難,用不了很久,他的工資還要降低成更加微薄的養老金。約瑟夫、布羅妮婭、海拉和瑪妮婭都必須自己謀生了。

孩子們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產生的第一個謀生念頭自然是教書。他們做的廣告用了這樣的詞語:「醫科學生願提供家教。」在另一則廣告中:「有文憑的年輕女士教授算術、幾何、法語,價格低廉。」斯科洛多斯基家的年輕人加入到了華沙成百上千找工作的年輕知識分子行列中。

這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工作。瑪妮婭還不到十七歲時,就體會到做家教的艱辛和屈辱:不論風天雨天,都得在城裡走很遠的路,學生要麼不聽話,要麼懶於學習;學生家長往往讓老師在門廳等很久,任憑穿堂風刮得渾身發冷,只傳下一句話:「告訴斯科洛多斯卡小姐等一等,我女兒過一刻鐘就下來!」到了月末,他們往往出於疏忽,忘記支付教師急等著用的幾個盧布,而教師原以為這天早上肯定能拿到這筆錢呢!

嚴冬來臨,在諾佛立普基路上,家裡的生活十分乏味,每天都是一個樣。

瑪妮婭曾寫道:

家裡沒什麼新鮮事。花草生長得十分繁茂,杜鵑花開了,狗兒朗塞特躺在地毯上睡覺。女裁縫在替我改衣服,就是我染過的那件衣服,準會改得十分合身,非常漂亮。布羅妮婭的裙子已經做完了,看上去非常漂亮。我沒給人寫信,時間實在太少了,我的錢就更少了。一個通過朋友介紹的人來找我們;布羅妮婭告訴她說,費用是一小時半個盧布,那人趕緊跑了,彷彿這座房子著了火……

人們也許會猜測,瑪妮婭當時是個沒有嫁妝卻仍然活躍懂事的年輕女士,她的唯一興趣便是希望增加自己學生的人數。但這種猜測是不對的。她勇敢地接受家教這種苦差事其實是出於需要,但她的生活還有另一個方面,那是她生活中熱情投入而且不願公佈的方面。她就像當時與她地位相同的每一個波蘭人一樣,心裡懷著許多高尚的夢想。

其中一個是年輕人共同擁有的夢想:民族獨立的夢想。在他們對未來的計劃中,渴望為祖國波蘭服務的理想高於個人抱負,超越了婚姻和愛情。有人夢想著採取暴力鬥爭方式,不顧生命危險組織秘密行動;有人夢想著搞宣傳鼓動活動;還有一些人夢想著以某些神秘的方式逃脫困境,因為天主教也是一種力量,可以借此抵抗俄國東正教的壓迫。

然而,瑪妮婭已經不再心存這種神秘的夢想。出於遵守傳統習俗,她仍然遵守著教規,但是,斯科洛多斯卡夫人去世後,她的信仰發生了動搖,如今這種信仰一點點消失殆盡了。以前,她曾深受虔誠母親的支配,但是,近六七年來她是在父親的影響下生活的。父親不是個熱心的天主教徒,雖然他自己不願承認,但他其實是個自由思想者。瑪妮婭的信仰發生了變化,從童年時的虔敬變成如今一種朦朧的渴望,渴望著崇拜某種高尚而偉大的存在。

瑪妮婭的朋友中有些革命的愛國者,她們遭遇危險時,她把自己的護照借給她們用,但她並沒有夢想著親自參加暗殺活動,向沙皇或華沙總督的馬車投炸彈。當時,瑪妮婭所在的「知識界」興起一種強有力的活動,要大家拋棄各種空想,不再悔恨,停止為追求獨立而採取無序的衝動行為。他們認為,只有一件事是有價值的:工作。通過工作為窮人發展教育事業,與當局的愚民政策作對抗。

這個時期的哲學學說,使這種民族進步主義有了明確的方向。一些年來,孔德的實證主義和斯賓塞的理論已經在歐洲掀起了新的思潮。同時,巴斯德、達爾文和克勞德·貝爾納的活動使許多具體學科獲得了極大的威望。浪漫精神在知識界不時髦了,人們一時蔑視藝術世界和感性世界,年輕人往往輕率地做出判斷,忽然把化學和生物科學置於文學之上,不再崇拜文學家,轉而崇拜科學家了。在這一方面,華沙與其他地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由國家允許這種思潮公開發展,但波蘭卻不行。在這裡,每一種獨立精神的苗頭都要受到懷疑。這種新理論是以地下方式傳播開來的。

瑪妮婭·斯科洛多斯卡返回華沙後不久,便與一些熱心的「實證主義者」結盟。一位名叫皮亞塞茨卡的女子對瑪妮婭影響極大。這位小姐是個高中教師,年紀大約二十六七歲,身材瘦削,頭髮金黃,相貌醜陋,不過很討人喜愛。她愛上一位名叫諾卜林的大學生,這位大學生因參加政治活動最近被大學開除了。她對近代的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起初,瑪妮婭有點膽怯,也有些懷疑,但沒過多久,她就被這位朋友的大膽想法征服了。她隨著布羅妮婭及其好朋友瑪麗亞·拉可夫斯基一道修一些「流動大學」的課程,內容是解剖學、自然史和社會學,是由一些教師免費講給年輕人聽的,旨在提高其文化水平。這些活動是秘密進行的,有時在皮亞塞茨卡小姐家裡,有時在其他私人住所。聽講的人數每次在八位到十位之間,大家聽講做筆記,傳閱小冊子和文章。在這種時候,聽到外面有極其輕微的聲響,他們都會渾身發抖,因為一旦被警察發現,大家全得坐牢。

瑪麗·居裡在四十年後曾這樣寫道:

我對當時那種社會與知識圈子中的志同道合氣氛記憶猶新。那種活動方式其實不高明,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然而,我當時仍然堅信,引導我們的是唯一真正能走向社會進步的思想。只有促成個人的進步,才有希望建設一個比較完美的世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努力實現自我的高度完善,與此同時承擔起自己在人類社會中的職責,我們的具體義務,就是盡自己最大力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流動大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向高中畢業的年輕人提供教育。學生接受教育後,還要成為其他人的先生。瑪妮婭在皮亞塞茨卡小姐的激勵下,開始向貧窮婦女授課,為一個縫紉廠的女工朗讀,還將一本本搜集起來的波蘭文圖書辦成一個小圖書館,供女工借閱。

誰能想像出,這個十七歲的姑娘有多麼強烈的熱情啊?她的童年是在父親書房中神秘的物理實驗儀器陪伴下度過的,早在科學變得「時髦」之前,斯科洛多斯基先生已經將自己對科學的熱情和好奇心傳授給她了。但是,瑪妮婭的急切求知慾望在這個世界中並不能得到滿足,她迫不及待地進入了其他知識領域,她掌握了奧古斯特·孔德主義和社會進化理論,她的夢想中不僅有數學與化學,她還希望改革現有秩序,為人民大眾啟蒙……由於她擁有先進的思想和仁愛的心靈,並有著世界大同的單純觀念,因此她是個社會主義者;可她並不參加波蘭當時的社會主義學生組織。她崇尚自由判斷,畏懼黨派意志,由於熱愛祖國,她沒有參與馬克思主義的國際活動。她高於一切的意願是為祖國服務。

當時她並不知道,她必須在這些理想中做出選擇。在一種激越的興奮情緒中,她把愛國熱情、人道思想和對知識的追求都混淆在一起了。

她不斷受到各種理論的影響,終日處在激動之中,卻奇跡般一直保持著楚楚動人的美麗。她受過嚴格而高尚的教育,在她青少年時期照顧她的人們為她樹立了謙虛謹慎的榜樣,這些影響防止了她的過激行動。她生性冷靜平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尊嚴,熱情中伴隨著天生的穩重。任何人從來沒見過她露出反叛者的強橫,也沒見過她表現出不得體行為。她甚至從來沒想過點燃一支無傷大雅的香煙。

在城裡做家教,在秘密場合學解剖,這些活動之外的空餘時間裡,她就關上門待在自己屋裡。不過,她閱讀「沒什麼害處的荒誕小故事」的時期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她貪婪地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岡察洛夫的作品,從波列斯拉夫·普魯斯的著作《解放了的人們》中,她找到了與自己類似的形象,找到了瘋狂追求文化的波蘭小姑娘形象。她記的筆記反映出自己的內心生活,那是一個銳意求知的年輕女子的內心生活,是一個因富有多才多藝的天賦而不知所措者的內心世界。筆記中有十頁是用鉛筆認真畫出的拉封丹《寓言詩》插圖。還有德文和波蘭文的詩歌,有馬克斯·諾爾多《論傳統謊言》中的摘句,有克拉辛斯基、斯洛伐茨基和海涅的詩抄。有三頁是勒南所著《耶穌傳》中的摘句:「誰也不能像他那樣,終生將人類利益看得重於世俗虛榮……」筆記中有幾篇俄文的哲學論文;有一段路易·勃朗的文摘,有一頁勃蘭戴斯的話。後面又是圖畫、花草、動物。接著是海涅的詩;瑪妮婭將薩利·普魯多姆和弗朗索瓦·科培的作品譯成的波蘭語詩歌。

多麼矛盾的心理啊!這位「解放了的女孩」為了蔑視輕浮,剛剛把那頭漂亮的金髮幾乎齊根剪去,立刻暗自歎息,還大段抄錄文字華麗卻沒什麼意義的詩句:

黑頭髮藍眼睛的人兒,如果我對你說我愛你,

誰知道你會怎麼說?

可以想像,瑪妮婭一定十分小心,不讓態度嚴厲的同志們瞭解到,她暗自欣賞《再會了蘇松》和《打碎的花瓶》。這一點她自己也不願承認。她的裝束極其樸素,可面孔卻顯得非常孩子氣,那頭剪短的卷髮非但沒有增強她的個性,反而讓她看上去更像個小姑娘了,她匆匆跑去參加一個個會議,參加討論,激動得滿面紅光。她在朋友面前朗誦詩歌,會挑選阿斯尼克的詩篇,這位詩人的作品是在火一般的靈感激勵下寫出來的,已經成為這群年輕人的信條:

尋找真理的光明;

探索未知的新徑……

儘管人的目光遠比現在敏銳,

仍然能找到神聖的奇跡……

每個時代都有夢想,

拋棄昔日的夢幻吧,

舉起知識的火炬,

在世紀的勞作中擔負起新的工作,

建造起未來的殿堂……

即使在她贈給瑪麗亞·拉可夫斯卡的照片上,她也沒忘記通過這件禮物表達自己的信念。這是一幅她和布羅妮婭的親切合影,照片上有如下明確的題詞:

贈給一位理想的實證主義者——兩個實證主義者贈。

這兩個「實證主義者」一起花費了許多時間,為自己的未來生活作打算。可惜阿斯尼克和勃蘭戴斯都沒有給她們指明道路,讓她們能在一個高等學府不收女生的城市裡求學,這些作家也拿不出一個神秘的方法,讓她們從每小時收半盧布的家教工作中迅速致富。

瑪妮婭天性慷慨,心中卻十分憂傷。這個孩子心中有如同紐芬蘭狗的忠實本能,她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覺得對父親的未來負有責任,對自己的哥哥姐姐也負有責任。幸而約瑟夫和海拉用不著她擔憂,這位年輕人即將成為醫生,那位性格熱情的漂亮姑娘海拉可在當教師或從事演藝生涯之間做出選擇,她盡情引吭高歌,努力獲得文憑,同時拒絕幾樁求婚。

但是布羅妮婭卻不同!怎樣才能幫助布羅妮婭呢?自從她四年前從學校畢業以來,一切煩心的家務事都落在她頭上了。她費心採購食品、搭配菜譜、指揮醃製蔬菜,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好家庭主婦。但是,她本人卻為只能當個家庭主婦而深感悲觀。瑪妮婭懂得姐姐心中的悲苦,因為姐姐的秘密願望是去巴黎學醫,然後返回波蘭從業。這位可憐的姑娘已經積蓄了一筆「遠征經費」,但是出國留學的費用太高了!她還得等待多少歲月呢?

瑪妮婭生性體貼別人,布羅妮婭明顯流露的焦慮和沮喪也成了她的心病,她忘記了自己的抱負,忘記了自己也常常夢想著跨越幾千英里,到索爾本滿足自己本性中的求知慾望,然後帶著珍貴的知識回到華沙,在她熱愛的波蘭人中間當一名教育家。

她非常關心布羅妮婭的未來,因為兩人之間有著比血統還要強的聯繫。自從斯科洛多斯卡夫人去世後,布羅妮婭便長女若母,給她關心和支持。在這個相互團結的家庭中,這兩個姐妹彼此最親近。她們倆的性格彼此格外相輔相成。姐姐富有實踐經驗,讓瑪妮婭非常佩服,遇上日常小問題她都去請教姐姐;這個小妹妹卻既感情熱烈又生性膽小,成為布羅妮婭最喜愛的伴侶,一種滿足感增強了她對妹妹的愛,一種朦朧的負疚感使她對妹妹的關愛更加深厚。

一天,布羅妮婭在一張紙上塗寫著,計算自己有多少錢,或者不如說她在計算自己還缺少多少錢。這時,瑪妮婭直截了當把事情說穿了。

「最近我再三考慮過,也跟父親談過。我認為已經有了一個辦法。」

「有了辦法?」

瑪妮婭湊到姐姐身旁。她要說的話以及要姐姐接受的事情非常微妙,必須謹慎權衡每一個字眼。

「我們計算一下。靠你節省下的錢,你在巴黎能生活幾個月?」

「我的錢足夠支付旅費和大學的一年開銷。」布羅妮婭回答得直截了當,「但是醫學課程要學五年,這你也清楚。」

「不錯。可你知道,布羅妮婭,我們做家教每堂課只掙半個盧布,永遠也攢不夠錢。」

「那怎麼辦呢?」

「怎麼辦?我們可以聯合起來。如果各自奮鬥,誰也走不了。要是照我的計劃辦,你秋天就能登上火車出發——也就是再有幾個月就行。」

「瑪妮婭,你不是瘋了吧!」

「不是的。開始你先花自己攢的錢。以後我設法給你寄錢,父親也會寄錢的。與此同時,我也要為自己將來求學攢錢。等你當了大夫,就輪到我走了。到時候你就幫助我。」

布羅妮婭的眼睛裡湧出了淚水。她體會到這個提議的迷人之處。但是,瑪妮婭的提議中有一點卻並不清楚。

「我不明白。你掙的錢除了自己維持生活,除了部分支持我的開銷,還有希望結餘?」

「當然有,」瑪妮婭說得很輕鬆,「這正是我的計劃。我要上一個人家裡去當家庭教師。食宿洗衣全免費,一年能掙四百盧布,沒準還不不止這個數目呢。你看,這樣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

「瑪妮婭……我的小瑪妮西婭……」

這倒不是因為瑪妮婭甘心選擇這種職業感動了布羅妮婭。她也是個很好的「理想主義者」,與妹妹一樣蔑視社會偏見。讓她感動的是妹妹為了讓她盡快去求學,自己甘願一連幾年從事毫無趣味的職業,還要忍受殘酷的等待。不行。她不接受這種安排。

「為什麼應該由我先走?應該換過來才對。你的天賦好,恐怕比我好多了,你很快便會成功。幹嗎要我先走?」

「嗨,布羅妮婭,別犯傻了!你已經二十歲了,我才十七。你已經等待了很多歲月,我還有的是時間。爸爸也這麼想,大的先走,這再自然不過了。等你開始行醫,你可以用金幣把我埋起來——說實話,我真的指望這個呢。我們終於要辦一件聰明事了,這麼辦肯定行得通……」

一八八五年九月的一天早上,一個沉默寡言的年輕姑娘在一間職業介紹所前的接待室前排隊等待。她從僅有的兩套衣服中挑了一套比較莊重的穿在身上。一頂黑帽子下面,已經留了幾個月的卷髮盡量用發卡別住。儘管她是個「實證主義者」,但是,家庭女教師不能留短髮,應該端莊,樸素,不能顯得特殊……

門開了。一個滿臉沮喪的瘦女子出來穿過前廳,出門的時候對瑪妮婭做了個再見的手勢。這也是個找工作的姑娘。剛才她們並肩坐在屋裡唯一的那張籐椅上交談過,還相互祝願對方幸運。

瑪妮婭站起身。她忽然膽怯起來。一隻手機械地抓緊薄薄的一疊文件和信札。裡面屋子的小辦公桌後面坐著一個胖女人。

「小姐,請問你有什麼事?」

「我在找一個家庭教師的職位。」

「你帶著什麼證明文件沒有?」

「有。我教過書。這是我的幾位學生家長寫的推薦信。這是我的文憑。」

職業介紹所的女主任用內行的眼光審視著瑪妮婭的文件。這些文件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抬起頭,帶著不小的興趣打量著眼前這位姑娘。

「你精通德語、俄語、法語、波蘭語和英語?」

「是的,夫人。英語不及其他幾種語言好……不過我可以教授官辦學校的規定課程。我高中畢業曾獲得金獎章。」

「你要求的報酬是多少呢?」

「每年四百盧布,外加我的生活費用。」

「四百盧布,」這位夫人面無表情地重複道,「你的父母是做什麼的?」

「我父親是高中教師。」

「很好。我要照例調查一下。也許能為你找到一個職位。不過,順便問問,你多大歲數?」

「十七歲,」瑪妮婭臉頰稍有點發紅。然後迅速露出令人鼓舞的微笑補充說:「我很快就滿十八歲了。」

這位夫人用完美無瑕的英文填寫了申請人表格:

瑪妮婭·斯科洛多斯卡,證明文件完善,有才幹,願做家庭教師。薪金要求:每年四百盧布。

她把文件交還給瑪妮婭。

「謝謝你小姐。一有機會我就寫信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