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顛覆者:周鴻禕自傳 > 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物理和計算機 >

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物理和計算機

上世紀90年代流行一首校園民謠——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歌曲散發著90年代校園的浪漫氣質。我這個80年代的高中生,聽起來也覺得很有感覺。我想,如果讓當年的我寫一篇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我會寫什麼呢?毫無疑問——物理和計算機是我的摯愛。

我一直這麼覺得:作為一個年輕人,真正幸運的並不是在很年輕時就得到了很多財富,而是在成年之前就感覺到了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有了目標之後努力才不盲目。在我們那一代,很多人接受的只是來自社會的「飯碗教育」,卻沒有接受過「夢想教育」。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就會影響效率。在這一點上,我是幸運的。

在鄭州九中學習的過程中,我對物理和計算機的熱愛,讓我的課堂生活和課外生活都充實無比。

徐良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物理教得又特別好,這激發了全班同學學習物理的興趣。當時我的偶像是羅伯特·奧本海默,他於1945年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這個人性格很直,在別人發表演說時多次打斷,然後上台拿起粉筆,說:「這樣會更好!」我多次聽徐良講奧本海默的故事,對這個猶太裔物理學家充滿想像。當時楊振寧、李政道的故事依然還在廣為傳播,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讓華人世界非常振奮,他們也是我們那一代理科生的真正偶像。我當時想研究物理,多少受了點英雄主義的影響。我的理想一度是要研究宇宙和物質的秘密,要干一點大事,對人類有意義的事。

對於物理的濃烈興趣,也成就了我比較好的物理成績。當時徐良老師經常鼓勵全班同學參加全市的物理競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在全市物理競賽奪得名次,就可以去參加全省乃至全國的競賽,如果在全國比賽中得到一等獎,就可以獲得保送上大學的資格。不用參加高考——這是一種致命吸引力。當時徐良老師每次號召大家參加物理競賽,全班都會有二三十人報名。我是每賽必報名,總是希望得到最好名次。當然,我也對保送的機會心嚮往之。

除了物理,我對計算機的熱愛還在不斷升級。從初中開始,我就開始看《少兒計算機報》了,我自學Basic語言,玻璃板下一直壓著那張彩色的鍵盤紙。到了高中,我可以親手摸到計算機了,這讓我對計算機的熱愛變得三維立體,更加真實。如果說物理競賽是和學習高度相關的,而對計算機的沉迷則顯得非常「不務正業」,因為高考又不考這個。

一點也不意外,父母並不喜歡我接觸和高考無關的內容。可是我偏偏最恨被課本束縛。當時我不但喜歡計算機,還喜歡唐詩宋詞和古典油畫,我用零花錢買了《西方美術史》,研究拉斐爾和魯本斯的畫作。爸媽一看,怒不可遏,把我那些充斥著女性裸體的油畫書給扔了。後來我天天要學電腦編程,整個人沉浸在計算機世界裡,爸媽更不樂意了,他們覺得玩電腦是玩物喪志的表現,太耽誤時間。

但是我對計算機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從初中開始看《少兒計算機報》,到後來還懵懵懂懂地讀《計算機世界》。一路走來,它們奠定了我為程序癡狂的基礎。我對宓群這些能在報紙上寫程序的中學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在報紙上發表程序,但是也不說為什麼,就是發出一行程序的標題,然後啪啪啪下面抖出來一行16進制的代碼,看得人眼花繚亂,我真是又羨慕又崇拜。

沒有什麼真正的領路人,我就天天自己琢磨。同時,我開始為一切能上機的機會瘋狂。

第一次親手摸到計算機,是在鄭州一中上學的那半學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上電腦課。那一年,我16歲。在那個年代,進入機房是頗為興師動眾的事兒,老師讓同學們安靜,換上拖鞋,然後順次進入。而當老師還在講上機的要領時,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計算機上輸入程序了。期盼了多年的上機機會,我是有備而來的,我手抄了報紙上的Basic程序帶了過去。我做夢都想知道,這些程序在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上跑起來是什麼樣子。

還記得我抄的是一個做拋物線的程序,一個小程序把拋物線做成炮彈,然後把目標擊中。我在擊打鍵盤的時候心裡怦怦直跳,感覺很興奮、很刺激。整節上機課,我根本沒聽老師的介紹,整個人專注在程序輸入的過程當中。但是我敲鍵盤的速度太慢了,直到下課鈴響,我還在敲最後一行程序。這個時候,老師讓大家起身離開機房,而我還死死釘在座位上不肯走。最後老師是揪著我的脖子把我從機房裡拎出來的,畫面有點尷尬。

從那一刻起,我好像真的知道我到底有多熱愛計算機,又有多熱愛編程了。從敲擊鍵盤的那一刻開始,一種歸屬感油然而生。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裡說:「在未來的某些時候,也許已經發生了——你會墜入愛河。不是和某個人,而是和某個你自己的想法——關於你想成為誰,關於你生來會成為誰。這種愛,這種激情,就是發展才能的原始燃料。」而我在那個時候,找到了我的原始燃料。

從那一年開始算,到今天,我接觸了電腦30年。

後來我轉到了鄭州九中,普通高中條件沒有重點高中好,學校也沒有電腦室。但是我發現九中教務處有一台電腦,是很先進的蘋果2(Apple II)。這個發現讓我大喜過望,我開始賴在教務處和老師勾搭聊天,還滿面春風地告訴老師,我會寫程序,想幫學校寫一個用電腦排出課程表的軟件。教務處的老師很開明,滿口答應了我這個要求。就是因為這個工作,我可以隨時到教務處去享受上機的特權。我經常把報紙上的程序抄下來,然後上機去改動運行,看看程序的效果。計算機程序的奧妙讓我茶飯不思。

當年,我爸爸的單位也已經有一台IBM PC了,經過了一些練習,我學會了用Basic語言寫出小程序,然後讓計算機寫出幾句歪詩。我可以把詞彙輸入電腦,然後讓電腦隨機組合出一些詩句。電腦會運行出一堆奇怪的句子,比如「火紅的太陽揮舞著翅膀/鮮紅的大海飛揚著力量」。雖然語言有點奇怪,但是可以對仗得很整齊。我把這些計算機寫出來的詩給同學們看,大家都覺得很驚訝。我的大多數高中同學那時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因為大家關注的是前途和功課,看我玩電腦玩得這麼興奮,很多人都覺得我是個異類,不可理喻。

今天的互聯網常常讓人覺得人很強大。30年前,我就已經體會到了電腦如何讓人變得很強大。蘋果機當時的應用軟件就和今天的iPhone App一樣,豐富的應用程序就如同讓人們已經念開了那個芝麻開門的咒語,洞開的門裡有一個神奇的世界。

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應用程序的介紹,很想自己編一個這樣的程序,但是始終沒有成功。那是一個教你背單詞的軟件。電腦先要讓你記住一個單詞,一定時間過去之後,單詞會在屏幕上被拆開,你需要指揮一隻小熊把單詞拼起來,如果在特定的時間裡你拼不出來,小熊就會被淹死。我覺得這個軟件太有意思了,能把枯燥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我從那時候起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如果能做一款軟件讓很多人使用,該是多麼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計算機當時佔據了我很多時間,我自己有很多疑問,又沒有誰可以去咨詢。這造成了一個事實:在我沒有系統學習計算機理論之前,我有很多問題是靠自己悟出來的。我逐漸發現自己有很好的直覺,那種感覺可以意會,難以言傳。我感覺,計算機領域正在向我散發一種神秘的吸引力。

後來,當我正式進入計算機領域之後,我接觸了很多從小接受計算機系統培訓的人。我發現,一些人在這種培訓中其實受到了很多不良習慣的影響,比如只寫一行程序,比如使用大量的goto語句 ,卻並不講究程序的結構。再比如,很多Basic語言的高手,因為受Basic語言影響太深,而恰恰違背了寫其他語言的規範。

我學電腦是出於自身愛好,沒有人強制我按照特別的規範寫程序,這樣反而沒有養成不良習慣。那個時候,我寫程序也會經常陷入死循環,因為我沒有遞歸和嵌套的概念。但是在自學當中,我積累了一堆的問題,這對未來真正的計算機學習大有益處。從那個時候開始,因為內心洶湧的興趣,我成了一個喜歡帶著問題去學習的人,一個自我驅動型的人。我也逐漸明白,計算機這個行業,肯定將會是我畢生要從事的事業。

高中三年,我對計算機的熱愛已經升級了。只使用學校的電腦已經無法滿足我接觸計算機的慾望,我便借了一台娃娃電腦Laser310,並且經常去同學家連上顯示器——一台彩電。

那個時候,彩色電視機還不普及,我經常到一個叫韓玉剛的同學家去玩,當時只有他的家裡有一台彩電,可以讓我的娃娃機運行出最佳效果。一放學,我和韓玉剛經常一起回家。然後,一場大張旗鼓的折騰就開始了。

到了他家,我們先要進行一番傢俱大騰挪,先搬動他家的電視,再挪動他家的桌子,把電腦和電視挪到相近的位置,以便將二者相連。看到顯示器上出現光標以後,我們就進入了自己的世界,一起在電腦上跑程序。我的目光死死地盯住電視屏幕,唸唸有詞地講著一些計算機程序用語和運行規則,我自告奮勇地當起韓玉剛的老師,告訴他各種程序的玩法和特點。屏幕跳躍著程序行,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王國裡,從下午陽光燦爛到夕陽落山,時間飛快地過去,我們還渾然不知。韓玉剛後來也愛上了電腦。

高二的那一年,我們常常召開班會。有一次,徐良老師讓大家談一談自己的理想。同學們依次登場,侃侃而談。但是我發現,大多數人的理想都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多少年後回想這個場景,我忽然明白,很多年輕人其實不但在高中的時候並沒有理想,到了大學也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專業。很多人甚至都已經工作了,仍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行業是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記得在那次班會上,我緩緩地走上講台。在那個理想主義的年代,我身後的黑板是用彩色粉筆勾勒出的幾個空心大字——我的理想。我環顧四周,頓了頓,開始發表自己唯一一次有關理想的演說。

我說:「我覺得人生來就要有理想,人生來就可以狂妄。」

台下發出一陣噓聲。

「我的理想很明確,我這輩子就要做一個電腦軟件的開發者。做一款產品,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