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宮崎駿和他的世界 > CHAPTER1 創造者宮崎駿 02 東映動畫與全動作動畫[1]大塚康生[2]與高畑勳 >

CHAPTER1 創造者宮崎駿 02 東映動畫與全動作動畫[1]大塚康生[2]與高畑勳

作者 堅原辰郎

日本動畫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大正時代。大正六年(1917年),一位名叫「下川凹夫」的漫畫家發表了日本第一部動畫作品《芋川椋三玄關・一番之卷》。與此同時,下川的同門寺內准一與日本畫家北山清太郎[3]也以各自開發的製作手法製作了動畫,只是作品的發表時間比下川晚了幾個月。日本人為什麼會在那個時候扎堆製作動畫呢?因為外國人製作的動畫備受好評,日本人自然不甘落後。不過同時湧現3位動畫作家著實了不起。他們活躍在製作一線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北山在不久後便被請去了日活[4]。他採用了多人製作一部動畫的「工作室體系」,為日後的北山電影製作所奠定了基礎。北山的下屬裡就有東映動畫的創始人山本早苗(原名山本善次郎)。後來,北山電影製作所在關東大地震中灰飛煙滅,北山也離開了動畫行業,但山本借此機會自立門戶。在災後復興的過程中,政岡憲三[5]、村田安司[6]、藪下泰司[7]、瀨尾光世[8]等人才嶄露頭角,日本的動畫產業也是盛況空前。

其中,政岡製作的《蜘蛛與鬱金香》水平過人。通過YouTube看到這部作品的外國觀眾對其也是歎為觀止。二戰前的「日本動畫」就是「高水平」的代名詞。

在「二戰」結束後的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政岡與山本在東寶的援助下成立了「日本動畫」。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公司改名為「日動映畫」。後來,該公司受東映所托,製作了幾部短篇動畫作品,並借此機會成為東映教育映畫的附屬公司。

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政岡與山本創立的公司又改名了——大名鼎鼎的東映動畫就此誕生。

此時,迪士尼接連發佈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長篇動畫電影,把弗萊捨工作室等競爭對手甩在後頭,穩固了世界頭號動畫製作公司的地位。

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在「二戰」前製作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在日本首次公映。一年後,讓手塚治蟲去電影院看了足足80次的傳奇大作《小鹿斑比》(Bambi)也在日本公映了。全動作動畫那攝人心魄的魅力,令大戰之後的日本人如癡如醉。

美國本就是電影大國。早在二戰打響之前,它便是舉世矚目的動畫大國。

美國動畫先驅溫瑟・麥凱(Winsor McCay)[9]創造了「會動的漫畫」。開拓者弗萊舍兄弟、天才特克斯・艾弗裡(Tex Avery)[10]更是讓美國的動畫產業熱鬧紛呈。在這種群雄割據的狀態下,美國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11]在工作室型製作模式與虛擬角色經濟等層面雄霸一方。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打造出一部部長篇動畫電影,那畫面美得好似會動的畫作。在「二戰」結束後,迪士尼的作品紛紛登陸日本。

東映動畫在創立之初定下的目標,就是成為「東方的迪士尼」。看到迪士尼的作品,所有日本動畫人都產生了同一個念頭:迪士尼的實力如此強大,正面抗衡絕無勝算。既然如此,日本的動畫就應該以東方文化為舞台,以「亞洲味」為賣點。

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東映動畫以《白蛇傳》為契機正式進軍長篇彩色動畫電影領域。故事的原型是中國的民間傳說。其實在兩年前,東寶推出過一部題材類似的真人電影,名為《白夫人的妖戀》[12],它是日本首部全彩色特攝[13]電影。特效導演由大名鼎鼎的圓谷英二[14]擔任。他在此片上映的兩年前剛剛打造了廣受好評的《哥斯拉》。《白夫人的妖戀》在香港十分賣座,所以東映才選擇了同樣的題材。(順便一提,《白夫人的妖戀》改編自林房雄[15]在中國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就的小說《白夫人的妖術》,但《白蛇傳》並沒有根據這部小說改編。)

早在日本動畫方興未艾時,動畫人們就考慮到了外國市場。

《白蛇傳》的編劇及導演是藪下泰司,原畫由大工原章和森康二負責,當時還很年輕的大塚康生也參與了本片的動畫環節。在二戰前為日本動畫奠定了基礎的老一代動畫人與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動畫人通力合作,才有了我們所熟悉的《白蛇傳》。它的畫面流暢而優美,備受世人好評。電影上映時,高畑勳已經接到了東映的錄用通知,而正在複習迎考的宮崎駿也被這部作品深深打動。大塚在著作《滿頭大汗地作畫》中提到,宮崎駿說「《白蛇傳》雖然是一部爛俗的愛情戲,但我當時正值高三,所以被感動得淚流滿面」,不過他也說過,「拙劣的製作技術讓我感到非常氣憤」。

由此可見,宮崎駿對《白蛇傳》抱有十分複雜的感情。不過如果沒有這部作品,他也許就不會敲開東映動畫的大門。從這個角度看,《白蛇傳》也算是立下大功一件。

東京奧運會的前一年,即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年輕的宮崎駿進入了「東方的迪士尼」。

此時,東映動畫不僅製作動畫電影,還進軍了電視動畫領域。只是手塚治蟲領軍的蟲製作公司起步得更早一些,製作了日本首部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宮崎駿入職之後,日本動畫界正式迎來了它的轉型期。

大塚康生比宮崎駿年長近10歲,高畑勳則比他大5歲。三位動畫大師齊聚一堂,接連打造出改寫日本動畫史的傑作……

宮崎駿入職時還很年輕,但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他在不久後便開始嶄露頭角。在東映製作它的第八部動畫電影《格列佛的宇宙旅行》時,菜鳥宮崎駿竟然向導演黑田昌郎與負責原畫的永澤詢大膽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並成功說服前輩們修改了全片最為關鍵的結尾的其中1卡(cut)。剛進公司就敢興風作浪,不得不說宮崎駿膽識過人,但黑田與永澤的氣度也著實了得。沒有寬闊的胸襟,就不會接受年輕人的意見。

其實,當時的東映動畫可謂風雨飄搖——他們以《狼少年肯》進軍電視動畫界時,需要大幅度調整製作體系,以適應電視動畫的需求。但此時的東映並沒有製作電視動畫的經驗與知識,這也導致許多老員工毅然離職。

《格列佛的宇宙旅行》的製作工作也因為調整所造成的種種問題而一度中斷,昭和四十年(1965年),該片才得以大功告成。

不久後,企劃部長委託大塚擔任東映下一部長篇作品的作畫導演。而大塚提交的企劃案正是《龍子太郎》。大塚希望高畑勳擔任本作品的總導演。他早已看出,年輕的高畑有著過人的實力。

誰知好事多磨。大塚為了打造一部背景更為宏大的作品,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新的企劃案。

以阿伊努[16]民族敘事詩《春榆的太陽》為藍本的企劃案就此誕生,但公司遲遲沒有為這部作品亮綠燈——因為描寫阿伊努人的電影《柯譚的口哨》票房慘淡。於是大塚就將《春榆的太陽》的舞台從北海道改成北歐,並將作品名改為《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17]。這回,公司高層總算點頭了。但真正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春榆的太陽》以深澤一夫創作的人偶劇為基礎,因此《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的編劇也由他擔任。他很快就寫好初稿,但最終的成品與初稿相距甚遠。

製作人員悉心研究劇本的內容,塑造角色形象,並反覆討論劇情。在大家不斷修改劇本的過程中,宮崎駿逐漸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他繪製了好幾張原創素描,並與高畑深入研究劇情的走向。新人宮崎駿與高畑勳的組合成了製作班組的核心。據說,當時大塚將與劇情有關的工作全部交給了他們,自己則專心提煉角色形象。

眾所周知,宮崎駿與高畑勳在日後合力打造出許多傑作,而《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正是他們的第一次合作。從這個角度看,這部作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塚、高畑與宮崎也是東映動畫工會的重要成員,平時常會圍繞動畫展開激烈的討論。高畑勳特別喜愛法國動畫作家保羅・古裡莫(Paul Grimault)[18]的傑作《斜眼暴君》,而宮崎駿也是這部作品的忠實粉絲。蘇聯製作的《冰雪女王》[19]也深得兩人的喜愛。他們都想製作出這類成年人也願意看的嚴肅正統派動畫。他們打造的作品中也不乏《斜眼暴君》與《冰雪女王》的影子。

總而言之,他們懷著滿腔熱血,希望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打造成史無前例的佳作。然而,這份熱情反而勒住了他們的喉嚨。製作日程大幅滯後,製作成本也一路飛漲。

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秋天,公司叫停了《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次年1月,製作工作重啟,但整整一年後成品才宣告完工。耗費的製作成本高達1.3億日元,幾乎是原計劃的兩倍。

這便是日本動畫史上最具爭議性,亦有最高傑作之稱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的誕生之路。

這部歷經千辛萬苦的作品於昭和四十三年(1968年)公映,卻沒能吸引大量的觀眾,票房成績極不理想。原因顯而易見:它的主題太過沉重,突出了登場人物的煩惱,無法讓孩子享受觀影的樂趣。如果這部影片是在「宅文化」遍地開花的今天上映也就罷了,可在當時,大學生和走上社會的成年人不太會走進影院觀賞動畫電影。

後來,宮崎駿以原畫作家的身份參與了東映的兩部傑作。

其中一部就是著名的《穿長靴的貓》(編劇:井上久)。它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風格迥異,幽默而明快,主人公佩羅更是成了東映動畫的吉祥物。

另一部是《動物寶島》(宮崎駿兼任原畫與創意設計)。它是一部冒險電影,與日後的《天空之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堪稱吉卜力作品的原點。在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宮崎駿與高畑勳等人一同離開東映動畫。全新的舞台正等待著他們大展拳腳。

[1] 傳統動畫的表現手段和技術包括全動作動畫(Full animation)、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轉描機技術(Rotoscoping)等。全動畫是指在製作動畫時,精準和逼真地表現各個動作,但這種類型的動畫對畫面本身的質量有非常高的要求,追求精緻的細節和豐富的色彩,所以這種類型的作品往往擁有非常高的質量,但製作時也非常耗時耗力。

[2] 大塚康生(1931—),島根縣出身的動畫師,在20世紀60—80年代與動畫導演高畑勳及宮崎駿等人合力製作了多部作品。

[3] 北山清太郎(1888—1945),日本畫家、動畫導演,1913年用紙張與墨水畫出了最早的動畫。1917年製作了《猿蟹合戰》《貓與鼠》及《惡作劇的郵筒》。因為將字幕加在無聲電影上而獲得商機。

[4] 日活株式會社,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

[5] 政岡憲三(1898—1988),動畫導演,1932年首次製作有聲動畫《力與世間女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政岡憲三與瀨尾光世(「桃太郎」系列主要導演)還拍攝了許多美化軍國主義、鼓吹侵略的「國策」動畫片,如「桃太郎」系列。雖然只是滿足了日本軍部的政治需求,但也促進了日本動畫界在戰鬥、爆炸等動畫畫面技術處理方面的進步。

[6] 村田安司(1898—1966),動畫導演,主要作品有《太郎的火車》《動物村的運動會》等。

[7] 藪下泰司(1903—1986),動畫導演,主要作品有《白蛇傳》《西遊記》《安壽和廚子王丸》等。

[8] 瀨尾光世(1911—2010),動畫導演,主要作品有「桃太郎」系列。

[9] 溫瑟・麥凱(Winsor McCay,1871—1934),動畫電影史上首位大師級人物。他早期的報紙漫畫和動畫作品為後來所有的動漫藝術創作樹立了標準。

[10] 特克斯・艾弗裡(Tex Avery,1908—1980),美國動畫大師。

[11]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1901—1966),世界著名的電影製片人、導演、劇作家、配音演員和動畫師。他對夢想的勇敢追求、卓越的洞察力和對商業敏銳的眼光使他成為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至今為止,他仍是世界上獲得奧斯卡獎最多的人。

[12] 這部電影由東寶株式會社與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共同製作,在第六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獲獎。

[13] 專指日本製作的使用電影特技的影片,《奧特曼》《假面騎士》《超級戰隊》就是典型的特攝片。

[14] 圓谷英二(1901—1970),電影特效導演、攝影師、發明家。於1963年在東京創建了圓谷製作公司。他在日本當代的特攝電影和哥斯拉系列電影等方面有很大的貢獻,被後人譽為「特攝之父」、「特攝之神」。

[15] 林房雄(1903—1975),超國家主義小說家,著有《都會雙曲線》《青年》等。

[16] 日本的少數民族。

[17] 香港的中國電視公司自1973年起,曾以《華倫王子》的譯名多次播放本片的中文配音版。而亞洲電視則在1987年以《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之名播出。

[18] 保羅・古裡莫(Paul Grimault,1905—1994),法國動畫電影大師,也被譽為法國當代最傑出的動畫導演。代表作有《國王與小鳥》等。

[19] 1957年蘇聯製作的動畫電影,原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