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 > 創業,鎖定交換機 >

創業,鎖定交換機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

格局的寬窄,注定了一座建築的輪廓,一個人心胸的境界,注定了成績的大小。

任正非絕對不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軍人以報國為己任,這句曾經的戰鬥口號,早已經深深地印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他賺得了第一桶金之後,忽然湧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研製BH01型的24口小型程控交換機,任正非能成嗎?如果研製不成,他會不會將到手的陣地都統統丟失掉?

1978年,黨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隨後,國內的經濟建設開始走上快車道。經過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冰箱、電視這些家用電器開始在城市中逐漸普及。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國內的農村日新月異,城市則大興土木,而全國各地的商人都在忙著賺錢。對於商人來說,誰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誰就是商場最後的贏家。

商人們在賺到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裝電話。那時「大哥大」這種昂貴的移動通信設備,對於普通商人來說還過於奢侈,裝一部電話,就意味著給自己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面對國內電話市場的火熱,國內的電信運營部門便有了從國外引進先進程控交換機生產線的想法。可是當時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限制高科技的出口,該生產線根本無法引進。

當時很多商人瞧準了這一市場空當,他們以港台為跳板,通過各種渠道,將交換機等產品通過海關弄到國內進行倒賣,進而從中獲利。

當時北京中關村有一家華科公司,該公司的老闆頭腦甚是精明。他從國外進口了程控交換機的散件,然後在暑假期間租用了學校的教室,再僱傭一大幫學生,經過簡單的培訓,他們就開始組裝程控交換機了。

雖然華科公司沒有生產許可證,但他們組裝成功的交換機貼上了「華科100」的商標後,竟然供不應求。一個暑假的時間,這幫學生們共組裝了500台小型用戶交換機,每台成本是20000元,賣到市場就是75000元。這批交換機賣掉後,一共獲得了2000多萬元的利潤。這種生意讓最早入行的商人們賺得缽滿盆平。

可是低端的組裝、毫無風險的代銷,全都不是長遠之計。低價傾銷,走私進口,也終將會被市場無情淘汰。

國外通信業巨頭的「鼻子」相當靈敏,面對國內通信市場的火熱,他們全都坐不住了,紛紛派出精兵強將,到國內推銷他們的程控交換機。

當時,國內的省市縣等各級電信局都有採購程控交換機的權力。掌握這些權力的領導一旦和國外某家通信業巨頭簽訂購買合同,不僅可以得到政府的貸款,而且還能獲得出國考察產品的機會。

就這樣,國外先進的程控交換機輕鬆在我國的通信市場登陸。經過幾年的發展後,我國的通信市場出現了「七國八制」的局面,即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加拿大北電、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比利時貝爾和法國阿爾卡特八家產品共同瓜分了中國電信市場。

國外廠商壟斷著交換機的核心技術,我國無法生產和仿製,故此價格高昂。日本的交換機一般每線需要180美元,而歐美的交換機竟高達每線300~400美元。如此高昂的價格,完全就是在「揮刀宰人」。可是國內一無生產程控交換機的技術;二無生產程控交換機的廠家,想要靠著拾人牙慧,用組裝的交換機和這些電信巨商競爭,那簡直就是螳臂擋車。舉個簡單的例子,只要國外廠家一斷散件供應,國內組裝交換機的小廠家立刻就得停產。

面對近乎敲詐的價格,因為技術不如人,忍就忍了。更讓人義憤填膺的是,這七個國家的交換機分別採用不同的制式,不同廠家的交換機互不相通,導致我國通信市場一片混亂。

沒有國家的富強,就沒有商家的興旺。軍人以報國為己任,當兵11年的任正非成立華為公司,賺取第一桶金的同時,他也沒有忘記自己肩頭的使命——每一個有良心的企業家,在為企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要將報國當成自己一生最高的責任。

那時候的華為公司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任正非面對市場上國外高價程控交換機橫行無阻、一些縣區級小市場組裝機和走私程控交換機氾濫的局面。他拍案而起,對華為的技術人員說:「華為一定要生產出自己品牌的程控交換機!」

面對任正非做出的大膽決定,華為的技術人員疑惑地問:「我們自己生產華為品牌的小型交換機,這能成嗎?」

當時,國內不光任正非對侵佔中國程控交換機市場的國外巨商不滿,還有不少有良心的企業家也想將國外電信巨頭盡早趕出中國。可是研發程控交換機有一個巨大的技術障礙,想要突破這個技術障礙,必須要下大力氣,花大把時間,還要投進大量的金錢。

那時,國內大城市的程控交換機市場基本已經被國外電信巨頭瓜分乾淨,任正非想要生產華為品牌的交換機,然後和雄霸國內電信市場的外國品牌交換機爭天下,這豈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了?

任正非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了BH01型的24口小型程控交換機上。此時的BH01型華為品牌的交換機在任正非的眼裡,就是他衝鋒路上一座堅固的碉堡,不將這個產品拿下來,華為就沒有活路。

此時的任正非經過了商場的歷練,已經不是那個剛到深圳、毫無商業經驗的任正非了。他深深知道,做銷售,只要你頭腦靈活,產品對路,再給顧客以最大的優惠,你的產品就能暢銷。可是做自己的品牌,需要面對的是對手太多,那些國外電信巨頭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讓人發怵的程度。

自古華山一條路。華為,年輕的華為,你選擇的研發之路,實在是太難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