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讀佛即是拜佛:真實的唐僧 > 西行十九年,終要回大唐 >

西行十九年,終要回大唐

玄奘在朅槃陀國休整了二十多天,然後加入了一支東行的商隊,沿著塔什庫爾干河谷向佉沙國行進。這時路況與氣候已經大大好轉,又進入了大唐的勢力範圍,玄奘以為安全了。可是,他躲過了天災卻躲不過人禍——第五天,在經過一處陡峭的山道時,一夥埋伏已久的強盜衝了出來。

同行的商旅拋下貨物,驚恐地登上山崖逃命去了。強盜們直衝玄奘的白象而來!在這天氣寒冷的蔥嶺,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的龐然大物,所以都以為它馱的一定是珍奇異寶。玄奘與弟子們苦苦哀求,說大象背上並無寶物,全是經書與佛像。強盜們豈肯相信,他們拿著刀槍,向白象圍攏過去。白象受驚,慌不擇路,一腳踏空,摔入山澗!玄奘眼睜睜地看著他十幾年來收集的經書瞬間墜入深淵,不見了蹤影……

玄奘師徒不顧個人安危,衝下山澗。大象墜崖時,摔倒在岩石上,因重傷而不能站立,被齊腰深的河水淹死了。大象馱的經書四下散落,有的浸在水裡,有的被沖走了。他們急急忙忙撿拾、查驗,已然遺失了一小部分。

萬幸的是,盜賊們只是搶掠了一些貨物,沒有傷害性命。等他們呼嘯而去,商人們才慢慢集合起來,清點遺留的貨物。他們用自己的騾馬幫著玄奘馱運經書、佛像,翻越大山口,走了八百多里,終於走出蔥嶺,來到疏勒國。

本來,玄奘應該從這裡轉向天山北路,經溫宿、屈支到高昌國,踐約為麴文泰與高昌人民講經說法三年。然而,他再次聽消息靈通的商人們說,高昌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也早已不在人世。玄奘不免黯然神傷,他因此改變行程,決定從天山南路回國。

自從戒日王送給他的那頭白象死後,玄奘改用駱駝與馬匹馱運經書與佛像。他們經斫句迦國,再繼續往東南走八百多里,到瞿薩旦那國的邊境小城勃伽夷。

瞿薩旦那國,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域古國于闐(處我今新疆境內)。于闐,印度人稱之“屈丹”,自古即為印度、波斯、中國間的貿易途徑,亦為東西文化要衝,是西域諸國中與漢行政區最親善者。

享譽全印度的高僧玄奘,在佛國于闐受到了最誠摯的歡迎。

于闐邊城勃伽夷有眾多的佛教聖跡,玄奘在此拜謁了七天。在此期間,于闐國王聽說大唐高僧玄奘到來的消息,不勝歡喜。他帶領王子、百官,從王都親臨邊界迎接。在禮謁玄奘之後,國王讓太子留下來陪伴玄奘,自己先回都城去做歡迎的準備。兩天後,玄奘在太子的伴隨下來到離都城四十里的地方。這裡已經搭起了帳篷,大臣們在這裡等候玄奘的到來。玄奘一行在這裡安歇一夜。第二天,國王率領文武百官以及眾多的僧人、居士,擊鼓奏樂,焚香散花,列隊迎請玄奘進城。

玄奘在于闐都城小乘薩婆多寺住了下來。

他在這裡停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大象墜入山澗時,又損失了一些經書。對於玄奘這樣的僧人來說,經書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所以他必須想方設法挽回。於是,他派幾個人分別到迦濕彌羅、屈支、疏勒等國,去抄寫那些遺失的經卷。而他和其他人則在于闐等待。

其次,玄奘依然惦記著高昌國,牢記著自己多年前對義兄麴文泰的承諾。若是他從商隊聽說的消息不準確,他可以從于闐到高昌,不算繞遠路。

最後,玄奘選擇在大唐王朝的西部鄰國停下腳步,有著更深層次的緣故。

要知道,當初他是偷渡出境的,朝廷會不會原諒他當年的私自出關?他回國的目的是翻譯佛經、流布佛法,而這需要朝廷的支持。離開故國多年,現在的朝廷對佛教的態度如何?他傾盡心血搜集、不遠萬里運回的這些佛經,李氏王朝是否在意?會不會束之高閣,任其蟲蛀霉變、風吹雨打去……

近鄉情更怯。玄奘猶豫彷徨,惴惴不安,不敢向東邁出那關鍵的一步——那無形的國界線,對他來說,無異於一道深不見底的鴻溝!

這時,玄奘巧遇了高昌人馬玄智。馬玄智確切地告訴他:唐朝軍隊早已佔領高昌,國王麴文泰受驚而死。玄奘是個重情義的人,儘管他早已聽到了這個消息,但他一直不願意相信是真的。而今確切無疑後,他依然感到無比沉痛。當初,在他一生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高昌王的無私幫助,否則,或許就沒有他的今天。而且,這十多年來,照顧他飲食起居的弟子,一直是麴文泰為他剃度的高昌僧人。他唯一能報答義兄的,就是讓高昌國的民眾受益於他西行求法的成果。但是現在一切都晚了,完了。回國時,他放棄比北方陸路安全、快速的海路,不遠萬里地繞道而行,得到的卻是這樣一個傷心的結果……

淚雨落盡泣無盡,更向心靈深處泣。

玄奘心中百感交集。因為,發動消滅高昌國戰爭的人,恰恰是他十分渴望拜謁並得到其支持的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說,出國之前的玄奘刻意保持著一個煙霞僧人的清高,盡量不與官方往來,現在,經過了與高昌王、葉護可汗、鳩摩羅王、戒日王的交往,他已經懂得了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正如幾百年前道安大師所言:“不依國主,佛法難立。”佛教的發展、佛法的弘揚、佛經的翻譯,都離不開朝廷的支持。玄奘靈機一動,決定投石問路:他將自己十多年來周遊西域、求學印度的經過,向朝廷作一概略的報告,請隨商旅到長安的馬玄智奉表入京。

在報告中,玄奘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探試唐太宗李世民的態度,說明自己當初違反禁令私自出關是為了西行取經;其二,表明自己不顧身命、冒死求法的意志十分堅定,弘揚佛法的使命不可改變;第三,表示了自己對祖國的忠誠,對唐太宗的敬仰。玄奘將自己克服重重險阻、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都歸功於大唐天威,同時他自己也時刻不忘“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恩”,讓西域上百個國家的朝野,從他的身上看到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風貌。並表明自己之所以滯留境外,是因為馱經的大象死了,不得不向祖國求援。

在等待唐太宗李世民回信的同時,玄奘應當地人的請求,為他們開講《瑜伽師地論》、《對法論》、《俱捨論》、《攝大乘論》等四部大論。這一講,就是七八個月時間,每次都有王公貴族與僧俗等一千多人聆聽。

等他講經功德圓滿,剛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在信裡,唐太宗對玄奘當年偷渡出關之事隻字不提,非常急切地盼望著與他相見,還讓他把隨行通曉梵文佛經的僧人全都帶上,同時命令沿途各地護送,並派出官員在敦煌迎接,表示了極為熱誠的歡迎態度。

原來,唐太宗對印度、對玄奘並不陌生。當初玄奘在會見戒日王時,熱情洋溢地讚揚了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引發了戒日王對大唐帝國的仰慕之情。當即派使臣帶著國書與珍貴禮物出使大唐,並於第二年到達長安。大唐朝廷從李世民到各級官員,都對這個印度使團的到訪感到極其意外——兩國之間的距離極其遙遠,之前更沒有任何交往。細問之下才知道,將中印兩大古國聯絡起來的,是一個名叫“玄奘”的中國僧人。他獨自一人穿過茫茫戈壁,翻越巍巍雪山,不遠萬里從中土去印度,他在五印度遊學十多年,遍訪高僧,終於融貫大小二乘,集佛法之大成,成為繼戒賢、勝軍之後的佛學最高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以高深的佛教修為、出類拔萃的辯技成為五印度最受人崇敬的高僧,而且品格高潔,處處以身為大唐之僧而自豪,遊學講經之餘,時時不忘傳揚故國。

會見戒日王特使的那天,唐太宗格外高興,不但賞賜了使臣大量財物,而且派雲騎尉梁懷璥隨他回訪摩揭陀國。在其後的歡迎宴席上,大唐君臣紛紛打聽玄奘在印度的各種逸聞趣事。試想,連戒日王都對玄奘佩服得五體投地,那使臣對他更是崇敬萬分,所以在其繪聲繪色的講述中,玄奘那傳奇經歷更富傳奇色彩。

玄奘這個高僧的名字,就是從那時起,深深刻印在大唐君臣的心目之中。

而今,那位在印度取得空前成就的高僧終於歸來了。李世民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不但有著天空一樣遼闊的胸襟,而且有著大海一樣開放的心態,所以在唐太宗眼裡,玄奘不但不是什麼叛逃者,儼然就是一位文明的使者。

唐太宗的回信,讓玄奘驚喜萬分。他走出寺院,來到一座高高的山岡之上,向著東方深情凝望。

東方,歷代祖先埋骨的地方;

東方,他流過血淚也撒過歡笑的地方;

東方,他這些年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

歸來吧,歸來吧!故國的遊子……

第二天,玄奘就辭別于闐國王,踏上了令人激動的東歸之旅。國王派出得力人手,一直護送玄奘到大唐地界。

在于闐國的嚮導帶領下,玄奘一行走了整整兩個月,穿越了規模比他獨自穿越的莫賀延磧大得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最終到達敦煌。

遠遠望見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玄奘心中激動不已,熱淚從眼眶之中慢慢流了下來……

這綠洲,代表了艱難之路的結束,他總算沒有變成沙漠之中的一堆白骨,成為異鄉的孤魂野鬼。這綠洲,是他的祖國——大唐的國土!風雨十九年,坎坷數萬里,他終於回來了!從此,他不再是他鄉異客,不再是外國人,他回家了,可以說自己的語言了!

官方早已派人在此恭候玄奘。到達敦煌後,玄奘立刻上表,報告自己的行程。當時,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洛陽,準備御駕東征。見到玄奘的表後,便敕命留守長安的房玄齡負責迎接。玄奘沒在沙洲停留幾天,當他得知唐太宗將要親征遼東討伐高句麗,唯恐來不及見駕,於是兼程趕路,晝夜並進,向帝都長安疾行。

很快,玄奘一行的身影出現在了京城近郊的漕上。這一天,乃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四日。此時,距離玄奘離開長安西行,首尾一十九年。

 

天竺昔遊遍,想一路風聲雨聲驚雷聲,聲聲皆空;

長安今在望,看四野山色水色鄉土色,色色都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