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杜月笙傳 > 蘇北賑災募捐廿億 >

蘇北賑災募捐廿億

抗戰之前,王先青便在上海市社會局當過科長,勝利後杜月笙命他代為照料上海市商會方面的事,王先青便當選了上海市商會常務理事,在黃浦灘上相當活躍。汪寶暄辭出後,杜月笙便召來王先青,他告訴王先青說:

「蘇北賑災的事體,我已經答應下來了。這場功德你來做。」

王先青當時便說:

「老夫子,我從來沒有做過這一類的事,我不會做呀。」

杜月笙的意思很堅決:

「不,這件事只有你來。」

王先青辭出杜公館,往訪上海市商會會長徐寄廎,大惑不解的問:

「救災募款的事,杜先生為什麼會交給我呢?」

「當然交給你了,」徐寄廎笑:

「募款目標是二十億,數目大了,就要商會來做才辦得到。」

王先青擬訂了兩項原則,請示杜月:

一、捐款收受由銀行經手。

二、一應支付用抬頭支票。

他的意思是不過手金錢,杜月笙點點頭,說:

「好。」

籌備勸募,第一步,假銀行公會召開籌備會議,當日,杜月笙親自出席主持,江蘇省主席王懋功、財政廳長董轍、省黨部主委汪寶暄、江蘇臨時省議會議長冷遹,到會列席,上海各業公會、各銀行負責人一律到齊。開會時先由杜月笙致詞,他特別強調上海是在江蘇境內,因此蘇北的匪災水患,也就等於上海人家鄉遭難,同時救災如救火,他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快快的做,而且務必要達成二十億這一個數目。

杜月笙主席致詞後,乃由江蘇省主席王懋功起立報告蘇北災情。他說到共黨新四軍在蘇北竭澤而漁,草菅民命,以及持續不斷的種種迫害與暴行;再講到這一次共軍決提,造成嚴重災害,確使上海工商領袖聽得毛骨悚然,極其憤慨。接下來,杜月笙便宣佈成立「蘇北難民救濟協會」,邀請在場人士一體參加。然後進行選舉,公推杜月笙為主任委員,錢新之、徐寄廎為副主任委員,總幹事汪寶暄,另設副總幹事三人,分駐上海、鎮江、南京協助辦理各事。於是杜月笙便派王先青負責上海區,董轍常住鎮江主持發賑。

討論到會址問題,杜月笙說:

「我看就在浦東同鄉會撥兩間房間吧,那裡地點適中,聯絡方便。」

散會後,杜月笙請汪寶暄、王先青留下來,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二十億不是一筆小數目,能募到手,要化不少的氣力,我很希望這次賑災能夠辦得盡善盡美,因此我看最好是由協會派人直接發放賑款。」

汪寶暄考慮了一下,他率直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直接發放固然可以避免弊端,但是,難民散處各地,發賑需要相當的組織和人力,一時間恐怕難以湊齊,而且工作人員的費用要增加開銷反而違背了杜先生的初衷。江蘇省政府設有機構,人馬齊全,調用起來比較方便,杜先生的意思,可否改為嚴予監督,仍舊交給省政府的人去做。」

「那麼就這樣好了,」杜月笙當機立斷,作了決定:「難民需要的是衣食,我們先用賑款採辦物資,然後發放實物。一方面整批購買,價錢可以便宜,使難民多得些實惠;二來各地物價一日數漲,東西早買銅鈿不會貶值;三方面難民領到實物馬上就有吃有穿,需知飢寒交迫的人,是一刻也等不及的。」

汪寶暄認為這個辦法非常之好,杜月笙卻笑了笑,跟著就說:

「寶暄兄,這樣一來你的工作可就加重了,因為我想你所講的『嚴予監督』一點,似乎應該有個規定,那就是不論動用任何款項,一概由總幹事核定。」

汪寶暄義不容辭,當然祇有應允。往後「蘇北難民救濟協會」捐款一批批的撥來,分別在上海、鎮江、南京三地就地採購物資,運往蘇北。汪寶暄因為有此承諾,便不得不長日僕僕風塵於京滬路上,奔走三地,親自核定一應支付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