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憶·夢·思考——榮格自傳 > 附錄Ⅱ 術語詮釋 >

附錄Ⅱ 術語詮釋

放大(Amplification):依直接聯想(參閱該條)和人文科學中(象徵學、神話學、玄學、民俗學、宗教歷史學、生態學等)與之相等同的部分學說對一種夢狀作一詳盡闡釋與澄清。

女性意向和男性意向(Anima and Animus):一個男人的潛意識朝女性性質和一個女人的潛意識朝男性性質人格化的過程。這種心理雙性同體現象是生物事實的一種反映,即,占更大數量的雄性(或雌性)基因成為性決定中的決定因素。占很小數量的相反性基因則看來可以產生出一種與相反性別相等量的性格。這一性格常常不被意識到。女性意向和男性意向最為典型地將自己人格化地表現出來的形式是夢中和幻想中的人物形式(“夢中女孩”,“夢中情人”),或依一個男人的不理智情感和一個女人的不理智想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作為行為調整因素,它們是最具影響力的原始意向(參閱該條)中的兩種形式。

C. G. 榮格:“每個男人心中都有女人的一種永恆形象,不是這個或那個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種絕對女性形象。這一形象從根本而言是潛意識的,是從嵌在男人身上有機體繫上的初源處(Primordial origin)遺傳來的因素,是所有祖先對雌性經歷所留下的一種印痕(imprint)或‘原始型’(the archetype)(參閱該條),是女性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種積澱……。由於這一形象是潛意識的,因此它總是潛意識地給一個人勾勒出所愛的人的形象,也是情感上產生好惡的重要原因。(《人格的發展》,榮格全集,第17卷,第198頁)

“女性意向是各種情感的混合體,那些情感能影響男人的理解力,也能將其理解力弄得變形(‘她轉動著他的頭’)。而在男性意向這一最初‘潛意識’形式之中,男性意向是一個由同時產生又從未加以考慮的諸多觀點形成的混合體。那些觀點在女人感情生活中產生巨大影響。結果,男性意向十分願意將自己印在‘知識分子’身上,印在所有‘英雄’身上,這包括歌唱家、藝術家、體育明星等人。女性意向對女人身上的一切,只要是潛意識的、黑暗的、曖昧含糊的和無目的的,均有一種偏愛。對她的虛榮、冷漠、無助等等,也偏愛不已。”(《心理療法的應用》,榮格全集,第16卷,第301頁往下)

“任何一個男人跟男性意向交談不到五分鐘,都會變成女性意向的犧牲品。如果有誰還有足夠的幽默感,能客觀聆聽接下來的對話,準會驚愕不已,因為交談中大堆大堆的平常話,被濫用的老生常談的話,從報紙和小說裡摘出來的老用法和每種陳舊的描述,全都點綴著低俗的濫用現象,全都缺少邏輯性。正是這樣一種很不尊重談話者本人的對話,在世界各種語言中成百萬次地被重複著,而且從根本上講總是一成不變的。”(《陽向離子》,榮格全集,第9卷,第2部分,第15頁)

“男性意向(也包括女性意向)的自然功能即是一直將自己放在個人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參閱該條)之間;這完全像人格面具(參閱該條)一樣,作為一種層面擺放在自我意識與外界物體之間。男性意向和女性意向可起一種橋或門的作用,引領到集體潛意識形象上去,這就如同人格面具起一種走進世界的作用一樣。”(討論筆記,未發表。《幻象》第1部分,第116頁)

原始意向(Archetype)。 C. G. 榮格:原始意向的概念……是從多次觀察研究中得來,例如世界各國文學中的神話和童話全包含有絕對動機,這種動機到處都在發生著。我們在今天活著的人的幻象中,夢境中,極度興奮中和錯覺之中都會發現這些同樣的動機。我把這些典型形象和聯想稱作原始思想。它們愈是生動逼真,它們愈會被染上非常強烈的情調(參閱該條)色彩……它們給我們造成印象,影響著我們,迷惑著我們。它們在原始意向中均有出處,而原始意向本身又是一種不能表現出來的、潛意識的、先存的(pre-existent)形式,該形式看上去像是繼承下來的靈魂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地同時將自己顯示出來。這一原始意象因具有本能性質,因此,它便成了情調情結(the feeling tonecl complex)(參閱該條)的襯托,而且與情調情結一起自治該區域。(《過渡的文明》,榮格全集,第10卷第847段)

“我一再碰到人們對原始意象產生的誤解概念,該概念說,原始意像是由其內容決定的,換言之,即,它是一種潛意識思想(假如這一表述能被接受的話)。很有必要再次指出,原始意象不被其內容所決定,只被其形式所決定,而且也只在很小程度上。一個原初形象(參閱該條)只有在其成為意識因而被物質性的意識經驗所充塞時才被其內容所決定。其形式,無論怎樣……好像可以跟一個帶軸的水晶體相比擬。好像可以這樣說,該水晶體儘管自身沒有物質實體,但卻用液體弄出一個水晶結構來。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依照了離子與分子相合成的具體方法。原始意象本身是空的,純形式的。其間別無他物,除了具有特權的重現可能性而外。重現本身並非繼承而來,它們也只是形式而已,從此角度看去,他們在每個方面都與本能特點相一致,而本能也僅被形式所決定。在談及它們都不能以實體形式出現問題時,證實原始意象的存在與否正如證實本能的存在與否。(《原始意象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全集,第9卷,第1段,第79頁往下)

“在我看來,上述這種原始意象的真正實質不可能被意識到是很有可能的。說它是超驗的,因而我稱其為心理狀態也是可能的。”(《心理結構與動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213頁)

聯想(Association):念頭、知覺等由於相似、同時產生,互為相反和偶然相依而聯繫在一起。弗洛伊德在解析夢時說自由聯想是:同時發生在夢者腦際中的念頭,該念頭不一定非與夢境有關不可。榮格釋夢時說經引導的抑或受到控制的聯想是:同時產生的念頭,該念頭從一個已給的夢境中進行著,時刻與該夢有關聯。

聯想測驗(Association test):憑借計算反應時間(the reaction time)和詮釋對刺激字(stimulus words)所做的回答的方式發現情結(參閱該條)的方法。

情結標誌(Complex-indicators):當刺激字觸碰到患者想隱藏或是沒意識到的情結時,患者所耗費的過長時間、所犯的各種錯誤或者所做的回答的特異性質。

情結(Complex)。 C. G. 榮格:“情結是由於創傷(參閱該條)的影響或者某種不合時宜的傾向而分裂開來的心理碎片。如聯想實驗所證明的那樣,情結干擾意志意向,攪亂意識過程:它們起騷擾記憶和阻礙一連串聯想的作用。它們能在短時間裡圍困住意識,或者用潛意識影響言談與行動。簡言之,情結的行為有如獨立體,有如一個尤其在非正常的思想狀態下十分明顯的事實。瘋人還能聽出情結有如聲音,它們甚至攫住了一個人的自我性格(ego-character),就像精靈的自我性格在自動下筆和與此相類似的技巧中顯現出它們自己一樣。”(《心理結構與動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121頁)

意識(Consciousness)。 C. G. 榮格:“當一個人回憶著意識真正是個什麼東西的時候,下述的東西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即某種事實產生了極大的奇跡,以至在宇宙中發生的一個事件會同時在內心裡產生一種形象,所謂發生即是說也在內心裡發生了,這也即:變成意識了。”(《巴塞爾討論會》,私下出版於1934年,第1部分)

“因為我們的意識確乎沒有自己把自己造出來——它是從不知的深層中冒出來的。孩提時,它緩緩地醒過來,然後通過生命,每天早晨從一種潛意識狀態下的深層睡眠中醒來。這猶如一個逐日從潛意識的原始子宮中出生一樣。”(《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榮格全集,第11卷,第569頁往下)

夢(Dream)。 C. G. 榮格:“夢是嵌在精神最深處最隱蔽地方的一扇掩藏著的小門,這扇小門朝著宇宙的夜空開啟,而那宇宙的夜空在沒有任何自我意識之前很久,也是精神,而且將繼續是個精神,不管我們的自我意識向遠方走出多遠……。所有意識均是分著的;但在夢中,我們卻將與意識相似的東西當作原始夜晚那黑暗之中更寬廣、更真實、更永恆的人的住所。那存在著的仍然全都存在著,那全部存在就寓所於他的身上,人們很難將所有自我的本質從自我空氣之中分辨出來。夢正是從所有這些聯為一體的深層中冉冉升起的,倘若它不是永遠這般像嬰兒一樣稚氣十足,那它永遠不會這般奇異,永遠不會這般不朽。”(《過渡的文明》,榮格全集,第10卷)

外傾性格(Extraversion):一種態度型,特點是集中注意力於外部物體。參見內傾性格。

上帝形象(God-image):該詞來自於教會教士,他們認為上帝形象(imago Dei)是印在靈魂之上的。當這種形象同時產生在夢境、幻象、錯覺等之中時,從心理學觀點看,它即是自我的一個象徵,精神整體的一個象徵。

C. G. 榮格:“只有通過精神,我們才能夠認識到上帝活動在我們身上,但我們卻不能分辨出上帝和潛意識是否為兩個不同的實體。兩者都是解釋超驗內容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但它可以通過一種可能性所能達至的可能程度被經驗認證,即在潛意識之中存在著能在夢和其他裡面同時將自己顯示出來的一種整體原始意象;如果將其他原始意向與這一中心聯繫起來的話,便還存在著一種獨立於意識意向(the conscious will)之外的傾向。結果看上去,該原始意向產生出一種常常體現上帝特點和上帝表現出來的象徵就不是不可能的了……。上帝形象並非這樣地與潛意識恰好吻合,而是與其一種特殊內容相吻合,即是說,與自我的原始意象相吻合。正是由於這一原始意象,我們便不再能經驗地將上帝形象分辨開來。”(《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榮格全集,第11卷,第468頁往下)

“那麼一個人可以將上帝形象解釋為……自我的反映,或者反過來說,解釋成人身上作為上帝形象的一個自我。”(《伊比特》第190頁)

聖婚(Hierosgamos):神聖或者精神婚姻,古代再生之謎和煉丹術中的原始意向人物的結合。典型例子是將基督和教會作為新郎新娘和將太陽和月亮煉在一起呈現出來的例子。

個性發展過程(Inpiduation)。 C. G. 榮格:“我使用‘個性發展過程’一詞旨在表示一個人變而為心理學上的‘個人’的過程,即是說變而為一個分離開來、又不可分割的一體或‘整體’。”(《原始意象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全集,第9卷,第275頁)

“個性發展過程意味著變而為一個單一、同質的個體,而且,由於‘個性地向前發展’就是要與我們最深處的、最後的,而且不可比較的太一相結合,因此它便包含了變而為一個人的自我的意思。我們由此可以把人性發展過程轉變而為‘走向自我’或者‘自我實現’。”(《論分析心理學的兩篇論文》,榮格全集,第7卷,第171頁)

“但是我曾一再寫道,個性發展過程與自我走進意識常相混淆,因而自我(ego)常被誤認為是自我(self),這自然產生了一個令人無法有指望澄清的混亂概念。個性發展過程便除了是個自我中心論和自動起性而外就什麼也不是了。但是自我(self)比僅僅一個自我(ego)所包含的東西要多得多……。它(指self——譯注)不僅是一個人的自我,而且也是其他所有人的自我(selves),而那個自我(ego)則僅指一個人的自我。”(《心理結構與動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226頁)

人格擴張(Inflation):是一種通過與人格面具相認同,或有一種原始意向或在病理病例中與一歷史或宗教人物的認同,而逾越其特有限定的人格擴張。

內傾性格(Introversion):一種態度類型,其特點為生活定向中的主觀心理滿足。參閱“外傾性格”。

瑪那(超自然力量)(Mana):美拉尼西亞語,意為源自一個人,一個客體,一種行動或事物的極其有影響的力量,或來自於一種超自然的存在和精神的巨大力量。同時又是健康、聲望、力量的意思,它們能產生出奇跡,有治癒力量。是心理能量的一個基本概念。

曼荼羅(梵語)(Mandala):一種魔圈。在榮格那裡,象徵著目標中心點,或象徵著作為心理整體的自我;是一種走向中心的心理過程的自我復現現象,是朝新的人格中心產生的過程。該概念可由圓狀、方狀或四位狀的東西象徵性地復現出來;靠對四這個數和其倍數的對稱擺放,象徵性地復現出來。在希臘神話的女妖術(lamism)和印度神秘的(Trantric)瑜伽術中,這個魔圈(mandala)是一種用來靜思打坐的工具,是諸神的椅座和出生的地方。被干擾的曼荼羅:即指任何偏離圓狀、方狀,或者四邊都一樣長的十字狀,或者基數不是四或四的倍數的形式。

C. G. 榮格:“曼荼羅意味著一個圓圈,尤其意味著一個魔圈,這種象徵形式不僅只在整個東方可以找到,而且在我們中間亦能看見。魔圈在中世紀被大量地復現出來。那些特具基督教味道的魔圈即來自中世紀早些時候。它們大多把基督置於中心,旁邊是四個福音傳教士,或在基本方位上安有象徵這些傳教士的東西。這一概念一定是個非常古老的概念,因為荷拉斯(埃及太陽神——譯注)和他四個兒子也以同樣方式被埃及人再現出來。……曼荼羅形式大部分以一朵花、一個十字架或一個車輪的形式出現,這一形式有一種朝作為其結構基數的四的方向而去的顯著趨勢。”(《金花之謎》,1945年,第96頁往下)

“曼荼羅……往往在心理迷惑和失調情形下出現。原始意向便因而形成星座狀,以一種秩序模式復現出來,該模式像一種刻有分成四份的十字架或圓圈的心理學稱為‘視角探測器’的東西,將自己放在混亂不堪的心理上,這樣,每種東西都得到滿足,然後各自歸位,攪擾著的迷惑心理便被那個具有抵抗作用的圓圈鉗制住了……。與此同時,它們成了印度神秘瑜伽術,成了一種幫助恢復秩序存在的工具。”(《過渡的文明》,榮格全集,第10卷,第803段)

聖靈存在(Numinosum):魯道夫·奧托語(出現在其所著《神聖的意念》一書中),意為一種無法言述的,神秘的,令人恐怖的,直接體驗的和只與神靈產生關聯的感覺。

人格面具(Persond):最早指演員戴的面具。C. G. 榮格:“人格面具……是個人適應抑或他認為所該採用的方式以對付世界的體系。比如,各行各業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人格面具……只是有個危險,即(人們)和其人格面具合而為一了——教授與其課本,歌唱家與其聲音……。可以稍加誇張地說,人格面具實際上並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連自己都認為該面具即是其自己。”(《原始意象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全集,第9卷,第122頁往下)

原初形象(Primordial image):由榮格最初使用,指原始意向。

精神狀態(Psychoid):“靈魂狀的”或“准精神的”。C. G. 榮格:“集體潛意識復現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不能被直接感知或被‘再現’,這是與可感知的精神現象相比較而言的。由於它具有‘不能被再現’性質,由此我稱它為‘精神狀態’。”(《心理結構與動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436頁)

四位體(Quaternity)。C. G. 榮格:“四位體是一種幾乎發生在全世界的原始意象。它構成任何全部判斷力的邏輯根基。倘若誰願意做一下這種判斷力測驗,那準會得到這四層方面。例如,你若想整體地描述一下地平線,你就會指出天空的四個部分……。總有四種因素,四種基本性質,四種顏色,四種階層,四種精神發展道路,等等。同樣,在心理學定向中,也有四個方面……。為了給我們自己定向,我們必須有一個能肯定存在著某種事物的功能(即感覺);也必須有第二個功能,它能確定那是什麼(即思維功能);必須有第三功能,即說明那個東西是否與我們相適應,我們是否希望接受它(情感功能);還有第四個功能,它顯示出那東西源自何處,要去何處(直覺)。上述這些全做完畢,也就不必添加地說什麼了……。理想的完成形式就是圓形或球形,但它的自然最小分裂式是個四位體形式。”(《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榮格全集,第11卷,第167頁)

一個四位體或叫四元經常具有3+1構架,那個組成四位體的一元數常佔有一個特殊地位或者具有一種區別於其他數的性質(例如,三個福音傳教士的象徵物為動物,而第四個傳教士,或即是聖路加的象徵物則為天使)。就是說這“第四個”與其他三個相加,將它們一起構成象徵著整體的“一個”。在分析心理學中,“卑劣的”功能(即不聽支配的主體意識功能)代表“第四個”,它對意識的整合是個性化過程中重要任務之一。

自我(Self):原始意象的中心;次序的原始型;人格的整體。其象徵物為圓形、方形、四位形;兒童,曼荼羅等等。

C. G. 榮格:“自我是一個總數量超過意識自我(the conscious ego)的數量。它不僅包含意識,而且也包含潛意識精神,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我們也在其中的人格……。我們能達到自我意識的邊緣的希望幾乎沒有,因為不管我們怎麼樣地去意識,總存在著一個沒有定限也無法定限的潛意識物質的量,該量屬於自我的整體之中。”(《兩篇論分析心理學的論文》,榮格全集,第7卷,第75頁)

“自我(the self)不僅是個中心,而且是個包含意識和潛意識的圓圈;它是這個整體的中心,正如自我(ego)是意識思維的中心。”(《心理學與煉丹術》,榮格全集,第12卷,第41頁)

“自我(the self)是我們生活的目標,因為我們正是把那一至關重要的整合所做的最完整的表述稱之為人格。”(《兩篇論文》,榮格全集,第7卷,第238頁)

陰影(Shadow):人格中的卑劣部分;所有個人與集體精神因素的總量,由於這些因素無法與被選擇的意識態度共相並存,因此這些因素在生活中便被拒絕表現出來,因而就接合到一種相對自治的帶有與潛意識相反傾向的“分裂人格”中去。陰影則對意識加以補償;所以,它的影響既可是積極的,又可為消極的。

C. G. 榮格:“陰影將一切個人不願承認的東西都加以人格化,但也往往將它自己直接或間接地強加在個人身上——例如,性格中的卑劣品質,和其他不相容的傾向。”(《原始意象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全集,第9卷,第284頁)

“陰影即那個隱藏著的,受壓抑的部分,因為正是那最大部分的卑劣與負罪的人格中的最大分支可以回溯到我們動物祖先的王國中去,因此整個潛意識歷史方面都被包括了進去……。如果因此相信人類這一陰影是萬惡之淵,那便可以對更進一步的觀察研究加以肯定,即潛意識的人,也就是他的陰影不僅由道德上應受指責的傾向構成,而且也顯現出大量好的品質,如正常本能,適宜的反應,富於實際的頓悟力,具有創造性的衝動,等等。”(《陽向離子》,榮格全集,第9卷,第二部分,第266頁)

靈魂(Soul)。C. G. 榮格:“倘若給人的靈魂下界說,那它一定是一個難以想像的複雜多變體。因此,不可能僅僅通過本能心理學將其弄懂。我只能帶著驚奇和敬畏的心情直勾勾地望著我的精神本質的深度和廣度。這一沒有空間的宇宙裡隱藏著數不清的豐富的意象,這些意像在人類發展超過幾百萬年的過程中積澱而成,而且已經固定在有機體之上。我的意識如同一隻眼睛,穿透最遙遠的空間,但卻是精神上的非自我(pon-ego)用無空間的意象填塞在那些空間中間。而且這些意象並非蒼白的陰影,而是威力巨大的精神因素……。在這一圖像旁邊,我想放上這樣一幅壯景,即一幅夜晚中星辰點點的天空,因為可與內心這一宇宙等量齊觀的東西只有外面那一宇宙;當我通過天體這一媒介到達這個世界時,我也通過精神這一媒介到達了那一世界。”(《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榮格全集,第4卷,第331頁往下)

“說上帝除在人的靈魂當中而外,可以在任何地方顯現自己,這會是一種褻瀆。但確實,正是上帝與靈魂之間的親近或稱關係,自動消除了對後者的任何貶值。談及親近關係,也許會走得太遠;但不管怎樣,靈魂之中肯定包括有與上帝保持關係的功能,否則不會有什麼聯繫會出現。這種與之相呼應,用心理學的話說,即是,上帝形象的原始意象。”(《心理學與煉丹術》,榮格全集,第12卷,第10頁往後)

同步(Synchronicity):榮格創造的詞,旨在指出有意義的巧合或相等:(a)精神與身體狀態或事件的同步,它們之間的關係並非偶合。例如,當發現一種內心感知到的事件(如夢、幻影、預感等)與外界現實相呼應,即內心預感意象“變成現實”,這種同步現象便發生了。(b)如果相似或相同的想法、夢等在不同地點同時發生也為同步。不能將兩方面的同時發生都解釋為偶合,而似可看作與潛意識中活動著的原始意象過程有著根本的聯繫。

C. G. 榮格:“我很早以前對潛意識心理學的癡迷致使我尋找著另外一個解釋原則,因為在我看來偶合原則在解釋某種潛意識心理方面引人注目的現象時,很不恰當。結果,我發現了精神並列現象,這不能把二者偶然性地聯繫起來,而必須通過其他原則,即事件列聯性聯繫起來。在我看來,之所以將這事件這樣聯繫起來,是基於一個事實,即它們的相對的同時性,即所謂‘同步’。確實,時間看上去很不像個抽像物,而是一個具體的連續統一體,其中包含著質量或叫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在不同地點通過並列現象同時將自己顯現出來。那一併列現象不能被解釋為偶然現象,就像不能將同時發生的同一想法、象徵或者精神狀態情況解釋為偶然現象一樣。”(《金花之謎》,第142頁往下有修改)

“我之所以選這一詞,原因在於這種同時發生的兩件互為有意義地聯繫而非偶然聯繫在一起的事件,在我看來,是一個評判的基本標準。我因此使用了同步的一般概念,但卻採用一個並發事件的具體意義,在這一併發事件中,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偶然不相關聯的事件發生了,它們具有同樣或相近的意義,這與‘純係同步發生性’(

)形成對比,該詞則僅僅意味著兩個事件的同時發生。”(《心理結構與動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441頁)

潛意識(Unconscious,the)。C. G. 榮格:“理論上講,不能給意識領域劃定界限,因為它具有無窮盡擴展能力。但是經驗地說,當它遇到未知(the unknown)事物時,又總發現它有限界。這一點構成所有我們不知的事物,因而這一事物與作為意識領域中心的自我(the ego)沒有聯繫。未知事物可分為兩類客體:一類為那些處在外部且可以被感覺感受的客體,另一類為那些處在內部且可以被即刻體驗到的客體。第一類包括外部世界中的未知事物;第二類包括內部世界中的未知事物。我們把這後者領域稱為潛意識。”(《陽向離子》,榮格全集,第9卷,第2部分,第3頁)

“所有我知道,但在當時並未思考的事情;所有我曾意識到,但現在卻已忘掉的事情;所有我的感覺已感知到,但並未被我意識頭腦注意到的事情;所有我不是主動地、對其不加注意地去感受、思維、記憶、渴望和做的事情,所有將塑造我,並在某些時候會進入意識的未來的事情:所有這些都是潛意識的內容。”(《心理結構與狀態》,榮格全集,第8卷,第185頁)

“除了這些,我們必須包括那些或多或少具有全球性的對痛苦想法和感覺的諸多壓抑。我把這些內容整個稱為個人潛意識。但除此而外,我們也在潛意識中發現了許多種不僅個人後天才來的而且也是繼承下來的性質。如,由於必需而沒有意識動機介入的作為衝動而採取行動的本能。在這‘更深’層次中,我們也發現了……原始意象……。本能與原始意像一起形成集體潛意識。我之所以稱其為‘集體’的,是因為它不像個人潛意識,它並非由個體和或多或少有些特殊的內容所構成,而是由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所構成,由那些習以為常地發生的事物所構成。”(《伊比特》,第133頁往後)

“第一類包括那些個體人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因此可以被意識到;第二類形式,似乎可以這樣說,即為一種無所不在,永恆不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性質。”(《陽向離子》,榮格全集,第9卷,第2部分,第7頁)

“精神的更深‘層次’在向縱深的黑暗之中隱去時,失掉其個體獨特性。‘往下’,即是說,當它們朝自治的功能體系走去時,它們愈益變得具有集體性質,直至它們變成普遍性,而後在身體的實體性中完全消失,即是說,在化學實體中消失。身體上的碳僅僅是碳了。因此‘在最底層’,精神也僅僅是‘世界’了。”(《原始意象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全集,第9卷,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