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硅谷鋼鐵俠 > 為了下一個還沒有留下人類足跡的星球 >

為了下一個還沒有留下人類足跡的星球

錘子科技CEO 羅永浩

互聯網帶來的繁榮景象和由此帶來的對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常常使得我們活在某種虛幻的感覺當中:我們的世界好像一直走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光明道路上。

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經歷了蒸汽機、火車、汽車、電燈、電話、電報、計算機、火箭這樣的偉大發明之後,人類在科學技術上已經幾十年都沒有什麼革命性的突破了。這種比特世界的巨大進步和原子世界的原地踏步,也使得彼得·蒂爾發出「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這樣的感慨。

確實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英,幾乎全都撲在了互聯網上。工業革命開始後的那兩百多年,那個科學家、發明家和實業家英雄輩出的火熱年代,彷彿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20世紀60年代末人類首次完成登月之後,一度被認為普通人也負擔得起的星際旅行,至今也沒有成為現實,而且看起來依然遙遙無期。

今天在中國火熱無比的全民創業,幾乎也全都是互聯網項目。互聯網當然沒什麼不好(我們熱愛互聯網),但正如傑夫·漢默巴徹所說的那樣,「我們這一代人中最優秀的頭腦,都在思考如何讓人們點擊廣告,這太糟糕了。」

2012年,我嘗試追尋我的科技實業夢想時,在投資界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做實業已經過時了,何況又那麼痛苦,還是互聯網好啊,融資也容易。」而在創業者中常聽到的則是,「做實業已經過時了,何況又那麼痛苦,還是互聯網好啊,騙錢也容易。」

和前幾次工業革命時期實業家們的處境不同的是,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由於趕上了好時代,由於風險投資行業「人傻錢多」,使得創業者們即便發展不順利,充其量也就是經歷一些疲憊、煩惱和焦慮而已。在很多不負責任的創業者眼中看來,就算公司最後倒閉了,也僅僅是一個面子問題罷了。早期實業家們那種動輒搭上全部身家的巨大壓力,以及類似遭遇工會搗亂、黑幫敲詐、政府勒索這樣苦難的創業歷程,今天的創業者們通常是體會不到的。

但即便是在今天這樣平庸幸福的時代,也有些渾身充滿冒險和進取精神的企業家,在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巨大成功和財富之後,仍然在內心的使命感驅使之下,不惜投入全部的財力和精力,不計後果地去實現自己的實業夢想。

埃隆·馬斯克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家。他17歲一個人離開南非的家去加拿大尋找新生活,21歲拿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獎學金到美國讀書,28歲時以3億美元賣掉了他創辦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31歲時以15億美元賣掉了他和彼得·蒂爾聯合創辦的第二家互聯網公司。

然後,他拿著自己全部的財產投身實業,自殺般地同時從事航空航天、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這三個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的高科技行業。最艱苦的時候,面臨其中兩家企業同時倒閉的危險,也被庸眾當作兜售虛假希望的騙子。最後,他忍受著難以想像的屈辱和壓力,奇跡般地把這三家企業都做成了:SpaceX成為航空航天業最穩定的運營商,特斯拉已經是全球最酷最暢銷的純電動豪華汽車,太陽城目前是最大的消費者商用太陽能電池板安裝供應商。

完成了這些看似絕無可能的任務之後,他不暇停留,又野心勃勃地開始了嘗試讓人類能夠移民火星的未來10年計劃。

驅使這樣的實業家推動世界進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強烈的使命感和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夢想和野望,以及在極少數人身上可貴地伴隨終生的好奇心。

今天,埃隆·馬斯克所從事的事業依然存在風險,他可能會在現有的三個企業之外還對別的項目感興趣並再度冒險去嘗試。他也許會創造更大的成功,也許會失敗,可以肯定的是,擔心失敗一定不是他放棄嘗試某個事業的理由。

美國科技記者阿什利·萬斯寫作這本傳記時,獲得了和埃隆·馬斯克本人長達40多個小時的談話機會,很多與特斯拉和SpaceX相關的信息,都是在這本書中首次披露的。

埃隆·馬斯克的人生經歷,和無數改變世界的偉大實業家的經歷一樣,是那種可以被千百次地寫進小說、搬上銀幕後,每一次重看都依然激動人心的,屬於全人類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