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李彥宏:百度與智能時代的暢想 > 揮師日本的「秘密」 >

揮師日本的「秘密」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頂尖科技產物的集散地,且擁有足夠寬廣的搜索引擎市場,其市場規模是中國的5倍左右。每年,其所創造的經濟利潤達12億美元之多,而當時中國只有不到4億美元。排在日本搜索市場第三名的企業,其年收入約為1億美元,而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排名第三的企業,年收入只有區區幾百萬元人民幣而已。

其時,Google在日本市場做的很出色,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擴大,但另一巨頭——雅虎,在日本的日子卻不太好過,市場份額正逐漸流失。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只要百度穩紮穩打,恪守風格,就一定可以站穩腳跟。

調研期間,李彥宏讓任旭陽做了一份關於百度進入日本市場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旨在研究百度進入日本市場的優劣。

經由分析,任旭陽把問題都擺在了檯面上:優勢方面,百度有在中國成功的經驗以及經典案例;劣勢方面,不如eBay、Google、雅虎等公司有在海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方面的缺失,便是百度最大的短板。

期間,他還先後抵達海爾、聯想、趨勢科技、華為等在進軍海外市場方面大獲成功的優秀企業,虛心地請教了相關企業在國際化道路方面的經驗教訓,最終整理出了一份含金量極高的市場分析報告。

任旭陽的任務完成的很漂亮,李彥宏十分滿意,不久,他在百度總監會上宣佈了百度進軍日本市場的決定,並任命任旭陽為百度日本事務總負責人,需一手抓起百度在日本的各項事務。

李彥宏對自己的決定很滿意,可在場員工一片嘩然,原因很簡單,雅虎在日本市場打拼多年,大半個江山都已被其收歸囊中,雖然眼下市場份額明顯流失,可都流到了剛進入日本市場的Google的嘴裡,百度在這個時刻開進日本,無異於從老虎嘴裡搶肉,真有些天方夜譚的意味了。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國市場上,百度知名度極高,無可匹敵。但在日本市場,便沒有了中文優勢,等於從零開始。簡單點說,百度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自立門戶,這談何容易?

支持聲和反對聲同在,李彥宏仍堅持啟動了百度進軍日本的發展戰略。員工們不能違抗命令,紛紛開始手上的工作,只是不少人心裡犯嘀咕,做起事情來自然事倍功半。

為了能讓全體員工明白百度進軍日本絕非頭腦一熱之舉,而是深思熟慮之果,李彥宏專門開了一個員工大會,把所有對此次計劃有異議的員工聚到一起,現場解惑答疑。

李彥宏思路清晰,他把選擇日本的理由總結成四點:

第一,距離近。從北京乘坐飛機到東京,只需兩個半小時,就如北京到廣州一般,這樣更便於百度的員工頻繁地往來於中國和日本兩地。加之兩國時差只有一小時,兩地工作的員工便不必忍受倒時差的痛苦,工作效率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此外,雖是進軍日本,但日本百度分公司的總部仍設在國內,未來負責設計日文搜索引擎時,也還是會啟用中國工程師。可見,這種地域上的便利,是百度選擇日本的重要條件之一。

對於地域上的重要性,李彥宏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百度創立初期,在硅谷有一部分工作人員,有國內的,也有美國當地的,他們正共同研製搜索的Spider。原本雙方通力合作,應效率百倍,可事實卻是效率極低。原來,問題就出在了時差導致了兩地工程師不能及時溝通上,故此他們做出的東西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這般看來,選擇日本作為突破口,實在是明智至極的。

第二,思想近。日本,無論其民族習慣還是語言,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日本也同樣推行儒家文化,這使得兩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文化更容易理解。日本人學習孔子思想、研究《孫子兵法》等中國古典書籍,所以在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上,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此一來,百度便可更深入地瞭解日本用戶的生活習慣和網絡需求。

第三,熟悉對手。百度熟知日本市場上的主要搜索公司——雅虎日本與Google日本,這兩家公司分別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上排第二位和第三位。對於這兩個老對手,無論是其市場推廣模式,還是其技術產品,百度都可謂瞭然於胸。雅虎日本和雅虎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有極其相似之處,尤其在網頁檢索方面更是如出一轍,Google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李彥宏發現,雅虎和Google在日本本土化模式上做的並不完善,很多技術模式都是從美國直接「拿來」的。Google日本的首頁與美國總公司非常相似,日文版Google只不過是把首頁上除LOGO和標誌性的「I\'m Feeling Lucky」搜索框外的英文都換成了日文而已。

最初,李彥宏並不理解Google為什麼會如此敷衍了事,後通過一家日本的咨詢公司他才瞭解到,Google日本和雅虎日本首頁上的「I\'m Feeling Lucky」(雅虎引用了Google的搜索引擎),對於日本當地人來說意義不大,那只是屬於美國人的意識,故而Google也就未對此再做過多修改。

顯而易見,Google和雅虎在日本發展的並不十分順暢,但這對於百度來說,卻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他們的錯,就是百度的機會。

第四,抓住時機。日本本土缺乏有影響力的搜索引擎,這是百度一夫當關的時機。事實上,日本做搜索引擎要比美國早,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日本電氣公司和東芝公司等大公司都曾先後在搜索引擎上發力,且擁有過獨屬自家的獨立搜索引擎。

當時,這些本土搜索引擎相互競爭,後來Google出現之後,互聯網搜索產業結構在2000年發生了突變。雅虎和Google高精確度的檢索服務,佔去了日本搜索引擎市場的半壁江山,日本用戶在潛意識裡形成了「日本只有雅虎和Google兩個搜索引擎」的想法,這使得日本本土搜索引擎產業極速萎縮。

日本人有強烈的先入為主的觀念,這對百度自然是一股很強的阻力。雅虎自1996年來到日本,一直被日本用戶認定為是日本第一搜索引擎,Google進入日本市場較晚,但其技術高於雅虎,不過歷經8年的奮戰,仍未能趕超雅虎,甚至與之平分天下都沒做到。此時百度進入日本,是否也會遭遇與Google同樣的尷尬?

日本民眾親善歐美,對亞洲卻有很強的排斥心理。中國品牌在日本並沒有被完全認知,多數日本人甚至連「海爾」都沒聽過,可想而知中國其他企業在日本的形態。

在日本銷售的大部分商品上,都有明顯的「中國製造」字樣,但品牌都來自日本本土,或是來自歐美的高端品牌,其中尤以意大利和美國居多。因此,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世界頂尖品牌,卻要在相鄰的國家重新做起。

不僅如此,日本本土的無線網絡技術十分發達,網絡覆蓋密度大,為了能在日本無線搜索領域佔一席之地,雅虎日本、Google日本、MSNJapan、Infoseekjp、Livedoor、Goo、AskJP、ExciteJP、Ceek、Fresheye、Nifty、Biglobe等都已開發出相當成熟的手機搜索網站,並正在運行。

隨著日本科技的不斷進步,其本土搜索引擎產業也準備打翻身仗。日本政府和企業不會輕易放棄本土IT行業,多年來始終不懈努力,意欲重振往日輝煌。

2006年時,日立、富士等日本科技業巨頭公司與東京大學等科研機構聯手,並呼籲IT行業單位和企業,組成了日本科研聯盟,其目的,就是開發日本本土的科學技術,抵制外來產業對日本民眾的思想壟斷。如開發本土搜索引擎,抵制雅虎、MSN、Google這些來自日本之外的搜索引擎公司。當然,從日本本土的IT人員平均水平來看,想要在短時間內復興搜索引擎產業尚需時日。

如此看來,日本搜索引擎市場仍有極大的生存空間,仍存在大量未被開採的寶藏。李彥宏說:「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市場上站住腳,百度的股票應該是10倍於現在的市值的。」

不過,看似誘人的日本市場,對百度來說卻是個巨大挑戰,為此,百度只能做好充足的準備,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