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 > 決定,直奔安江農校 >

決定,直奔安江農校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袁隆平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可是孟德爾和李森科的博弈也讓他有些不知所措,幸好他遇到了一位開明的管老師。有時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候,若有人能夠給予明確的指點,就顯得非常重要。

人生禁不起太多的蹉跎,如果選錯了方向,也許幾年、十幾年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了,幸好袁隆平沒有被李森科無性雜交的那一套理論迷住眼睛,他最終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投入了孟德爾的懷抱。現在可以看出,袁隆平的見識,確實是高人一籌。而這種超人的見識,在他研究雜交水稻的人生中,確實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袁隆平面臨畢業,當他和同學們唱起畢業歌的時候,他的腦海裡始終都有這樣一個問題:畢業之後去做什麼?又有什麼命運在等待著我?

一對基因在雜合狀態中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時,又按原樣分離到不同配子中去的現象;一對基因在雜合狀態各自保持其獨立性,在配子形成時,彼此分離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在一般情況下,F1配子分離比是1︰1,F2表型分離比是3︰1,F2基因型分離比是1︰2︰1——這是孟德爾關於遺傳學的分離定律。

當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子一代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其實質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即一對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與另一對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彼此間互不干擾的,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這是孟德爾的獨立分配律。

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的西裡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這個戴著一副小銀絲腿眼鏡的人,後來成為現代遺傳學之父。這位大科學家的幾本遺傳學著作,就放在西南農業大學圖書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落滿灰塵。

袁隆平在西南農業大學學的是遺傳制種專業。在學校時,他一開始搞的都是蘇聯米丘林和李森科無性雜交的那一套。後來證明他們的那一套無性雜交的方法基本上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量變,不見質變。最後結果是什麼都沒有!

袁隆平從不迷信權威,他在上課之餘經常會去圖書館閱讀國內外許多關於農業科技的書籍。他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孟德爾和摩爾根等人的遺傳學書籍,在閱讀過程中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去請教一位姓管的老師。

可是,當時孟德爾的觀點和米丘林等主流的觀點相悖。1957年,管老師被錯誤地打成了「右派」,因為不堪忍受批鬥,在「文革」初期,這位正直博學的管老師就自殺了。

這天,袁隆平捧著一本孟德爾的書正在偷偷研讀。忽然旁邊的宿舍中傳來了一陣悠揚的小提琴聲。喜愛音樂的袁隆平,被悠揚的樂聲吸引。他悄悄藏起書本,輕輕推開旁邊宿舍的房門,下意識地抬腿走了進去。

宿舍的窗邊,站著一位姓梁的同學,隨著他手裡琴弓的揮動,優美的小提琴聲如春泉溪流般地流散了出來。演奏完畢,袁隆平上前一把拉住梁同學的手,說:「你的小提琴拉得太好聽了,我要跟你學琴!」

梁同學看著袁隆平的手,說:「你的樂感不錯,手還靈巧,學小提琴一定成!」

袁隆平省下家裡給的零用錢,買來了一把廉價的小提琴,他先從最基本的小提琴練習曲開始,經過一段時間不懈的練習,他終於能拉出標準的《思鄉曲》了。

袁隆平後來一邊培育雜交稻,一邊拉著他的小提琴,優美的《思鄉曲》變成了一首雄渾的《水稻五重奏》,這首澎湃激昂的水稻五重奏,曾經在人民大會堂迴響,最後飄出了國門,飄向了世界……

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第三年,空軍準備在西南農業大學800名學生中選拔飛行員。當時考試非常嚴格,一共有36個項目,包括內、外、五官科的檢查,眩暈試驗以及心理素質的檢查,只要有一科「掛」了,就將毫不留情地被淘汰。

經過測試,袁隆平過關斬將,成為8名合格學員中的一個。

請看看天空:那是屬於你的——這是米蘭達裘萊講過的名言。誰沒夢想過成為一縷清風,誰又沒臆想過成為一朵白雲,誰又沒幻想過自己變成一隻飛鳥?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永不破滅的「飛天夢」。

袁隆平經過嚴格的體檢後,便成了空軍預備班的一員。他還榮幸地參加了當年慶祝「八一建軍節」的晚會。可是第二天,還沒等正式受訓便傳來消息,因為當時朝鮮戰爭形勢緩和,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談判環節,國家也馬上要進入十年的建設階段,所以選上空軍的大學生全部退回,袁隆平的「飛天夢」破滅,他又回到了西南農大繼續讀書。

四年的大學生活很快就結束了。袁隆平畢業的時候,同學們給他做了個鑒定: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合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袁隆平的性格確實是這樣,不願意古板地拘束於禮節,更不願意一本正經。

上大學的時候,入團很容易,可是袁隆平自由散漫慣了,起不到團員應有的模範帶頭作用,他就沒有入團。袁隆平成名之後,湖南省委組織部一位領導找上門,動員他入黨,袁隆平委婉地說,自己連黨章都沒讀過,入黨暫時還不夠條件。那位領導又透露,組織已經考慮安排他擔任湖南省農科院院長。

湖南省農科院可是個大攤子,每日忙於科研和育種工作的袁隆平依然婉拒了院長的頭銜。

袁隆平解釋自己不想當官的理由是:人的精力有限,他要繼續研究雜交水稻,如果當了官,就要分散精力,影響他的人生事業。最後,他只作了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並掛了個沒有實權的、湖南省農科院名譽院長的頭銜,通向仕途的大門被他悄悄地關上了。

七月的熏風吹送著花香,

祖國的大地閃耀著陽光,

邁開大步走向生活,

條條道路為我們開放,

再見吧親愛的母校,

再見吧親愛的老師,

再見吧再見吧,

我將要走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讓青春放射光芒,

我將要走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讓青春放射光芒。

……

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畢業歌。又到了一年一度唱畢業歌的時候,袁隆平從小學到大學,他已經在重慶生活了12年,龍門浩的石板路,城內老街上的輕霧,嘉陵江奔騰不息的江水,飄香醉人的山茶花。這座山城處處都留有他的身影,他真的捨不得離開重慶,他想留在重慶的科研單位,繼續他的遺傳學實驗。

畢業填報工作單位志願的前幾天,學校在禮堂召開了分配動員大會。學校的領導向同學們發出了號召,畢業生統一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當時國家的經濟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花錢費力地培養出一個大學生非常不容易。袁隆平經歷過日軍侵華的戰爭,他深知國弱將會被人欺的道理。他學農的目的不就是想培養出高產的農作物,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嗎?在重慶可以搞遺傳學的實驗,換一個艱苦的環境,難道就不能搞出高產的農作物嗎?

袁隆平想到了孟德爾,他通過8個寒暑對豌豆進行栽培實驗,終於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這其中有多少艱辛和曲折可想而知!於是袁隆平毅然寫了決心書:服從學校的統一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不管自己被分到哪裡,一定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袁隆平的分配志願遞上去不久,他便被分到了湖南省農林廳(今湖南省農業廳)。袁隆平來到了湖南省農林廳後,工作人員給他開出了一封介紹信,讓他到湖南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農校任教。

袁隆平長達18年的教書生涯便在安江農校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