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奧威爾傳:冷峻的良心 > 前言 >

前言

《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已譯成六十多種文字,銷量超過四千萬。為何這位被V. S.普裡切特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的人吸引了如此廣泛的讀者?他在文學上的特點——有力的文風、動人的真誠、機靈的雋語——一上來就吸引了我們。他的個人品質——正直、理想主義和執著——在其文字中閃耀著光芒,如同清溪中的卵石。終其一生,奧威爾熱切渴望能將不同階層的人團結起來,並在英國建設一個公平的社會。他的這種渴望為他贏得了尊敬,也為他戴上了一道光環。

極講原則的他嚴於律己,對道德價值不懈的追求為其隨筆及小說注入了活力,而他易懂的文字代表他成功戰勝了外表之下自我懷疑的紛擾。奧威爾的傳奇故事一定程度上是由他自己創造的,而他所做的有過——現在仍有——很大的政治及文化影響。奧威爾的書並未過時(儘管他出生於一個世紀前),我們現在仍能看到他進行過的鬥爭之複雜性,也能感受到他做出了多麼大的成就。

本書是第一本利用彼得·戴維森所編巨著《奧威爾全集》(1998年出版,20卷,8500頁)中豐富的文學及文獻資料寫出的奧威爾傳記。我自己的研究和採訪,以及利用倫敦的奧威爾檔案庫中未發表的資料揭示了一些新情況,包括他與軟弱被動的父親之間的緊張關係,在20世紀20年代緬甸的社會及政治劇變中扮演的角色,在兩所糟糕的學校中的教師生涯,與文學代理人倫納德·摩爾長期不變的關係,還有在朱拉島上的艱苦生活。蘇聯的警方報告顯示,奧威爾在西班牙時幾乎被捕並處死。這本傳記也描述了他與兩位不為外人所瞭解的朋友喬治·柯普和雷金納德·雷諾茲的深厚友誼,以及他與歐內斯特·海明威、埃德蒙·威爾遜和溫德姆·劉易斯等人的文字交往。

奧威爾生於愛德華時代,一戰時尚年幼,他排斥令人窒息的英國階級體系和大英帝國江山永固的觀念。他放棄當緬甸警察而當作家的關鍵決定使他創造了一個新形象,形成一種新意識。他渴望脫離體面的世界——去令人望而卻步的貧民窟和在一間令人厭惡的餐館工作——使他尋找磨難重重的環境,而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去西班牙參加內戰時,他將一切置之度外,個人負起創立一種基於人道主義社會主義道德的責任。他常常不顧自己的健康,特別是在偏遠而多雨的朱拉島上。46歲時,他的生命便過早結束。

奧威爾也有人性的弱點。他嚮往過富有、長相英俊、追逐女人無往而不勝。女人對他而言總是重要的,從緬甸的妓女、巴黎的「流鶯」和摩洛哥的柏柏爾族女孩到梅布爾·菲爾茲(他的第一位資助人和支持者)、女朋友埃莉諾·雅克、凱·韋爾頓以及他妻子愛琳·奧肖內西——在這本書中,她是個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女主人公。婚姻之外,他也追求過別的女人,包括有外國背景的俄羅斯裔心理學家莉迪亞·傑克遜,並與作家伊內茲·霍爾頓和斯蒂維·史密斯結下了親密友誼。愛琳死後,他向西莉婭·佩吉和安妮·波帕姆求過婚,用語匪夷所思,揭示了其性格中極為浪漫的一面。他對愛不顧一切地渴望——在他所有的小說中都是主題之一——存在於其人生及作品之中,而且也導致他臨終之際與索妮亞·布勞內爾(她是《一九八四》中茱莉婭的原型)結婚。本書中呈現的奧威爾形象上不及那個傳奇形象高大。他品質高尚,但也有暴力傾向,會做出殘忍之事,他被內疚感所折磨,自我懲罰到甘於受虐的程度,有時有自毀傾向。

在這本傳記中,直到1933年前,我都以埃裡克·布萊爾稱呼傳主。在那一年,他出版了《巴黎倫敦落魄記》,並以喬治·奧威爾作為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