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七 魚龍奔走安得寧 >

二七 魚龍奔走安得寧

「我族鄙瑣,生困草芥,等同泥塵,不飛揚天下而何為?」

鬱悶而絕望的不只是少年,還有他們處境艱難的父母—他們當然不能效昔年安貞節之故智,草率去國,而貽人以叛逃之慮兩安氏三代族人經過幾番聚會,鹹以為軋牢山的確言之成理,於是集眾人之議,反覆商訂出走的方略。這一次,他們要依托於平常東走西顧的商隊,暫以交易為掩護,待得去突厥之地日遠,才能藉著買辦貨物或是招募奴人的名義,緩圖南下。

安孝節從家中趕了二十頭騾,安波住則為安思順和安文貞備治了十匹健馬,這便是南下遠謀生計的盤纏了。軋牢山看來一無所有,只脖子上圍著幾條綢巾,身上背的一張皮裹看似也沒有任何貨殖之務,他偏也在約定的時日欣然就道。

安文貞與軋牢山年紀最近,慣相狎暱,也就毫不掩飾其鄙夷之情,當面半是玩笑、半是埋怨地說:「軋牢山赤手而來耶?」

軋牢山把玩著頸上的綢巾,拿巾角抽打了幾下背上的皮裹神情嚴肅道:「無事則為諸兄奴、有事則為諸兄死。」

他這話可不是信口敷衍。

臨行前一日夜間,他和阿史德氏見了一面,原以為要大費唇舌說服母親,才許可其天涯行腳。未料阿史德氏似乎早有預見,不等他說完,便發付了他幾條綢巾。第一條綢巾上是以粟特語繡寫著有如詩歌一般韻律優美的詞句,阿史德氏以指甲逐字逐句指認並念誦,起語讚頌天神,其次求呼降臨,再其次則是一連串只能辨其音、不能解其義之咒語,反覆至再至三,之後又是謝神詞、送神詞以及贊神詞。

第二條綢巾上則繡著繁複緻密的星圖,阿史德氏來到曠野之中,將綢巾雙手繃持,迎空高舉,念誦了一通先前那一串咒語,隨即低聲道:「嵐州水草佳好,風來引路;嵐州水草佳好,風來引路……」如是數過,居然八方風動,乍回乍旋。不多時,其中一面風勢壓倒其餘,而綢巾上忽然亮起一列明星,約略指向東南方位。

「如何是嵐州?」軋牢山大惑不解。

阿史德氏卻不答,恭恭敬敬從腰間取出了第三條綢巾,捧奉過頂禮天—這是突厥貴種之家出身的巫者所獨有的信物,連軋牢山都不知用處;其色絳赭如乾涸之血,上繪金狼頭,緣飾以烈焰。阿史德氏指了指那烈焰,低聲在軋牢山耳畔交代了一番言語,叮嚀至再,反覆詢答之後,才又放聲道:「此物之靈,唯在敬事;汝敬畜若人,敬人若神,敬神若無極則,以奴自處,則萬福畢至。」

軋牢山一聽這話,不由得笑了,道:「偏是這麼以奴自處,兒何以去國為?」

阿史德氏卻應聲答道:「汝為一室之奴,只是豬狗;為一族之奴,無非婢僕;為一國之奴,不外臣妾;若合為天地之奴,則王侯矣。」

當是時,有一支來自碎葉的商旅,其薩保為出身安息的安姓同宗,路過境內。四個少年便在安孝節的率領之下,繳納了高出尋常一倍的代價,以一騾一馬為質物,另許交易所得的十分之一作貢納,獲准加入了商隊,追隨東行。

不到幾天,軋牢山已經熟悉了商隊內部的組成,能夠運用和對方一樣流利熟練的異邦語言談風土、說人情,甚至在商隊成員之間作了好幾筆交易。他借用安波住家的馬匹,和一個來自龜茲的白姓商人交易了大批的番紅花、石蜜和銅器;又以這些貨物為資本,向一個出身高昌的翟姓商人盤下了他所有的胡椒、沒藥和龍腦。在經過瓜州常樂縣的時候,軋牢山再把這一批貨物全數賣給當地一個康姓胡人,他轉以康國語悄悄告訴對方:自己本家也姓康追隨安氏商賈為奴,手上的藥材、香料遠自安息而來,俱為入貢長安的珍品,須以西域薩珊銀幣計價。康胡手邊沒有足夠的銀幣軋牢山皺眉苦臉、掙扎了好半天,許另以兩匹玄色牡馬補償差價看似相當勉強地收下了康胡的數萬枚十成十的開元通寶。

這康胡,有好些個名字,他在父母之邦時叫康破延,在中原地界時則叫康槃陀。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與軋牢山交手,數算起來也是十一年以外的事了,從此他二人成忘年訂交,成為東西貿易之途上的夥伴。

軋牢山在這一宗輾轉完遂的交易上出手闊綽,他把一匹玄色馬和所有的通寶都還給了安思順兄弟,自留坐騎一匹。他翻身跨上馬背,奮力拍著馬頸,對其餘三人道:「諸兄為軋牢山自立之本此地乃軋牢山自立之地,此物是軋牢山自立之業,火神在天,三者在前,軋牢山誓不相忘!」他的確沒有食言,日後,為了成為大唐子民,他改姓安,並以瓜州常樂為郡望—這匹馬,一直追隨著他直至老死於幽州。

這宗以一匹馬換得的財富,令安氏諸子震驚,心情也在不知不覺中微妙地轉換。雖然軋牢山仍然是四人之中最年幼的,也總像個僕役似的侍奉著三位兄長,可是無論行止動靜,買入賣出,他們都忍不住要征問軋牢山意下如何。至於軋牢山,儘管在應對其他胡商之時談笑風生,可是一旦與安孝節、安思順與安文貞私下相處他卻謹守著有如奴僕的分際。

直到有一日,商隊薩保聞聽逆行而來的散商說起,東路上不平靜,唐屬肅州治所酒泉之西有盜匪出沒,一夥百多人,個個長槍大戟,兵刃簇新珵亮,謠傳是中原府兵不耐久戍邊區,索性挾持甲械馬匹逃亡。也有說是再往東去不遠的甘州、涼州百姓犯上作亂,從府庫裡劫出兵仗,一路西行,專事搶掠商隊。無論何者,既屬不赦之人,都是豁出性命不顧的人物,萬一遭遇了,非徒貨畜難保,恐怕不會有活口。薩保應機立斷,商隊折向北行。就在這人人惶恐憂懼、喧填祟亂之時,軋牢山卻私下與安孝節耳語:「此時不行,大事難成矣!」

軋牢山試逆其理而思之:這正是脫離商隊、一路南行最好的機會。不如此,雖說保全了性命,畢竟還是隨眾胡商回返突厥故地,則前此種種,豈不盡付枉然了?可是,若與眾人分路揚鑣,薩保等必以他四人死於群盜之手為理所當然;那麼,萬一不死,也就去到了新天地,徒留死名如遺蛻,而不至讓仍留在突厥的家族受到牽累。

商隊有如驚弓之鳥,捲著彌天漫地的沙塵,朝北方竄去。少年們整頓了騾馬囊篋,兀立於連天衰草之間,一時真不知何去何從。安氏三子看日腳西降,霞色赤張,想像著遠處即將迎面撲來的刀兵之災,不免愈發慌急。可是轉眼看軋牢山,有時東張西望,有時踞地沉思,有時拿起圍在脖頸上的綢巾仔細端詳,口中喃喃念誦,神情顯得無比平靜篤定。

直到天光全然隱沒,地景成了或濃或淡的魅影,晚霞消失之處卻傳來一陣陣的狼嚎。呼應著狼嚎之聲,軋牢山持誦咒語的聲音也漸漸洪亮、高亢,一面誦著,一面四方嗅聞,像是在搜尋什麼獵物。近處嗅過,大踏步朝遠處行,依樣且嗅且走。咒語誦過五七遍,曠野百數十里間,居然處處有回音,自草葉尖芒處滾過、自礫石縫隙間迸出,更自不知所在的狼群中呼應而來。軋牢山微微笑了,仰臉向天,有如酬謝答意地說:「蒼天庇福!」說時順勢撲倒,如阿史德氏所教導的那樣,手足掌心對天,顏面身軀俯地,虔敬祝禱似欲無窮無盡。

說也奇怪,此刻天風疾捲,將低空中原先壅滯一片、並無輪廓的浮雲與暗塵一舉吹散,於是穹頂上的萬點星辰,便在一剎那間現了形,充塞四極,爭發光明;真個是晶芒欲垂,星光如墜。安氏三子都看見了—原本由繁星羅織而成的天河裡,竟顯現出一條出奇光亮的、由星子綴成的路徑。

「嵐州!」軋牢山回頭同他的旅伴們號呼道,「隨此星路去即至嵐州。」

可是星路所顯示的方向,不正是商隊眾人匆匆走避的盜匪所從來處嗎?三子面面相覷,直是搖頭,連聲道:「不可去、不可去。

「不去亦可,」軋牢山道,「待彼自來!」

等什麼呢?先來的是一陣鳥。其大如鳩,其色如烏,其數盈千飛行時翮羽奮張,御風作響,恍若要將天地如布帛一般撕裂。北邊各族稱這種鳥為「鵽雀」,漢人則稱之為「突厥雀」—因為這種鳥一旦大批出現,毋須一二時辰,突厥人馬必定隨之而來。這就讓人更加費解了;傳聞不是說來者為唐廷之逃卒嗎?怎麼會先飛來一陣突厥雀呢?

傳說中的凶神惡煞果然在天亮之前到了。驚人的是,雖說他們是唐廷叛逃兵將或民賊,可是連軋牢山都一眼看得出來,其馳逐行進,全是突厥與安國人從事射獵時驅逐圍趕的手段。當先馳來三騎快馬,一前二後,成小隊雁字。馬上之人手中無兵刃、胯下無鞍韉只一味夾馬飛奔,視道旁諸人如無物,轉瞬即不見形影。不過幾數息之後,第二陣來的是九騎,分為三小隊雁字,各自仍是一前二後,只那當央的一隊,仍舊赤手沿路疾馳,另六人則翼護左右,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見,他們手上還都挺著明光珵亮的槊槍兵器。

當這三小隊行經安氏少年和軋牢山面前之際,兩側領騎人不約而同拔取腰間號角,前後取向傳吹。雖然馬不停蹄,可霎時間前路後路上都鳴起了號角回音,安孝節年長幾歲,熟稔族俗遠過於其他三人,傾耳聽了一陣,面露疑色,低聲道:「怪哉!」

才說著,東南方馳路盡頭便現出了三點五點、點點成列成叢的焰光,乃是百數十支燎燒明亮的火炬,來勢較前兩波的人馬卻顯得緩慢許多。又過了片刻,火光忽然向四圍八面散開,越散越遠,有的竟然向遠處退去,直退到天穹盡頭,混入低空中的萬千星子。可是如歌如語的角聲卻片刻不稍停歇,有的高昂、有的低蕩,或尖銳、或沉滯,也有的突出而獨顯淒厲,既然不一而足,入耳則像是無以數計的鬼神遠近紛披,囂囂言語。

安孝節緊皺雙眉,抖著聲,趁隙低聲結結巴巴地道:「彼、彼、彼將作驅羊陣來!」

一聽這話,安思順和安文貞慌得都發癡了,做夢亦不能料得:已經去國數百里,居然迎面撞上突厥的部曲。突厥一族的征戰與行獵、遊牧並無二致,故其語「戰士」稱「嘎達斯」,也有族人、親人、夥伴、盟友多重義。在原本的部族之中,安氏三子幼年時常聽聞長者說起與契丹、奚族諸部作戰事,初以為說的就是生計,日久才見明瞭:原來許多家長裡短的笑談,說的居然都是戰場上的殺戮。角聲傳信道情,安孝節也聽得出十之六七;至於角吹所暗示的「驅羊」,就是說對手柔弱、無力抗拒、不堪一擊之意。那麼,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外是手到擒來,恣意屠殺而已。

三個人不約而同、滿懷幽怨地看著軋牢山,畢竟是一時輕信了他的主張,才脫離了薩保的商隊,而今魚龍衝撞,強弱懸殊,還真是悔不當初。可是軋牢山卻氣定神閒地將牲口催趕到稍遠之處從頸上取下了繪飾著金狼頭的絳色長巾,口中唸唸有詞,大踏步繞著不方不圓、徑可一丈有餘的圈子。但看他愈行愈疾,圈子則愈繞愈小,繞到僅有尺許見方之時,猛然間在那圈子中央竟冒出一團赤紅色的火苗。火苗初則不及半尺,軋牢山以身自轉,並仍繞火而轉,火苗漸升,不多時,便躥起了二三尺高,其色轉黃、轉淡軋牢山隨即身陷於一片白光之中,仍自誦念如故,焰光沖騰捲裹卻也燒灼他不得。

就在軋牢山迴旋如舞之際,原本已經匿跡於草原盡頭的火炬兵仗、人馬也以狂風漫卷之姿,倏乎從天涯地角之處掩襲而來,刀矛桿棒,兩兩相互搏擊出聲,發出了相當駭人的祟響,不及半晌工夫,數以百計的幢幢黑影早將少年們團團圍住。

然而,誰也不曾料到,這些身著盔甲、手擎軍械、原本要大肆屠掠一場的不速之客,居然在佇馬圍觀了片刻之後,猛可安靜了下來。軋牢山又轉了不知多久,才緩緩停下腳步,仔細朝眾人環視一過。說也奇怪,原本來勢洶洶、殺氣騰騰的漢子,不但不再鼓噪反而失魂落魄、凝眸結舌,呆若木雞。

還不只是這群人,就連安氏三子也一樣,他們也無語無神,如癡如醉,勉強留著一口游絲般進出的氣息而已。曠野之中的軋牢山從容不迫地匍匐在地,就像阿史德氏所傳授的,四掌朝天,極盡卑屈恭順之能,行了一趟跪拜之禮,謝神、送神已畢,才走到三個伴當面前,一一去向肩上、頸上狠狠捏了一把,他們才悠悠回過神來

「火天大神助某等免此一劫,」軋牢山道,「諸兄安矣。」

可是眼前這一圈神情迷離惝恍的卒伍,著實令他們既感到驚訝、又覺得恐慌。一方面是對軋牢山的巫者手段不敢置信,一方面還在擔心兵器森森的陣仗;因此安氏三子都噤口屏息,寸步不敢挪移。

軋牢山看了個分明,近身處一馬背上雄踞一丈夫,兜鍪閃爍,絛帶鮮明,弓弢中的箭羽前有響哨,堪見是個將領了。他攫過那將領隨身的長刀,跳起身揮刀抬手、打落他的頭盔,笑著說:「祆神降靈,不過片刻,屆時亦難脫身。諸兄且助某一臂之力,把這些囚囊的兜盔皆除去了,容某斬除頭顱,以絕後患!」

才說罷,竟一刀揮向馬上那將領的脖頸。可畢竟他還是個少年,從來不解如何用刀,刀鋒距皮肉還容有寸許之隙,劈刃而下,居然將馬頸砍開,鮮血登時噴了幾尺高,那馬兒生受不了,前蹄暴起,後蹄蹦躍,陡然將背上那將領摔下地來。馬兒脫韁狂走,不知去向。翻落塵埃之中的將領打了兩個滾,勉強趴伏在地,穩住身形,兩眼虎瞪著這幾個少年,彷彿清醒了過來。然而這一瞪,也只剎那間事而已。他嘴角一揚,像是要笑;又一噘,像是要哭。近旁的安孝節則以安國語大喊了一聲:「北臘得!」—北臘得,是哥哥的意思。

那將領,恰是十年前逃關南下、行方不明的安貞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