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六 胡雛飲馬天津水 >

二六 胡雛飲馬天津水

隋朝大業初年,廢營州總管府,改設遼西郡,郡中僅七百五十一戶,下領柳城縣,此後直到大唐開元、天寶年間,家戶不過九百餘,人口亦只三千多,算是極荒僻的地理。

天兆時象,地應人俗,不知從何歲起,每冬至日申酉交關之時大地震吼,似鼓如鼙,延綿百里,人稱龍吟。故早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領有天下之際,所置營州之治所,即號曰龍城。楊堅一統天下之後,龍吟之聲消歇數十載,遂改名柳城縣。至大唐開國之後也平靜了將近百年。直到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契丹入主大小凌河六股河、女兒河之地,冬至日龍吟復起,常自昏暮以迄子夜不止有時還傍隨著沉沉的雷鳴,若有大劫將至。雖然久而不覺其怪,但是北地牧族逐漸興起了一番風俗,就是在龍吟雷動的時候,召集巫者作「響卜」,以為來年諸事吉凶之兆。

武氏長安二年冬至前數日,適有一突厥女巫阿史德氏,偕其夫康國商胡、名演芬者,從陰山來。夫妻結伴相隨,原本只是為了倒賣貨物,不料阿史德氏腰繫銅鈴、肩背皮鼓的裝束不尋常,為人一眼識出了巫者的身份,便召邀為龍吟卜。

冬至日午時,眾卜齊集於漁陽街心,各張席榻、具門面,有戴獸冠、持香盤誦咒繞走者,有披虎皮、紋魌面,嚎呼哀歌者。唯阿史德氏在僻靜處燃起一架篝火,待申時龍吟雷鳴大作,即起身指天喃喃自語,接之以四方九拜,之後便箕踞瞑目,不復言動。不多時天降雨雪,眾巫皆散,獨阿史德氏在原地不起不走,而篝火卻益發熾烈旺盛。漁陽當地黎庶看得出奇,紛紛上前詢問,阿史德氏口操突厥語,朗朗然對眾人道:「來年三月、九月朔日,會日有食;六月寧州有大水,溺死二千一百人,中有一百十八狼男;七月安西兵火絕命一千另五十—」說罷,轉過身又對她的丈夫康演芬低聲道:「天神示意,安西有大劫難,教汝居守此間,奴為汝誕養王侯。」

三月初和九月初的日食如期發生。其間夏日的六七月時,遠方傳聞也印證了客歲阿史德氏的預言:一場暴雨之後,京師長安以西四百里處的涇河與馬蓮河忽然漲溢,大水淹浸了整個寧州,不過半日之內,淹死兩千一百人。事後清理死者的裡貫,發現其中真有三個來自西塞與北邊的商團,皆屬突厥族人—也就是號稱「狼男」者—為數不多不少,正是阿史德氏響卜所得的一百一十八人。就在水災過後不到一月,康演芬果然由於西行道路阻絕,不得不催趕著百餘頭駝馬的貨物,帶著幾分無可如何的懊惱,回到漁陽,也帶來了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諸部大戰的消息,連番戰陣中的死者,亦如阿史德氏所卜之數。不過,康演芬仍然意興昂揚—因為阿史德氏懷了孕,看上去凸腹尖圓,碩大前拱,應該是一個壯丁。

這是武氏長安三年,又近冬至之日,道途爭傳大臣們頻頻上表奏請冊立右武衛將軍阿史那懷道為「突厥十姓可汗」。這意味著唐廷更加著意並介入突厥部族的內部衝突。突厥之分別東西、各樹一軍,本來就是百多年前楊隋、李唐二朝的離間,歲月久長,凶隙愈深,幾至不可彌縫。

然而無論如何,冊封事果若成就,則顯示唐廷有意確保北路東西商務不至於阻絕,未嘗不是可喜之事。康演芬同妻子商量著,認為可以在來年開春之後,帶著新生的兒子,回到久別經年的故里,自然一片興高采烈。阿史德氏卻只淡然道:「且待冬至日,響卜過後計議。」

孰料這一年漁陽的老小男女皆大失所望。哄傳其神靈之名整整一年,眾望所歸,人人都等待著她的預言。可是這突厥女巫根本沒能參與卜祀的儀式—她從午前便發陣痛,豆粒大小的汗珠涔涔而出,涓滴湧聚,匯結成流,如細渠之水,潺湲出戶。阿史德氏則只驚聲囈語,時而一句「軋牢山」,聽在旁人耳中,合是譫妄不可辨解。

以九姓胡之語解「軋牢山」乃是光明之意;但是以突厥語解則是「鬥戰」。人皆以為這話語為疼痛中的呼求,或是身處艱苦強忍自勉,殊不知正是巫者祈禱的咒語;其聲嘶力竭,聞者大多掩耳不忍聽。康演芬正慌急無措,午時已屆,天神似乎也聽見了阿史德氏的吶喊,居然有赤光從極北來,穿雲而下,貫通穹廬帳頂的積草,當下焦燒出三尺徑寬的一圈圓洞。這赤光時明時暗,籠罩著阿史德氏的身軀,須臾莫肯離。遠方龍吟與雷鳴雖然間雜未息,卻不如往年一般清晰。而阿史德氏逕自叨念,雜糅著各族話語,彷彿化身無數,這些化身還會相互爭執,有時又像是議論,往來商略妥協雖只一巫,熱鬧得卻好比諸神饗宴。

直到亥時,夜色濃湛如墨,四野獸啼不絕,頂空倏然有妖星墜落,晶芒萬端,嬰孩呱呱落地。當日便以「軋牢山」三字命名此事,營州當地老少皆知,傳聞日久不絕,都說軋牢山是突厥巫女向光明、戰鬥之神求來的子嗣;其出生當日景觀也就越說越顯神奇

然而阿史德氏醒轉了來,竟不理會那嬰兒,只是搖頭放聲大哭雙手緊緊扯住康演芬的衣袖,直扯得十指出血,猶不肯放。其中有何征應,外人實不能察知。直到五年之後,正當唐中宗景龍二年康演芬行商路過拂雲堆,為唐廷張仁亶手下邏卒擒獲,非但擄去了所有的販物,人也關進了囚牢,連日毒打,刑拷而死。邏卒們貪利私下瓜分了康演芬的財貨不說,還為他的屍身換上朔方軍的甲衣誣指為逃兵。之所以這樣做,實有其前情舊故可言。

大唐北邊與突厥對峙,到景龍元年冬十月,左屯衛大將軍張仁亶升任朔方道大總管。彼時,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河北有地名拂雲堆,中有祆祠,依其地名,為拂雲祠。突厥每欲出兵南下,必先入祠祈禱,在此牧馬料兵,養精蓄銳,數日之後便渡河挑戰。張仁亶盱衡山川形勢,以為若不能奪取漠南地區,則累年防禦,未必可保守尺寸之土;但是,如果能趁默啜分神與契丹、突騎施等部族作戰之際躍馬河之北岸,構築事工,而以拂雲堆為腹地,則盤踞要津,抱負天險,更推拓了數百里寬的疆界。

皇帝應允了這一戰略作為,張仁亶於是趁默啜西征突騎施,大軍渡河,以拂雲祠所在地為中心,築中受降城。又在豐州之北、黃河之外八十里築西受降城;此外,並在勝州東北二百里築東受降城。三城東西相望八百里,六十日竣工,其間更密匝匝構建烽堠一千八百所,朔方之地得以完固而不受寇掠;唐廷因此也得以減少鎮兵數萬人之眾。

可是,急於事功必耗以人力,既然鞭撲不止,逃兵則朝夕有加。忽一日,張仁亶下令庭宮,大軍甲冑貼身,刀弓上馬,四出巡拿逋逃在道的士兵,一舉捉住了兩百多人,一日之內,盡數斬於城下。此後,專責緝捕逃兵的邏卒玩味出此中好處,經常藉故刁難往來行商,有時要脅勒索,有時更殺劫嫁罪。康演芬就是這樣成為受降城下的一縷冤魂。

康演芬身後蕭然,阿史德氏孤身一人,帶著年幼的軋牢山,勉以行遊占卜為業,又費了將近一年時光,才追隨著一個五百人的商隊,自東徂西,回到西域突厥部的本家故土。北國夷狄風俗,阿史德氏無依無靠,應按收繼婚法再嫁同族兄弟,甚至晚輩的成年男子;唯康演芬原本沒有兄弟,阿史德氏只能另擇外姓之婿。

為了養兒活口,阿史德氏遂問卜於天神,神意的確明白指示宜從速再醮;可是所嫁者,卻必須有槊、弓、馬、旗、袍五物,方為吉事。阿史德氏本來就出身突厥貴家,深知兼有此五物者,非軍將之流而不能;這就相當困難了。因為當時默啜可汗連年征討四方所部之眾,既擁有纛旗又身著錦袍的軍將,非老即死;宜於婚娶的人實在寥寥無幾。四方訪索,終於找到了一個專事在軍中養馬鑒馬、醫馬的安國胡人,叫安延偃。

安延偃生得瘦小孱弱,向來不敢著意於婚姻,他卻有個健壯魁偉的弟弟,叫安波住,少年時驍勇善戰,渡河牧馬,必佔先機頗積首功,算是九姓胡在突厥部中少見的控弦之士。他管領將軍銜非但有纛旗,作戰時獨麾一軍,平日著錦袍列伍於牙庭,能在可汗面前站立說話,算得上是威風凜凜了。

阿史德氏所嫁的畢竟是安延偃,雖說在穹廬婚宴上風光了幾日,卻不免受了些風言風語的氣。緣故無他,正因為這場婚事為再醮,就有那好事之人不時嚼說:安延偃是個羸病不堪的人物,爾來新娶嬌娘,不堪勞頓,遲早油盡燈枯,到時阿史德氏還是要被安波住收繼進門的,屆時,想必還是要應了那槊、弓、馬、旗、袍五物軋牢山日漸長成,越發聽不得這種奚落,便時時與人衝突。安延偃雖然孱弱,卻也不死,那般苟延殘喘地活著,像是執意要忍受譏嘲與訕謗。軋牢山自是康國後裔,依托於安氏之門,本自為生計而已因母親的處境而忍辱,便更不願意在突厥部勉強容身了。

開元四年,軋牢山長到十三歲上了。突厥可汗默啜發兵襲擊鐵勒九姓,卻在回師的路上被對頭拔曳固敗兵頡質略襲殺於深林小徑之間。突厥部眾將對於該戰該和、宜攻宜守,堪說是百口紛紜莫衷一是,因而牙庭大亂,偌大一個穹廬帳圍之中,日夕爭論,乃至於詬罵廝打,隨時都會有人抽刀見血。

個中處境最為艱難的,就是昭武九姓胡出身的僚臣。他們畢竟不是突厥種裔,為數又不多,苟有不同於突厥元老的意見,也不敢過於堅持,否則必然見疑,被詈受辱事小,遭到鞭笞也是尋常。

衝突間,有一個祖上也來自安國的老臣安道買,就被打落了一整排的牙齒,喧呼以:「牧豬奴!」只因為安道買有個次子安貞節,於十年前受降城築起之後,無故失蹤,突厥部牙庭請領神諭,說這兒郎有生無死,有去無回,行方也很明白,「鸇鷹南飛,自旦及暮」,那是深入大河以南幾千里的程途,無非投奔唐廷了。安道買從此屢屢見疑。這一日受謗捱打,回到自家穹廬之後,數日不能平復,幾乎引刀自裁。安波住的景況也相當近似,他在牙庭上受了委屈,回到自家穹廬裡,便斥責兒女,鞭撲駝馬,無非是解郁而已。

不一日,安道買的另一個兒子、排行老三的安孝節,約上了安波住之子安思順、安文貞,三人聚在火神廟裡對頭牢騷,或抱怨、或啼哭、或唉聲歎氣。忽聽得神龕後傳出來一陣狺狺怪笑,三人環顧四方,但見二十座神龕裡的壁畫神魔妖獸斑斑如故,只不知是哪一位顯靈。那笑聲綿延一陣,才換了東胡語,粗軋沉重地說:「天人之間,有三層土,爾輩知否?」

三個人一聽這話,不覺膝頭一軟,都跪下了—神明口示,他們並不陌生:這是突厥部族生小即知的神話。蒼穹高遠,人世廣大;天人之際,猶有三界,只是這個「界」,於突厥語中,就是以「土」字表達。至於三界所有的事物,日月星辰居上,風雪雲霧居中,水草山川居下。也只有人能夠踐履的水草山川為可觸可及;風雪雲霧則即之即消,日月星辰更可望而不可親,足證天神愈上而愈無形無痕,因之愈尊愈貴。可是,如今這神居然不經由巫者的傳聲親自下達了旨諭:

「敬神者孰為先?」

「巫為先。」三人齊道。

「巫者先導其誰?」

這一問,三個人不由得抬頭向前凝望—火神廟二十龕中最大的一龕,繪飾著巫者引領族人前往神的光明世界。此巫負鼓肩鈴,紋面戴冠,不借鞍韉,置身於高頭駿馬之上,其後焰火充盈光芒紛出,隱約可見火光中尚有峰嶺樹木、蛇獸蟲魚,物類繁瑣形容萬端。只在馬前猶有二巨物,左為狼,右為鳥,望之逼真,像是亟欲撲向觀者的態勢。

不待三人作答,那神又發了話:「不得為狼,何妨為鳥?」

安孝節等聞言不及回思,連忙恭恭敬敬地叩首及地,當他們緩緩再抬起頭來的時候,眼前一花,卻見軋牢山盤膝坐在壁龕裡狂笑著對他們說:「卻是做神也不難!」

這一天,安氏三子不再抱怨、啼哭、歎息,他們聽年少的軋牢山眉飛色舞地說起飛鳥展翼而翔、觸目而至的所在。那是大河北曲之南,受降城內,有千萬里足供無盡馳驅之地;其水草如金山川似錦;龍吟於野,雷動隨身,那才是天神與人把臂相交的淨土。

「然而—」安孝節想起了失蹤已久的弟弟貞節,以及全家人為他所背負的恥辱,不由得囁嚅道,「我等世系為突厥可汗之子民……」

「非也!」軋牢山道,「我等直是天地間人耳!」

一面說著,軋牢山一面轉身沿著神龕粗糙突兀的邊緣,向上攀爬,只一瞬間功夫,便沿著崎嶇不平的牆面爬到了牆頂,其上便是泥塑屋頂,再無出路。眾人舉目觀望,不由得也要替他驚心—畢竟身在五六丈高之地,萬一閃失摔落,非癱即廢,甚而連性命都要不保了,卻見他意氣揚揚地說:「都道他狼子狼孫能踴躍,可及此否?」

說著,竟撒開一隻手、接著又撒開一隻腳,朝下胡亂揮舞,口中狺狺而笑。

軋牢山說的是突厥貴種一向毫不掩飾的高尚自詡—他的舅家儘是這樣的兒郎—無論寄身歲月如何久長,也無論父祖之輩是否與突厥本裔互通姻好,但凡是在突厥部討生活的九姓胡人,哪怕是在對抗大唐或其他部族的戰爭之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勳,一般商牧之民也都很難在突厥可汗的治下,成為舉足輕重的領袖人物。突厥人說得爽快:胡人「身無狼血」。

北地邊塞古來相傳,突厥人原出於匈奴之一支,不知何時,以爭水草之故而一舉為強鄰敵族所滅,只留下了一個十歲的男童。在戰場上,敵捽髮了惻隱之心,留下他一條活口,只砍斷這孩子的雙腿,棄其殘軀於荒原。不料,這男童竟然被一匹母狼救了,飲之以乳,飼之以肉,非但得以存活,還同這救命的母狼交合,狀若夫妻。

草原上的消息隨風散播,敵族首領很快得知,說是被剿滅的部落還有遺族,且日後將不免發動戰爭,以報滅國之仇,於是又派遣重兵,故地重來,席捲搜捕—他們的確殺了一個雙腿殘缺的青年,卻不料還是走脫了那頭懷著身孕的母狼。這母狼撒開四腿沒日沒夜地朝西奔竄,來到古高昌之地—此處,後世稱吐魯番,唐時曾置西州。母狼極盡疲憊,勉力一產,而誕十子,各自長成,結立家室,繁衍子孫。其中一支日後多在阿爾泰山之地遊牧,此山意為「金山」,狀似兜鍪,當地語讀之,有如「突厥」,遂以名其族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是謂突厥居匈奴之北,遠古邃初,部落首領兄弟十七人,其中之一為狼所生,故人稱「狼子」,本名伊質泥師都。伊質泥師都長大成人,娶了兩房妻子,一妻四胞男孩子長者名納都六,體骨魁梧,性情剽悍,日後很自然地就被推舉為首領,定國號為突厥。

伊質納都六娶了十個妻子,子嗣繁多,不可勝數。忽然有一天這納都六死了,十個妻子相約帶著自己的孩兒,來到一株大樹底下讓這些孩子依次向樹身踴躍,足踏為記,看誰跳得最高,誰就能繼承納都六的領主之位,當時跳得最高的,就是一個叫阿史那的孩子—他是庶出,母親又羸弱不堪,常受哥哥們的欺負,誰知這小阿史那敏捷矯健,更勝於諸兄,比誰都跳得高,於是被推為領主。

北地牧民都不會懷疑這個說法,因為狼若欲襲人,往往趁旦暮天光昏暗的時刻,趴伏在樹身之上,扭轉脖頸,凝視路人。人若不知其詭詐,還以為這狼是因為驚懼失措而背身倚樹,自然會以長兵如矛槍者刺之。孰料這狼早有機謀,迅即翻身跳躍如電,反而趴上了這人的後肩頸,獵者的槍,卻早已牢牢刺進了樹身,拔不出來了。也會須有這種縱跳之能的突厥人,才配稱得上「狼主」。

突厥用兵,與其圍獵生活的組織與技術相合。從軍事部署與戰陣之道,可以見端倪。一可汗之下,可分兵十餘部,是為「設」—突厥語也以「殺」或「察」稱之,意思大約就是部隊長,也兼領政權。例如:西突厥可汗將舉國分為十部,每部就叫一「設」,交付一人統領,由可汗授箭一枝,也就總名之為「十箭部落」,絕大多數都掌握在一個姓氏(阿史那氏)之人的手裡。九姓雜胡即使與突厥人行嫁娶,長成之後,儘管驍勇善戰,也只能領有一軍,自居別部,而絕不至於得到「一箭之設」的地位。

此等卑微處境,源遠流長,一直是九姓胡人畢生難以省視、難以啟齒的。軋牢山卻在這人人都藏之匿之、掩之蓋之猶恐不及的傷口上狠狠戳了一刀:「我族鄙瑣,生困草芥,等同泥塵,不飛揚天下而何為?」

說罷,軋牢山大喝一聲,撒開原本攀附著牆垣的手腳,他頎長的身形倏忽之間便朝殿堂對角飄然躍去,那是一條有如長鞭般閃過的影子,穿越一間之遙,在欺近樑柱交栱時捲起一臂搭住,又一聲大吼,借力彈身,又躍過一間,搭上另一處交栱。如是者來去不住,穿梭自如,整座火神廟裡便儘是他的幢幢魅影、聲聲怪叫,聲影繚繞糾纏,直到他再也沒了分毫氣力,才像一片枯葉、一縷殘絮,跌墮在地,撲面滿是塵埃、口涎,和不知從何處汩汩流出的鮮血。

軋牢山卻一逕笑著:「走天下?」

往來行商的粟特族人曾經以「海」字形容過這麼一條自東徂西、綿延萬里而縱深千里的路徑,其間草原廣袤,沙磧無極,穿越一片大地,往往數月不遇人跡,當地景變異的時候,季節也赫然更迭。然而,這還不足以盡行腳之極,飽經世故而熟歷滄桑的商隊領袖—人稱薩保者—卻口耳相傳,以為南去溫濕之地,尚不止幾千幾萬里,彼處人自稱所在為中原,男女守家固居,不離尺寸之地。他們翻撥壤土,即可收拾谷糧;風來孳牛馬,雨至結稻麥,人人過著安頓飽足的生活。那裡為唐廷統治,俯親山川萬物,仰看日月星辰,頂立上下,略無隔別,其首領號曰天子。而那世界,便稱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