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一 喜見春風還 >

二一 喜見春風還

丹砂是來辭行的。

擅闖貴人帳圍,原本是十分失禮的事,而主人不能不責。可是李白轉過念頭,覺得生死事大,情慨唯真,只這剎那間,無論如何輕微的訶斥之言都說不出口,只淡淡囑咐了句:「汝自為珍重水陸平安。」原本還想問一句:「汝去便不回耶?」然若說了,在這許家的筵席上,就顯得更加失儀了;只好將忍住,一揮袍袖。不料丹砂早已從袖中摸出一函,遞了過來,隨即三稽首作禮相辭,又起身向几榻邊圍坐群公環揖數拜,像是默默告罪著,直到退出數步才轉身飛奔,迅即消失在夜暗之中。

突如其來這一陣騷擾令李白有些恍惚,他隨手將那函塞進袍袖,不意片刻之間,恰恰失落在榻旁。李九郎卻沒忘了將先前給打斷的話題拾回來—說的還是那一領紫綺裘。他凝視著李白,道「令節佳會,十二郎乃不著紫綺裘來?」

話是問話,然而意思卻不見有什麼疑惑,語間神色,毋寧還洋溢著讚許之意。

「紫綺裘授受之義究竟若何,願聞九郎高見。」許自正似乎早就想擺脫先前薛乂關於銅錢的一番高談闊論了,索性側身一讓,把一陣燈火明亮也讓上了李九郎的臉。

唐代道者服飾,從初入道門的平冠、黃帔,歷經正一、道德、洞神、洞玄諸階,先戴芙蓉玄冠,著黃裙、絳褐,而後服黃褐、玄巾,而後戴玄冠、著青褐,而後洎升至黃褐、玄冠;一般皆無紫色之制。唯於上清一派,另有紫袍之制,法自南朝劉宋時代的知名道者陸修靜傳來。陸修靜非但是道教三洞之說的創始人,更是上清一派的推動者。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天師道,天下普設「二十四治」,各有祭酒,領戶化民。久而久之,祭酒之制不足以羈縻徒眾,新的道官制度應運而生,加注了更為縝密的教義傳授、家戶登錄、租米徵繳等律法,具有官吏一般身份的法師可以宣佈科禁,考校功過,甚至直接向天曹啟告,請神下界守宅安家,禳災卻禍。

魏初以降,天師道北遷,科律廢弛,道民多不赴集會,不報戶籍,不交租米。相對地,許多道官便借威乘勢,自謀其利,「妄相置署,不擇其人,佩菉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爭先競勝,更相高下」,以至於「縱橫顛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佩虛偽之治菉。身無戒律,不順教令,越科破禁,輕道賤法」。

這一切,都在陸修靜的規模之下,才逐漸有了轉機。他確立了由一般士庶升為道民的「功德」—無功德不能受菉,既受菉復須累積功德,方可陞遷。初有「將軍菉」分十等以迄五十等,再依次升為散氣道士、別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爾後還有下、中、上「八治道官」。道官之極,是所謂「明煉道氣,救濟一切,消滅鬼氣,使萬姓歸伏」的道師,僅這些疊床架屋的構築,就看似充實了、嚴肅了從早年「祭酒」以來道教內部權力歸屬的階層。

陸修靜同時提倡禮拜,置誦經、禮拜、思神三法,名曰「齋直」,也就是把齋醮體系之諸般細務當作「求道之本」。此中議論,不無借言取法於儒家以及釋氏之群經者,但是確然令道教思想顯得更有體系,而這一份事功,恰與道教經典之採集互為表裡。

陸修靜曾經「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之遺跡;西至峨眉、西城尋清虛之高躅」。這一段話裡的「清虛」是指王褒,固為早期漢代道教果證成仙之典範,然而「南真」更為重要—此語所謂,乃是魏華存,上清派的開山之祖。宋文帝元嘉中,陸修靜只三十一歲便刊正《靈寶經》,編撰《靈寶經目》。整整三十年後,從廬山溯江入金陵,居崇虛館,又從宮廷舊藏中發得上清派楊羲、許謐所手書的上清經真訣。他只手打造了「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和「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大部類的體系,區分出道經品級的高低,道士身份之次第。後世所稱:「修太清法成仙,修靈寶者可成真,修上清者成聖。」即從陸修靜而來。唐人所奉行的「初受《五千文菉》,次受《三洞菉》,次受《洞玄菉》,次受《上清菉》」本來就是陸修靜的主張。

這一切都說明:上清道法在大唐立國以後一步一步被推為上品的道法。而就在開元天子當國的此時,受命編纂《一切經音義的京師太清觀大德張萬福,就曾明白地承襲陸修靜之說:「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配符菉,制斷妖精,保中神氣;次受《五千文》,詮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漸登下乘,緣粗入妙;次受《靈寶》,進升中乘,轉神入慧;次受《洞真》,煉景歸無,還源反上,證於常道。」(《傳授三洞經戒法菉略說》)

李九郎之言,還涉及陸修靜編撰《靈寶經目》之時、一樁令世世代代的上清道者傳為美談之事。據說,在元嘉十四年春三月上巳日,陸修敬奉詔編輯道經,此後三十年,無論其間體驗多少霜雪亦無論經歷多少奔波,他始終容顏不改,望之便是當初而立之年的體態與相貌。直到初抵崇虛館發典藏故紙之時,正當泰始三年冬日,宋明帝體恤他在藏書的秘書寺必須日夜忍受苦寒,加賜柴薪燈燭,以及一領形制奇特的皮裘。

宮中呼名,所賜原本是一張「鹿皮帔」,鹿皮經過反覆鞣制,務使柔軟如棉,也有以裘名之者。襯裘貼身的裡子,則是一塊相對也極為柔軟的綺羅,色青近黑,與鹿皮帔之紫相近而略微深湛。此外,由於皇帝再三囑咐宮人,要照料陸修靜的起居寒暖,這鹿皮帔也就特別添制了寬大而保暖的夾袖。

一個冬天過去,歲時更迭,已經年過花甲的陸修靜也頑健如昔。一日晨起,忽然覺得氣候有些禁不住的暖意,便換下了厚重的袍子,孰料登時打了個噴嚏,一張臉猶如一池風來吹拂的水波,驀地皺老了。非但如此,經春日照射的烏黑髮絲,也在轉瞬之間斑白了。秘書寺諸吏員見狀,無不大驚失色,陸修靜卻平靜而愉悅地說:「老而不使人知,是欺天也;天不我欺,故應喜見春風。」「喜見春風」於是成為日後上清派道者新歲相逢迎賀的慣用之語。

陸修靜隨即便以這副嶄新的佝僂容貌覲見皇帝,上奏了編纂「三洞群經」的計劃。三年多後,《三洞經書目錄》編成,一共著錄道家經書、藥訣、符圖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皇帝欲加封賞,陸修靜卻拒絕了,只表示:天恩浩蕩,福庇攸長,但望能夠以當年那一領「鹿皮帔」賜為道者服制,以彰榮寵。皇帝不但答應了,還給了這款式的皮袍一個名字:紫綺裘。又由於陸修靜有「喜見春風」之語,春回大地,得證生機,故自齊、梁以下,上清派天師常以此裘為傳宗證物,猶如達摩袈裟故事。

紫綺裘在李白囊篋之中,是隨身不置的行李,然而一旦聽說舊聞,不禁滲出了一身冷汗,忙要往幾上尋酒壓驚。李九郎舉起一大觥遞來,道:「衍道傳宗,此業大矣!司馬道君知機入微,必有深意寓焉。」

「某慚惶!」李白接過酒,還不及仰飲,搶忙應道,「昔年於江陵天梁觀曾接聞道君講『服氣精義論』,其廣聞覃思,博采獨見蔚為大觀。數載以來,某猶不能悟其十之二三,豈敢說麼衍道傳宗?

「啊!老夫想起來了—」許自正喃喃自語著,他並未留意席上這兩人的對話,令他專心致志者,卻是司馬承禎昔年過安州時曾經說過的一段話:「飛雁在天,不受繳,普天下禽獸,唯此物能觀天知時。時不至,不行;時既至,不凝。」老道君甚至還下了兩句玄之又玄的結論:「既以天下為貴,乃能不滯於一處。」若說這是對一個年輕人有所寄望、有所托付,又是多麼迷人的一方遠景?

而眼前這後生,不就是當時老道君與崔滌等口口聲聲要為女兒「執柯作伐」所許之人麼?

「汝便是那大雁了?」許自正衝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