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仙與凡:「太白星」李白與道教上清派理想 >

仙與凡:「太白星」李白與道教上清派理想

從成長小說的結構來看,作為商家之子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李白作為文士的文章天才,帶出時勢出身之微妙。李白若要打開大唐之門,所能仗倚的可能是另一種身份。賀知章見李白即謂是「天上謫仙人」,後世亦稱李白為詩仙。《大唐李白》在仙人與道教關係的問題上亦絕不會輕輕帶過。如前所述,小說以刺史李顒拜訪道士趙蕤為開首,提出道教與朝廷的關係,亦引出所謂「終南捷徑」的時風。正如趙蕤本人的出身亦有此奇異的兩面:既是隱居大匡山的道士,亦是醉心縱橫之術的《長短書》的作者。趙蕤悉心為李白引薦又轉身回絕,動機是十分清晰的:「自古仕、隱兩途,本來有著全然不同的價值觀、生命情調,或是國族信仰。然而到了唐人的時代,隱之為事,卻一步、一步,不著痕跡地,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仕的進程,甚至手段。」

小說中對於李白如何擺脫賤商之子的身份有很細緻的鋪排,其中對「詩仙」身份的多重玩味即是其一。唐李陽冰《草堂集序》謂李白為太白星轉世:「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大唐李白》即在《鳳凰台》把這個神仙托生的故事與道教上清派把李白帶入宮中的關係綰結成一引人入勝的淵源,再一次展示小說虛構與歷史考證的張力,亦進一步豐富成長小說中從一個身份進入另一個身份的曲折過程。

《鳳凰台》中述及上清派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向玄宗仔細補充一段太白星與玉帝的故事,謂太白星為玉帝所指派,奉命公告人間蒼生以後「三日一食而足」,以免為口奔馳之苦。好飲酒的太白星卻與天將下棋誤事,不但把「三日一食而足」之誥文誤傳為「一日三食而足」,更掉了一隻棋子在凡間「安陸」,亦即後來李白「蹉跎十載」並就婚於許氏之地,太白星即李白之意甚明顯:

此山訇隆一聲震地而成,倒把棋枰之畔的星君給驚醒了,這一驚非同小可,全明白過來:他還有一紙公文未曾撰貼。於是倉皇奔至南天門前,振筆疾書,咨告下民:「一日三食而足。」如此一來,誤卯事小,顛倒天帝之意事大,雖然帝意猶寵眷不衰,可是天條既違,例無寬貸。即使拖延了些時日,下界已經不知又過了幾千年,太白星君還是因為這一按而落了職,逐出仙界,投胎到人間——而依照道者推算,其貶入凡塵、成為肉身的時日,似乎去開元天子之登基之前未幾。

惟小說以此故事把太白星與道教所奉行「辟榖」之術聯繫起來。凡人若能由一日三食轉為三日一食,即庶幾體現出司馬承禎向玄宗進諫之淑世濟生之道,所謂「辟榖服氣,聊助足食,旨在不多掠奪於生,用意不外是慈、儉。至於益壽者,餘事而已」。但開元天子只問神仙不問修養,令司馬承禎想到以李白完成太白仙官的神聖任務,初見李白,即謂:「英年一鵬,奮翮出塵,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者,正是此人。」把減免蒼生之苦的責任,由謫仙太白星、李白與上清派道教合而為一。

司馬承禎正式為李白引進朝廷須有一物事,此即「宮沒鳳凰樓」一章言及之「紫綺裘」。江津老驛長,廣陵龔霸受司馬承禎所托,把一襲紫袍交予李白:

龔霸顯然還要說下去,他反手取了驛卒捧來的白綾包裹,道:「李侯初次過金陵,便有玉霄峰白雲宮道者為掃階墀,奉呈此物。」

李白幾乎不敢置信,口中冒出一聲輕呼——他想起了江陵城下的丹丘子、司馬承禎以及面容已經模糊的崔滌。

龔霸將白綾包裹遞上前,李白捧在手中,不敢輕動,任由這老驛長替他一角一角地掀開,裡頭露出來一襲色澤沉暗,卻隱隱然煥發著幽微光芒的紫袍。

此「紫綺袍」有學者考證確有其物,是上清道士法服,紫表青裡的綺制道帔。小說中龔霸也是作如此解說,因此不容李白峻拒,李白亦只好收下。「紫綺袍」之考證既有定論,不算小說家獨得之創作,但如前對李白為商人之子的發現一樣,紫綺袍與小說的題旨所產生的微妙關係,仍在於李白在學習與漫遊時期的「生成」問題。向稱紫綺袍為道教法服的論者,對李白承受紫綺袍的時間,大多定於供翰林後天寶初年受道菉之時,引出道教身份入宮之意,亦即通俗觀念中以為李白隱而士、士而隱的用意。惟《大唐李白》倒因為果,以神話色彩敘寫仙凡之別,先以太白平息龍王錢塘君之戰,復以司馬承禎授紫綺袍坐實李白就是可以了結謫仙太白星未了的任務的人,解眾生疲累,休養生息,猶如恢復「三日一食而足」。不過紫綺裘即使尊貴,在現實中的李白作品中只出現過兩次,即「解我紫綺裘」與「倒披紫綺裘」以換美酒之意,其時已為天寶十二年之作,李白承受何種衝擊而要作棧道服,在二十五歲前,未居安陸更未入長安之首二卷並未揭示太多玄機,但在既知的李白身世與仕途之上,《大唐李白》以神仙虛構之筆,聯繫仙、凡、文史與政治史,看出非李白主動求功名,而是先有仙人身份由仙入凡,從而可見世情與個人周旋的不確定性。這一點在成長小說研究中謂之不確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