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三 遙指紅樓是妾家 >

二三 遙指紅樓是妾家

虎跳不復來,李白潛遁出入,又戰戰兢兢過了兩日,才有朝美僧來報,說那荊州之巫已經將經卷旌幡紙錢木馬之屬整治停當,昏暮即至,不過,誰也沒有料到,吳指南根本撐不過此日亭午。他的臨終之言,更令李白困惑:

「不必歸葬。」

李白詫異地問道:「江陵數月遲散,汝直欲作歸計,一日不肯淹留,如今卻……」

「家無父母、無兄弟、無朋友,歸之奈何?」

李白想問他還有什麼未愜之意、欲辦之事,吳指南只一揮手,遙遙指著廣榻盡頭一幾,李白順勢望去,幾上也還就是這廢寺之中的尋常筆硯,但聽吳指南勉強呻吟道:

「筆是汝家舊物耶?」

「非是。」

「某意亦然。」

說完這話,吳指南雙眼朝天一瞪,再也不肯瞑目了。

從此日始,李白有將近半年的時光,竟然沒有一句詩作。他再度秉筆書句,已是深冬天氣;他在金陵的妓家。

在旁人看來,或應是天候嚴寒之故,李白捧持版紙的左手不時微微地顫抖,執筆的右手則幾乎完全失去了觸覺——那是一枝徑不過三錢厚薄的細管兔毫筆,心柱為麻絲包束而成,質地堅挺,覆毛軟而薄,而筆腰之肥厚則倍於常制。

李白刻意把這筆往一雙魚紋荷葉杯中酒漿浸了,察其沉墜之勢,不偏不倚,全在垓心。再輕輕向下一抖擻,看筆尖如錐,仍然能夠將酒漿緊緊地收裹嚴實,不使滴漏——的確是一枝精工好筆,捏在指尖,渾如無物。然而,恰也由於渾如無物,他幾乎不覺得能寫出字來,只怔怔地望著毫尖出神。

「李郎當真擅用筆,」身旁那妓忍不住笑了,媚眼一圓,流露出慣家神色,道,「卻也看得出,久久不操弄翰墨了。」

李白沒聽見,他已經醉了,思緒凌亂顛倒地周旋在飄逸著酒香的筆尖,還有無數盤桓在胸卻始終未及書寫下來的詩句,以及吳指南之間。尤其是吳指南狂譫躁語而死的光景,令他久久不能釋懷。

身為商民下戶,他僅能用為平視士族者,便是長年模擬歷代詩家文宗的語句、聲腔、神氣、性情,而寫下的無數習作。也正是這些詩句,給了他一種朦朧的許諾,有朝一日,天下人都將要和趙蕤、月娘一般,見識他的才具文理,懷抱襟期。

可是,一句「筆是汝家舊物耶?」卻將他打入了另一個陌生的天地。

他忽然感到惶恐,發現舞文弄墨與撥刀使劍,或許同樣是兒時遊戲。原本自以為意氣颯爽、格調高明的辭章,看在那些王公大人眼裡——不,更直率地想:王公大人根本不會把他看在眼裡。

而所謂北溟之鯤、赴海之鵬,種種誇誇自詡,不外也是一個個既遼闊又幽扃的幻影。幻影就像那一日匍匐於草中的迫命之虎一樣逼真。在生死交關的瞬間,彼虎顛撲上下,施設無限狠戾,發人震怖,裂人肝膽,畢竟也在轉瞬之間望風而去了。那麼,此時反顧,居然還可以自問:那虎,果爾曾在乎?虎若是一幻,則十餘年間,他飛毫濡墨,遣興抒懷,狀物詠史,種種敷陳,又何嘗不是一更深透縹緲之幻?

「李郎捉管如撥燈然,會須是老筆。」那妓一面恭維著,一面換過那筆毫沾濡一過的荷葉杯,登時身後僕婦喊了聲:「換酒,領記科頭。」科頭,即開銷名項;意思是提醒來客:換酒,是要額外添發銀錢的。

李白渾然不以為意,索性拋了紙版,將那妓隨手拈捉的巾絹抖開,鋪展於案邊,提筆即寫,是「日」、「照」、「香」三字。香字始見初形,先前的「日」字已經漫漶不可復辨,酒漿忽焉浸透了絲帛,當下湮濕一片,字形也就隨之泯滅了。那是他在來到金陵之前登廬山香爐峰的一首口佔七絕,信目所及,聊寫山形水勢,默志於胸許久,卻一直沒有抄錄過。只此時看著那字跡隱沒,在巾絹上留下微微的酒綠影色,他忽然扔下了筆,對那妓說:「不能再作。」

那妓苦苦一笑,似吟似唱又似百無聊賴間的自言自語:「能詩而不作,休道人情薄。不作更思君,薄情誰咀嚼?」

李白聞聲一驚,這妓所云,不就是一篇聲調鏗鏘的六朝小詩嗎?他正襟危坐,方才渙散的神氣立時提振起來,煥發於眸:「汝小娘詩才恁好!」

未待那妓答話,身外環立的僕婦們都嚷噪了,紛紛紜紜地說:「吾家七娘子好生詩名,郎君豈不曉?」

這娘子姓段,行七,人稱段七娘。僕婦們於是你一言我一語,生怕遺漏情節,將這段七娘的出身大略勾勒了一番。

此女源出北邊鮮卑後裔,於東魏、北齊年間內遷於洛陽,世代為樂籍戶人。七娘生年十一,即因「色藝精妙」而被薦選入宮,更由於家學淵源,不但善演奏,更能倚聲制字,翻作新腔,多演《幽州歌》、《燕歌行》及各體《涼州詞》,而有「搊彈家」之呼。

不數年前西北用兵,候近寒冬,開元天子召集宮人,為邊軍納絮結棉衣,這原本是一番俚戲,以宮娥紅粉之姿,逗引著穿上征衣的庶卒無限遐思,人人妄想:長安後宮某殿某女,連夜挑燈,密治針黹,個中情致,隨人自想。不意有一小卒,居然在短袍破裹之中,覓得一紙短箋,上書一律:「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後生緣。」嚴以聲律繩之,此作頷聯失黏,格調不算上選,可是情思真切,宛然動人。

小卒平白有此艷遇,自然揚揚自得,屢屢示眾。傳到了軍帥耳中,以為這是宮中婦女極其失檢的行徑,遂於邊報中上奏皇帝。可是皇帝卻有不同的胸次和主張,他把這風聞公諸內廷,並敕發詩作,遍傳內苑各殿,懸示明令:「有作者勿隱,吾不罪汝。」

這詩的作者正是段七娘。皇帝果不食言,非但沒有加罪,還把段七娘許配了那小卒——只不意一年之後的開元四年,小卒被遣入張知運麾下看押大軍糧草,部曲在慶州之北、靈州之南的青剛嶺遭遇流竄的狄人伏擊,一敗塗地。小卒受到株連,以失職論罪,陣前問斬。而段七娘原本民間一妓,僥倖入宮、夤緣遣嫁、天命無常而守寡,最後還是流落到無邊風月的歡場之中,當是時,她年方十五。其間經歷福禍相倚相伏,的確非常人所能思議。自從在金陵鬻歌樂、賣容色,遠近馳名,皆呼之以「製衣娘子」。

正當僕婦們把這一段纏綿悱惻的情事娓娓談來之時,段七娘已經入內室更衣,粲然敷設新妝,稍後重張燈火,再開餚宴時,但見她纖指慢拈,拂弄古琴。報科頭的又唱了名項,謂之「新制曲子」——不消說,這是段七娘所作,而仍須李白會賬。

曲作三疊,詞中反覆堆疊者不論,是乾乾淨淨的三首絕句。報科頭人挑著織錦繡緞沿榻繞行,示以張貼曲目,分別是《感遇》、《留歎》和《閨思》:

一曲焦桐付爾曹,飄零自寫逐愁牢。情多不作徵人婦,月夜寒江洗戰袍。

曾經卻扇悔姮娥,夜雨連朝濕綠羅。瓜字初分輕識恨,別郎幾度直呼婆。

細腰縛向掌中斜,婉轉詩腸伴剪花。咳唾琳琅笙笛絕,迴廊深處有初芽。

焦桐,古琴之名,一說出於東漢蔡邕,以燒焦的桐木造琴,其音清而厚,詩家因以焦桐二字代稱琴曲。較李白晚生八十年的苦吟詩僧賈島,以及清河公子張祜都有「焦桐」之句——「願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賈島《投孟郊》)、「焦桐彈罷絲自絕,漠漠暗魂愁夜月」(張祜《思歸引》)。

首疊曲詞才吐,李白已為之傾倒不已,他不曾料到,風月門巷,還有直逼人肺腑的身世之詞。這與他年少時在昌明故里與吳指南等輕薄少年遊冶的見聞大不相同。彼時庸脂俗粉,浪謔調笑,也可終日樂之鬧之而不倦;偶或唱呼土謠村曲,雜糅蠻歌,囀腔高亢入雲,也覺得是縱情之極,美不勝收了。然而撞上了這「搊彈家」,李白但覺在耳目之娛以外,還有從來未曾被撩動的心緒,在霎時間飛揚了起來。

李白初入金陵,闖入此地,原出意料。不過是當日亭午,逆旅門外的通衢之上忽然梆鈴大作,想是有催趲急行的車馬,李白趕緊側身避讓,再一回眸,但見堂皇過市的,是一輛妝彩牛車。車上珠箔晶簾高高打起,簾內一麗人也朝他凝神望著,似有若干言語將說未說,隨即揚起手中硃砂色的拂塵,朝前一指,端端指上了一起紅樓,便囅然笑了。

也就憑著這一笑,令李白追隨向前。他的步履趕不上輪轂,只好在道旁攀人相問,輾轉來到城西的紅樓,果然巍乎高哉——那是以一段古舊城牆為基址,在城垣之上覆疊梁架柱,披甍覆瓦而搭蓋的樓台。樓體極其寬闊,應該是不斷擴建而成。然而樓高不過兩層,只因為搭著原先雄立於樓下的城牆,看來就有吞雲排霧的氣魄。台閣廊榭之間,便益發顯得壯偉不凡了。而樓門之上,橫匾雕題三個大字——孫楚樓。

慣見之說,以為樓名孫楚,襲自西晉貴盛詩家。孫楚之祖孫資,是曹魏時的驃騎將軍,父孫宏,曾任南陽太守。史稱孫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世說新語·排調》有一段記載,說他年少時曾對當時位高權重的中正官王濟侃侃而言欲隱之志,本來要說的是「當枕石漱流」,不意卻說成了「當漱石枕流」。王濟笑謂:「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楚應聲答道:「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王濟遂稱許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曾經擔任過鎮東將軍石苞的參軍,之後還當上了馮翊太守。

孫楚雖有《登樓賦》之作,留下了「有都城之百雉,加層樓之五尋;從明王以登游,聊暇日以娛心。鳴鳩拂羽於桑榆,游鳧濯翅於素波;牧豎吟嘯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百僚雲集,促坐華台;嘉餚滿俎,旨酒盈杯。談三墳與五典,釋聖哲之所裁」;然細翫其文,可知孫楚所登覽遊觀的,是長安城帝王宮室,與金陵無涉。之所以用「孫楚」之名名此樓,實涉雙關,一方面借登樓一賦而謠傳孫楚曾經到此,一方面借樓址西眺荊楚之形勝,聊寄東吳孫權雄視之思。

昔年秦皇身邊有日者占看地理,謂五百年後金陵將有天子氣,固須以今世之王者壓之,始皇才有東遊一行。彼時費勞役數十萬,鑿方山,斷長壟,引水成瀆入長江,是名「秦淮」。秦淮河在後來設置的江寧府上元縣東南,它有兩個源頭,一出於句容縣之華山,一出於溧水縣之東廬山,兩源合流之後,在方山築一壩,號「方山埭」,向北引水轉西流。隋代人工勝鬼斧,天下水運無處不達,此河導入通濟渠水門,又興建了武定、鎮淮、飲虹三橋,而水行則沿著石頭城以達於長江。

號為石頭城的這座城,原本是山,還在金陵城西二里,故老耆舊都說這是「天生石壁,有如城然」,萬古已往,便矗立於清涼寺北,長江流勢順此山形自北施施然而來,沿著這覆舟山轉入秦淮河。是在三國東吳時期,吳主孫權沿河立柵,又在江岸必爭之地、清涼寺西築城,重冠以「石頭」之稱。諸葛亮親臨目睹其形勝,也忍不住讚歎:「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然而時移世變,大唐開國百年,孫楚樓徒負孫權雄視西楚之名,卻全無干戈之氣、王霸之思,而成了金陵首屈一指的歌台妓館。此館江南聞名,全仿長安北裡規模而置。其設施有如家宅,集假母數十名,各擁麗姬、童嬛、健僕,分別在樓廓之中或是緊鄰處居停。也有的自募樂工、駕役,常隨出入,儼然一大家戶;而冶遊之客,也就不惜千金之資,在此權充一朝一夕的當戶之主。

孫楚樓向來客索取歌酒餚筵之價,區分種種名色。日宴一席,取值四鐶,夜宴還要加倍收取。「鐶」是刻意玩弄的古稱,雅呼以先秦時代計重之語,是為了打消俗氣,可是計較起來卻毫釐不爽。一鐶,計金為十二銖,計銀為六兩,如果就銀價交易換算,每一兩銀折合通行的銅錢,大約是三百文至四百文。「一席四鐶」,充其量就得花費九千六百文錢。以當時糧價對比,每斗谷米所值,不過是五到十文錢,則一場宴饌,能夠開銷將近兩百石米糧,夜宴則得花費四百石米糧之價。

倘或再以當時官員收入為衡量,更見豪侈。高祖初定天下,文武官僚給予俸祿,已經較隋制為輕薄,正一品大員每歲七百石米,二品五百石,寖至九品,年祿米只有三十石,也勉可養家餬口了。太宗貞觀年間,中朝頗有抑扼外地官員地位的想法,遂減其祿米,致使外官之居一品者,年祿米也只有五十石,二品乃至三品則僅三十石,以次類推,益知其拮据。

對於孫楚樓的科頭取索,李白渾然不察。他昂藏而來,逢人便探聽:有一支硃砂色的拂塵,來處去處究竟為何?人是隨著指點找上門了,至於樓中有何等消磨銀兩的機巧,他卻一無所知;這三疊之曲,便是其一。

循例,民間妓館取酬,仿諸官訂。一般地方官廳管轄樂妓、飲妓,由官府供給糧米、衣服,月支薪水之資。召妓侍宴,納入科頭名項,另有酬金;即使當日沒有宴會,依照該妓品級高低、名聲大小,也可以請領三五百文的茶資,酬賞原本沒有十分嚴格的規範。

又由於唐人極重科考,視進士出身為天下得才、國是翻新之大事,故常以及第進士之聚宴為第一等宴飲,發榜後及第的進士群集南院官廳,最重要的活動便是設席召妓,席如流水,終朝連夕,開宴時載酒載樂,雜以輕歌曼舞,計價倍增,這些都併入科頭——而「科頭」二字出於古語,本指不著官帽、頭巾,也就有不虛飾、不增價,本色當行的意思;時日既久,科頭二字便成為歌、樂領班者的職銜,其下所管領的妓女,便呼為科地。無論科頭、科地,能飲、能樂、能歌,所值每每加倍,倘若這妓通識文辭,嫻熟音律,還能自鑄新篇,兼之以度奏新曲,說是一吟三歎之間,已去十戶中人之賦,恐怕也不算益甚之詞。

金陵為南朝舊都,門第中人風雅自賞本不待言,習俗熏染,連妓家也多矜尚文墨。歌姬樂伶出自豪門之家妓者,能夠隨口占吟的比比皆是,當她們因年老色衰而輾轉流離於「門巷人家」之時,也就將一身所學、半生能事,傳授給更多的青樓女子。李白日後《九月登山》一詩所盛稱之「齊歌送清觴,起舞亂參差」,以迄於中唐時代劉禹錫《路傍曲》的「處處聞管弦,無非送酒聲」,所形容的,恰恰就是這種情態。勸人以酒,必以歌送之;罰人以酒,亦必以歌送之。段七娘另有句狀此:「一曲傾心傾此杯,奉君三疊綺筵開。纖腰為繞遲行跡,幾字宮商竟夕堆。」不但鋪陳了妓家對於來客的眷戀,也透露出留客的手段,總要將一首歌詞用意婉轉堆疊,不使曲終人散。

段七娘自己能度曲作詩,比之於尋常能奏樂、能輕歌、能曼舞者更添聲價,如果專門為一豪客製作新詞,兼以譜唱,則所費更為驚人,何況一詠而三疊之作?她在唱罷之後,回眸深深望了李白一眼,淺笑道:「李郎初臨孫楚樓,大是破費了。」

李白竟像是未曾聽見她的客套話,直反問道:「三疊皆七娘子自製之詞耶?」

段七娘微一頷首。

「《感遇》有『自寫逐』三字,《留歎》有『卻扇悔』、『幾度直』三字,《閨思》有『縛向掌』三字,皆句中三連仄字,汝作能別之以上、去、入聲,唱來格調分明,堪見用律精熟。然——」李白一躊躇,不再說下去,舉杯迎前,算為一祝。

「聲歌慣技,不過是審音協律而已,無甚可觀。」段七娘接過酒,飲了,輕聲道,「李郎仔細,請直言。」

「姮娥之悔,於典語似無著落?」

那是後世嫦娥奔月故事的起源,典出《淮南子》。當年趙蕤半帶著玩笑意味教訓李白「不必再讀」的一部書,李白非但沒有聽從教訓,反而加意鑽研,尤其對書中許多詼奇瑰麗的故事,入迷浸深,不能自已。其中最令他心繫神馳的,仍是那月;《淮南子·覽冥訓》有載:「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所謂「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指的是后羿再也不能求得不死之藥,以延年壽。一貫主張無為的《淮南子》原本藉著這個故事所要寄托的諷諭也很單純,就是后羿之愚魯駑鈍——后羿之無知,在於「不死之藥」其實不假外求,而「命自在天」;人一旦汲汲於尋訪不死之藥,反而失落了自己的天命。

然而段七娘的詩句,卻是從姮娥立說。「卻扇」語出古之婚儀,新婦出閣,向例以扇遮面,直待夫妻交拜之後,始去其遮蔽,故「卻扇」俗語,即是完婚之義。段七娘的「曾經卻扇悔姮娥」,語淺意明,借由姮娥自悔婚嫁失諧的故事,來隱喻自己曾經有過一段值得後悔的因緣。這就是把《淮南子·覽冥訓》所謂的「悵然有喪」從后羿不得永壽的憾恨,轉換成姮娥遇人不淑的追悔。

值得翫味的是這一首詩的末句「別郎幾度直呼婆」,又翻轉出另一層意思——原來前文所「悔」的,不是實質上的婚姻,而是聲妓墮入風塵的際遇,這個有如姮娥一般美麗聰慧的神仙人物,在幾度露水因緣的消磨、摧殘之下,青春不再,居然有如一媼。這就分別看出第二句「夜雨連朝濕綠羅」和第三句「瓜字初分輕識恨」裡既有貪歡,又復懊惱的矛盾;「瓜」字原是相互顛倒的兩個「八」字,以喻女子二八及笈之年,那樣的年華轉瞬即逝,是以末句急轉直下,須臾之間,已覺老大,見面的人都要呼喚她一聲「婆」了。

由此再引出第三疊。「剪花」固為詩眼,隱喻著橫遭命運或環境摧折的歡場女子,一經剪離原枝,迅即凋萎。彼一不再能長久以色事人的女子,於萬籟無聲的寂寥之中,居然聽見廊下花叢深處,還有嫩芽新發,可以看作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聲妓又有如枝頭新綻的容顏,身為過來人,或則徒然自傷、或則寄以同情,總之是無限感慨。

初窺妓家堂奧的李白卻並不明白這一切。

段七娘並未直接答覆李白,她只是回頭向環侍於旁或立或坐、各持笙笛笳鼓之器的小妓使了個眼色,登時絃管喧闐,赫然奏起一陣胡樂。李白曾經在昌明、成都甚至江陵城的街道上幾度聽過,有些還出自流落於中原內地的行吟丐者,可是他從來不知道,胡樂也能夠敷陳如許婀娜、婉約甚至堪稱華麗的風致。段七娘又朝先前那報科頭人使了個眼色,像是制止了他,還怕他不明白,刻意朗聲道:「李郎初臨孫楚樓,小娘們奉歌為禮,就不計科頭了。」

李白還沒聽出話裡的緣故,一身著窄袖薄羅衫、年約十三四的小妓已經拔起尖聲,行了個高腔,唱道:

「閒——春——」

緊接著,是擊小鼙鼓的姑娘跟唱:「閒春晝懶忘梳妝,愛——向——」

這廂歌聲未落,對面一陣琵琶促弦如天外飛來的驟雨,彈者接唱:「愛向詞中覓繡裳。兩——字——」

接著是一室僕婦群唱:「兩字鴛鴦曾省識,寧教孤枕伴孤凰。」

這一節唱罷,擊鼓者與彈琵琶者仍就著手邊的節奏,齊唱「鴛鴦」二字不歇,似呼似訴、如怨如慕。而唱高腔的小姑娘又展開了新的一節:

「柘——枝——柘枝門巷豈彷徨,佳約風情幾度狂。不——忍——不忍天台長佇立,檀雲慢挽一時香。」

曲中「柘枝」語從水調「柘枝舞」而來,是大唐初葉從西域石國傳來的流行舞蹈。先是為女子獨舞,伴以鼓奏,後復於長安教坊演習出雙人對舞,謂之「雙柘枝」。「柘枝門巷」則是指妓家行業。

可以從曲詞中看得出來,這是一個「雙和」的演出,自尋常妓筵上送酒歌舞一來一往、一令一答的形式演變而成。段七娘忽然安排「雙和」之唱,自有其用意,她是要借由《閒春》、《柘枝》之兩相呼應,令群妓唱出真心的攀慕、渴望,點染「姮娥」的落寞。最後那一個「香」的長腔尚未落定,段七娘自己的聲音悠悠然從中浮飛出來,但看她櫻唇凝朱,山眉斗翠,唱道:

「芳——菲——芳菲一綻只彷徨,顧盼將移入暖房。不——解——不解溫柔纔片刻,燈花剪盡燭脂長。」

這是在「雙和」之外,補襯一結,有如為先前兩首遞進的情事下一按語。唱到「燭脂」兩字,恍若真替那句中的蠟燭垂落了淚滴,泣下沾裳,援袖拂去,隨即破涕而笑,仍然是一派嫵媚風情,道:「聲歌閻閭,最惱人者,不外是因緣;凡入此道,莫不有姮娥之悔。李郎見笑了。」

「兩情相歡,何悔之有?」

「但倩李郎深思妾語,惡因緣固無足論,」段七娘還奉李白一杯,緩緩說道,「好因緣恰是惡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