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 蝕此瑤台月 >

二 蝕此瑤台月

太原在唐時號稱北京,所轄一縣,叫做祁。早在高祖立國之前的兩百年,此地出過一個豪傑,名喚王神念。這人從本縣主簿而穎川太守,奄有一郡之力。由於北魏拓跋氏的崛起,他便渡江向南方蕭梁的朝廷通款輸誠,算是歸順。從此成為蕭梁一朝在北地的邊防重鎮。

王神念歷任安成、武陽、宣城等地的內史,治績卓著;特別是日後到青州、冀州擔任刺史,看當地百姓幾乎無神不祀、無鬼不尊,以為如此既有乖於正信正見,又糜費貲財,耗竭人力,於是在禁止淫祠一事上,特別用力。而自兩漢以來,刺史向有敬稱,是謂「使君」,故王神念有「豹使君」的諢號;豹,就是戰國時治鄴城,以毀河伯之祠留名青史的西門豹。

這「豹使君」不但性格剛正,也頗知書,旁通儒術佛典,年輕的時候鍛煉過騎馬射箭的武藝,到老都還精壯矍鑠。在《南史·王神念傳》上說:他曾經在梁武帝蕭衍面前演武;一手持刀、一手執楯,走一陣攻戰的套路。猛然間,那左手的楯,竟然變換到了右手,而右手之刀,也赫然易於左手,其間如何,無人能測,而左右交度,馭馬往來,堪稱冠絕群伍。

到了梁武帝普通六年,王神念已經七十五歲了,身坐散騎常侍、爪牙將軍,可以說是極負重望的朝臣,火氣仍舊很大;有一回聽說海隅之地又有巫風妖雨,大興邪道,當地百姓惑於其巫,發東山巨石,建築了既高又廣的神廟,立刻親率部伍,前往毀撤。一陣打燒之餘,不料在回程中忽然遇到了狂風暴雨,兼之焦雷迅電,把數百小隊困在一處郊野。

這時兵士們惶急不能自安,紛紛鼓噪起來,有人說這是廟神顯靈,對不敬信其靈者,微示薄懲。王神念聽不得這話,當場抽出一侍卒腰間的利斧,朝雷電密發的遠天怒斥道:「王神念在此,豈有他神在耶?」說罷,一斧子向天擲去,竟然沒再落下來。雷霆一時而俱寂,風定雨歇,天地開朗。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王神念沒來由地生了一場肺病,咳血數升,拖不過十多天。易簀之夕,此公忽然從榻上坐起身來,望著窗外的天空,道:「金鈇莫回,回則有禍,後人須記!」說罷,一倒身便死了。

梁武帝於是下詔,追贈本官,加衡州刺史,賞給鼓吹一部,並賜謚號曰「壯」。他死前的交代,家人的確沒有忘記,從此世世相傳,斧器不入庭院。不過,三數代之後,子孫們昧於本事,漸漸地也就荒唐其說了。

王神念也不會想到,身後整整兩百年,他一個嫡生的玄孫女當上了皇后,也遇上了罕見而難解的麻煩。

李隆基由楚王改封為臨淄王是在中宗景龍年間,復兼潞州別駕,在這時,他娶了甘泉府果毅都尉王仁皎的女兒,王仁皎即是王神念的嫡曾孫。景龍四年——也就是李白九歲那年——李隆基從潞州回到長安,這時,他已經擁有了一支名為萬騎的武力,著虎紋衣,跨豹章韉,號稱親軍。也就是憑藉著這支部隊,他消滅了韋氏和安樂公主,也誅殺了太平公主。

在這兩次政變中,王仁皎和他的一雙子女——臨淄王妃和她的孿生哥哥王守一,都曾參與機要,史稱:「將清內難,預大計。」

王子妃也終於在先天元年、李隆基登基之後,被冊立為皇后。王仁皎首先受封為將作大匠,隨後任太僕卿,封祁國公,遷「開府儀同三司」——也就是可以自辟官署,平肩宰輔——雖然沒有首相的實權,也恰可滿足王仁皎大量積聚財貨的欲心。《新唐書·外戚傳》上用十八個字道盡他的後半生:「避職不事,委遠名譽,厚奉養,積媵妾資貨而已。」

王仁皎死於宋璟和蘇頲被罷黜的前一年,也就是開元七年,得壽六十九歲。皇帝贈以太尉,並在名義上封了他一個益州大都督的官職,謚號曰「昭宣」。這一切都行禮如儀,略無半點異狀。出殯行列啟行的時候,皇帝還親自登車,相送至望春亭,遠遠一望,轉身對宰相張說道:「且為太尉立塊碑罷!」這是相當特殊的榮寵,不但由張說撰文,皇帝還親筆書石,命工鐫刻。

不但王仁皎位極人臣,備享榮貴,連王守一也得以尚娶清陽公主、封晉國公,遷官至殿中少監,累進太子少保,還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可是,王氏一家人並不明白,這一切都只是表面文章。

王仁皎生前侈靡逾制,凡家用器物,儀仗鹵簿,常倣傚皇家。貪婪加以僭越,不時會引來物議,皇帝表面上似乎從來沒有介意過。帝后之間,平居若無齟齬,這種事本來還可以容忍。秉乎常情而言,儘管天子夫妻共患難於少時,長久相處,自然不無扞格,其中最難啟齒而又隱衷深切的,就是皇后無子乏嗣的一節。

偏偏就在皇帝特別加恩書碑之後,王守一居然上表,請求援引睿宗皇后的父親竇孝諶的舊例,希望能將王仁皎的墳墓築高,至五丈二尺,這就引得大臣相當不滿,反對最力者,正是侍中宋璟,以及門下侍郎蘇頲。

他們的諫書裡,有這樣的字句:

夫儉,德之恭;侈,惡之大。高墳乃昔賢所誡,厚葬實君子所非。古者墓而不墳,蓋此道也……比來蕃夷等輩及城市閒人,遞以奢靡相高,不將禮儀為意。今以後父之寵,開府之榮,金穴玉衣之資,不憂少物;高墳大寢之役,不畏無人。百事皆出於官,一朝亦可以就。

這是直白地警告皇帝,昔年竇氏所作所為,已經是皇室姑息所致,而當時的大臣顯然也並不能同意;此中更要緊的一個論點是:奢靡恰是禮儀之敵。而宋璟的文章還給了皇帝一番重大的提醒:當年韋後也是為父親「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禍不旋踵,為天下笑」。換言之:請求逾制加高墳陵,應該看作變上作亂的徵兆。

皇帝與皇后漸漸疏遠,以及有寵於武惠妃,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事。對於惠妃的姓氏,皇帝不是沒有顧忌,不過,王家請立高墳所引起的反感和正宮久而無子的事實,卻隨著時光流轉而醞釀成應否廢立的問題。皇帝曾經和受封為楚國公的秘書監姜皎討論這件事。

姜皎在李隆基尚未為太子之前就因世蔭而任內官,遷尚衣奉御、拜殿中少監,和李隆基連床而坐,擊球鬥雞為友。等李隆基當上了皇帝,還呼他「姜七」,時賜以宮女、名馬及諸般珍寶器物,不可勝數。

姜皎當時的職官,實與廢立之事無涉,這純粹是皇帝找寵臣拿主意、打商量的意思。姜皎卻另有所圖,把這番秘而不宣的「聖意」當作了市恩的禮物,向皇后洩漏了。這件事由皇后的妹夫、嗣濮王李嶠揭發,顯然有向皇帝興師問罪的情緒。

這一番廢後,究竟當真幾何,恐怕永遠是個謎。君臣二人之會,原是密商,一經公論,就成了國家大事,非得按程序窮治皇后失德的理據不可。皇帝心虛,當然不肯承認;可若是斷然否認,逕指其說無謂,則日後便很難重啟廢後之議了;其處境矛盾可知。此時,中書令張嘉貞微伺主意,也為了讓王皇后不尷尬,想出個法子打開僵局。

張嘉貞是在宋璟、蘇頲罷黜之後升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掌握相權的;不到幾個月,便因為處事圓滑幹練而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遷中書令。他斥責姜皎「妄談休咎」——也就是說,根本不問姜皎和皇帝之間有無密商,只針對他提醒皇后的閒言碎語而問罪。結果是「杖皎六十,流欽州,(姜皎)弟吏部侍郎(姜)晦貶春州司馬,親黨坐流、死者數人」。姜皎的六十杖打得相當結實,由於刑傷過重,死在流放的路上。

也就在姜皎的死訊傳來之後不久,皇帝下了一道敕書:

宗室、外戚、駙馬,非至親毋得往還;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

這原本是兩道不相干的旨意,並置於一敕之中,就有了顯著的標的,這是在張嘉貞的「妄談休咎」之斷上另做文章,警告皇室近親之間的往來,實有結合作勢、傾側天威的危險。而占卜之徒更可能借神秘之說、奇幻之術為當局帶來莫大的威脅。

偏偏王皇后兄妹信邪,求子既不能得,只好求神。王守一找來一僧,法號明悟,說是能發動南北斗星,作鬼神法,但須書天地字與皇帝之名,與另一方刻寫了天地字樣與皇后之名的牌主,相合而共禱,其詞曰:「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后。」就能夠有效驗。

此法樞紐,在於書寫帝后之名的牌主,需是同一塊剖開的霹靂木——也就是要從天雷劈倒的樹上鋸取。

明悟對王守一道:「貧道偏有此物,且般般皆符合征應,足見天意不爽。」

王守一大喜,連忙問道:「何說?」

明悟笑道:「這物事乃是青州所得,有大樹千年,枯倒於野,幹上有一銅斧,爛柯觸手即碎,唯余斧頭而已。若得以此斧析此木書名,正應了『天授而不假人以器』的道理。」

王守一不記得傳家寶訓有「金鈇莫回」之語,就算記得,大概也不以為這霹靂木會帶來橫禍。縱使以家訓為無稽,日後遭難,也還或多或少與不讀書、不習史有些關聯。

早在西漢武帝之時,就有陳皇后故事為前車之鑒。

世傳陳皇后之名為阿嬌,為漢武帝劉徹的表姊。父親為堂邑侯陳午,母親則是館陶長公主劉嫖——劉嫖也是劉徹的姑姑。

李隆基與劉徹的婚姻有十分相似之處。他們在締結親事的時候,都還沒有儲君的身份;時移勢轉,天命忽臨,而皆為一代雄主。李隆基的妻族在他得以踞大位、擁大寶的路上,出了死力;而館陶長公主劉嫖在劉徹被冊立為太子的關鍵時刻,也是參贊的主謀。由於出身形勢所繫,陳皇后和王皇后都不免自恃身份,令漢武帝和唐玄宗不得不稍假辭色,而予以相當的尊禮,以至於夫妻之間,恩愛漸薄。此外,因為沒有子嗣又不獲聖寵,萬般無奈而求助於淫祠,也是這兩位皇后命運相同的一點。

漢武帝的別寵衛子夫於建元二年入宮,三年成孕,這是對中宮地位的一大威脅。陳皇后就曾經挾長公主之力,囚禁衛子夫之弟衛青;並多次在漢武帝面前尋死覓活。也有傳說,陳皇后前後花了九千萬錢,請人進宮傳授「媚道」,甚至引一女巫名「楚服」者,入內寢施「巫蠱祠祭祝詛」,這件事被論以「大逆無道」之罪,楚服當眾梟首,一時之間株連所及,竟達三百多人受誅。漢武帝隨即賜詔於陳皇后:

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陳皇后的故事流傳既久,附會滋多,其中最著名的,還包括長門「千金買賦」一節。這一段相當可疑的情節,卻對李白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長門賦》初載於昭明太子蕭統及其文學集團所編纂的《文選》。所載故事如陳皇后被廢、幽居長門宮,倒還吻合史事;至於「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就完全捕風捉影,信口開河了。

歷來不信《長門賦》故事者,多以賦前這篇小序立根據,認為司馬相如在世時,並不會得知劉徹死後的謚號為「武」,所以不應該在序中寫下「孝武皇帝陳皇后」的語句。不過,信之者也可以辯稱:序是昭明太子等人代作,而不必因此見疑於司馬相如。

真正不可信的,反而是最明顯的一點:陳皇后並未因《長門賦》而重獲聖眷。衛子夫很快地接掌中宮,而陳皇后的兄弟陳須和陳蟜,也在長公主劉嫖過世之後、服喪其間,因爭財、行奸而獲罪,被迫自殺——這和八百四十年後王皇后的命運如出一轍。兩位皇后家破人亡,也都沒有重新回到君王身邊。

李白再度離家,自三峽出蜀,是在開元十三年,他二十四歲。這是一趟曲折而緩慢的旅程,他似乎有意遲回其行,以一種漫興於山川之間的從容意態為之,甚至還重新跋涉了先前出遊之旅所過之處。

而就在此前不到一年的七月己卯日,王皇后正因「剖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名」的「厭勝」之事而被廢,鬱鬱死於宮,世傳其寬大雍容之名,但是仍不能庇佑其兄王守一逃過嚴厲的制裁——他被貶為潭州別駕,一個極卑微的小官;而在半道上就接獲皇命賜死了。這樁情節重大的案子還不算牽連太甚,傳言漸漸散播到遠方。李白風聞此事於道途之間,寫下了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內容是這樣的: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沉歎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此外,他還有兩首異曲而同工的《白頭吟》。其一如此:

錦水東北流,波蕩雙鴛鴦。雄巢漢宮樹,雌弄秦草芳。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此時阿嬌正嬌妒,獨坐長門愁日暮。但願君恩顧妾深,豈惜黃金買詞賦。相如作賦得黃金,丈夫好新多異心。一朝將聘茂陵女,文君因贈白頭吟。東流不作西歸水,落花辭條羞故林。兔絲固無情,隨風任傾倒。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龍鬚席,從他生網絲。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覆水再收豈滿杯,棄妾已去難重回。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台。

《白頭吟》其二如此:

錦水東流碧,波蕩雙鴛鴦。雄巢漢宮樹,雌弄秦草芳。相如去蜀謁武帝,赤車駟馬生輝光。一朝再覽大人作,萬乘忽欲凌雲翔。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相如不憶貧賤日,官高金多聘私室。茂陵姝子皆見求,文君歡愛從此畢。淚如雙泉水,行墮紫羅襟。五起雞三唱,清晨白頭吟。長吁不整綠雲鬢,仰訴青天哀怨深。城崩杞梁妻,誰道土無心。東流不作西歸水,落花辭枝羞故林。頭上玉燕釵,是妾嫁時物。贈君表相思,羅袖幸時拂。莫卷龍鬚席,從他生網絲。且留琥珀枕,還有夢來時。鷫鹴裘在錦屏上,自君一掛無由披。妾有秦樓鏡,照心勝照井。願持照新人,雙對可憐影。覆水卻收不滿杯,相如還謝文君回。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唯有青陵台。

這三首詩都是以廢後為題旨所繫,自開元十二年之後,二十年間,對李白卻造成了無可逆料也無從迴避的巨大影響。

李白出川時已經是個晚熟但終於自立的成人;他面對世事,直觀用情,卻猶滿懷天真,不知道一時之文字,會輾轉於他時形成全然異樣的解釋,竟然有一天會撲回另一個生命現實之中,摧毀原本的生活。那光景,猶如王神念擲天之斧,終究有墮回人間、形同霹靂的巨力。

李白寫《蟾蜍薄太清》時另有懷抱,寫《白頭吟》時也獨具感傷。這些,都在出蜀途中逐漸醞釀,具現了他自己的酸楚;然而令他萬萬不能逆料的是:這種直陳其事、曲發我懷的辭章,卻也可以在迢遞多年之後,成為他褻侮聖明的證據。

《白頭吟》兩篇,顯然是一詩之初、再稿,其修訂至再,情由如何?而於陳、王二皇后,同一題材,三致其思,又是什麼緣故呢?

關於廢後故事,聞者向所留心之處,多在宮闈爭寵、色衰愛弛或是庶子奪嫡之事。《長門賦》之作,開啟了這一題材的濫觴,無論是否出於司馬相如親筆,都堪稱曠世傑作。其佳處在於它擺脫了人事、權力、名位以及制度爭議的喧囂,利用賦體不憚辭費、刻畫入微的特性,將篇幅還給一個美麗而憔悴的女子。

這種描寫的方式,一反屈原騷體那種凡遣字必有比擬、凡造語必有指涉、凡用事必有寄托的慣性;其反覆陳詞,就是讓讀者緩慢地、細膩地、親切地觀玩一個失意的婦女,如在指掌間撫觸,如在眉睫間窺巡,如在肺腑間徘徊。

個別的章句一旦拋開了那些美人君王、香草君子的取譬,使之重返具體而鮮活的對象——也就是郁懷偃蹇、流涕彷徨的女子。那些政治上取直遠佞、親善除惡的寓意,必須被隔絕在單純的情思之外;司馬相如用《長門賦》再一次發明了賦體——直陳其事,直抒其情,直體其物。

這個手法,在《長門賦》是有作用的。因為要讓一個已經對廢後失歡無感的君王再生戀慕之情,就必須借由生動的文字凝結其視聽,撮聚其志意,全然專注於一人之身,重啟君王昔日的記憶,也重燃其愛慾,重拾其憐惜。

《長門賦》在李白心頭所引發的聯想,以及於寫作的旨趣,卻很不一樣。他不但不懷疑這篇作品可能出於偽冒,反而透過詩篇,進一步將漢武帝和司馬相如、陳皇后和卓文君的命運綰結成一體。

這就牽涉到司馬相如本人的故事。在《西京雜記》上記載了一則傳說,如果傳聞屬實,當系其事於司馬相如獻賦得官之後,歸家於茂陵時,無何而起了少年之心,想要在茂陵當地再娶年輕的女子為妾。卓文君遂寫成了一首《白頭吟》,其詞如此: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日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這首詩是否出於卓文君,也大有可疑,只不過寧可信其有而成就了辭章動人的奇談。唯詩中言及「御溝」,實在不可解。因為顯然是在晉代以後,崔豹《古今注·都邑》才特別解說了這個語詞:「長安御溝,謂之『楊溝』,謂植高楊於其上也。一曰『羊溝』,謂羊喜牴觸垣牆,故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也。」

到了南朝謝朓《入朝曲》「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的句子出現,「御溝」也才逐漸進入文人詩歌。

而以卓文君的經歷見聞,很難在詩中調遣這樣一個詞彙。然而無論如何,李白卻寧可相信卓文君這首詩徹底改變了司馬相如的心意。

這就要從李白那三首詩寫作的次第一一耙梳。最早寫成的,是《白頭吟》之二。

此篇較《白頭吟》之一稍長,而且蕪雜;非但文理跳脫,意象紛歧,多了許多細節——像是司馬相如初入長安,有市門題字「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的一節,據此,李白就多寫了「相如去蜀謁武帝,赤車駟馬生輝光。一朝再覽大人作,萬乘忽欲凌雲翔」。日後一旦相如異心忽生,李白也忍不住增加了「相如不憶貧賤日……茂陵姝子皆見求」的枝蔓。

在刻畫卓文君怨慕情切之際,李白更放手施以繁複的描寫:「五起雞三唱,清晨白頭吟。長吁不整綠雲鬢,仰訴青天哀怨深。」甚至還動用了寓意並不相侔的那個癡情妻子因丈夫戰死而哭倒城牆的典故——「城崩杞梁妻,誰道土無心。」

這樣運用故實雖然豐富,可是略無節制。例言之:將早就被司馬相如質當了換酒喝的「鷫鹴裘」也搬弄回來,「鷫鹴裘在錦屏上,自君一掛無由披」,就顯得生硬無謂,而不免造作。

這一篇草稿,到多年以後重寫的二稿時,的確變得更加簡練了。李白大筆斫去一些敷染深情的字句:「頭上玉燕釵,是妾嫁時物。贈君表相思,羅袖幸時拂。」以免讓明明是動機於「離棄」,反而變成一首「愛戀」之作。這也可以看得出來:李白對於「丈夫」——包括漢武帝與司馬相如——之「異心」,有著一再摹索翫味的好奇,不可動搖。

首先,是運用蜀地(錦城、錦官城,也就是成都)江流浮禽一景,作為「起興」,把比翼雙飛的情侶夙願作成伏筆,以呼應篇末的青陵台故事。接著,他省略了司馬相如受召入宮,以及作賦得官的際遇;一鋒入窾,將替陳皇后作賦得黃金的事直接榫入了「將聘茂陵女」,可謂急轉直下——黃金入手,作賦抒情的文人和拋棄原配的皇帝便成了同一種人。

此一重合,還拱繞著兩稿俱存的幾個典故。其一是覆水難收,有以為出自漢代會稽太守朱買臣;《拾遺記》則標之為(姜)太公望和妻子馬氏間棄婚重逢之事。不論是用「覆水卻收不滿杯」,還是用「覆水再收豈滿杯」的語句,都顯示李白對於一旦生了嫌隙的夫妻關係便再也無法寄望。兩稿也都借由龍鬚席之網絲(枉思)、琥珀枕之留夢,來表達懸念;不過,恐怕只能相對加深那舊情不再的惘然而已。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詞語,就是《搜神記》所載的青陵台。

宋康王史有此人,是東周時代宋國的末主,為齊國所滅。由於身為亡國之君,日後史料傳說不惜「眾惡歸之」,其中之一就是他將國中士人韓憑的妻子強奪為己有的悲劇。

故事:宋康王郊遊至下邳,為了看當地採桑之女而下令在桑園中築青陵台。也就在這台上,他發現了美女息露,也打聽出息露是士人韓憑之妻,遂強令韓憑獻之。夫妻別無計遁,只能應命。分別之前,息露有詩報韓憑云:「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為庶人,不樂宋王。」這已經是相當直白而痛切的憤慨了。

而在被奪之後,息露另有一詩明志:「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宋康王不能解,傳示左右,也沒有人看得出端倪。獨有老臣蘇賀能微知其意,上對說:「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

有的記載說宋康王殺了築台的韓憑,有的則說韓憑弔死在台邊柳樹上。家人葬之於死所,息露假意要臨喪致哀,以盡其禮,始能再蘸;不料就在祭奠之後,從青陵台上一躍而下,殉夫了。一說息露死前還留有遺囑,希望能與韓憑合葬。宋康王自然不肯,反而刻意將這一對夫妻的墳塋隔絕幾里之遙,不使相對。

國人哀之不能盡意,便在兩墳頭各種了一株柳樹,不過一年之後,兩柳於地下交錯其根,於地上合抱其干,枝葉間還經常會出現雌雄鴛鴦各一,交頸悲鳴。這樹,便叫相思樹。

青陵台固然是哀感動人的象徵,堪為世間癡情男女詠歎歌頌,但是無論施之於漢武帝和陳皇后,或者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恰恰是不堪的對比。

李白兩度翻寫《白頭吟》,都以青陵台為結,從這個性命相報的結局還顧本文,就不像是在歌頌韓憑夫妻的堅貞之情,倒有如以一種感憤於死亡的語氣,質疑生者所不能企及、不能擁有、不能持守的愛戀。這份質疑太過強烈,所以末聯「古來得意不相負」的話,就與典實略不能相顧了——畢竟,韓憑與息露實在不能說是「得意」。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由開元天子廢後而引起的「長門之怨」,令李白揮之不去的執念卻是「覆水難收」。也就是說,在他看來,當人世間相互愛慕的情人一旦齟齬不能相得,便猶如一條延展向兩頭的陌路,再也不能重逢。作為一宮廷中極端嚴重的事體,「廢後」反倒變成了男女決絕、不可收拾的隱喻。

出蜀道中,李白買舟東下,到渝州時在船上乍聽得舟子估客之間的謠諑,說是「國母被廢」。人人面容棲遑,神色哀傷,如喪考妣。他感覺那是一樁藐遠卻攸關每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但是無從進一步想像其盤根錯節的因果,只能就近從自己切身的經驗中揣摩、比擬——不過,無論他怎麼想,帝后之決裂,都有如趙蕤與月娘在一夕之間的分離。

月娘飄然離去的那天夜裡,明月如盤,月中暗影也顯得格外清楚。李白原本在廊下就月讀書,偶然間斷斷續續聽見趙蕤夫婦在室中相互溫言道別,其中間雜以「王衡陽」、「十八年」、「恩怨皆了」的話,入耳只覺不可置信——端居常日,有什麼呢喃不捨的離情別緒可道,又有什麼必須慎重其事的恩怨可說呢?

然而片刻之後,月娘一身勁裝,頭裹青綠繡花巾,緊緊覆縛著一頭長髮,盤髻之上還壓了頂寬簷風帽,上半身穿一襲絳紅衫,以錦帶結束,露出來的錦繡白襯衣看來還是新縫製的,下半身則是黑、金雙色條紋褲裙,隨身還有囊橐在肩,全然是一副遠行胡女的打扮。李白從來沒見過月娘如此修飾,一時間還誤以為眼離錯看,愣住了。良久之後,看月娘步履漸遠,才放聲一問:

「師娘要遠行?」

月娘凝眸看了李白一眼,眼中有笑,似也帶著過多晶瑩的月光:「昔年汝曾說過『並無大志取官』,還記得當時師娘如何答汝否?」

「記得的。」李白欠身不敢回望,低頭道,「師娘訓某:若無意取官,便結裹行李,辭山逕去,莫消復回。」

「只今汝若有取官之意,便仍好結裹行李,辭山逕去,莫消復回。」月娘笑著,直讓月光淌下臉頰來,一面道,「天涯行腳,舉目所在,明月隨人,豈有什麼遠行?」

說完,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李白求助也似的看一眼趙蕤,但盼他能說些個原由。趙蕤只舉舉手,食中二指略向圓月一揮,道:「月中蝦蟆食此金魄,有說十八年方才一度,確是難得一見啊!」

的確就像趙蕤所說的,不久之後,傳說月中那三足蟾蜍變得更為清晰,其色由灰褐而絳紫,隨即轉成一片墨黑,偶來一片山雲掠過之後,三足的蟾形貌也腫脹起來,逐漸消化原形,變成了一團烏影,卻讓原先的明月看來像是一輪乍金乍銀的光圈,其明灼光燦,甚至遠勝於先前的玉盤,也為月娘益發照亮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