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李白·少年游 > 二六 天以震雷鼓群動 >

二六 天以震雷鼓群動

對於費長房和那壺中老翁,李白念念不忘。一個打從漢朝就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奇聞並不只是故事,而是等待著他去尋覓、去發現、去體會的真實經驗。從此,他日夕想望,身邊會出現一個引領他超升於塵世之上、甚至塵世之外的神仙。

這,實則與李客一向粉飾遮掩、語焉不詳的家世,交雜混融、相互為用了。李白不斷地聽父親說起:當他初生的那一刻,母親曾經夢見長庚星入懷,一感而寤,李白也就降臨到人間了。

長庚星,就是金星。晨興時東方天際最早出現的一顆亮星,所以又名「啟明」。至於白晝將近,日薄崦嵫,最後一顆隨太陽西沉的還是同一顆星,卻有另一個名字,叫做「長庚」。人們統而呼之,也謂之「太白」。

李客夫妻如此說,是不是有意修改傳聞中的老子李耳之母「感大流星而娠」的故事,已經無法查證。但是當李白十歲起讀《易》,便從「鹹」卦()看出了「感大流星而娠」的「感」字來歷。

澤山「鹹」,鹹卦上為少女(澤兌),下為少男(艮山),彖辭說:「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此中之感,是象徵男女間相互的感應、感動,原始其說,就是交合。初六應九四,六二應九五,九三應上六,少男下於少女,即以兩情相悅、互有好感而言,亦成婚媾之象,因此「娶女吉」。

質言之:老子之母為「感大流星」而生老子;李白之母又是感長庚星」而生李白。顯然可以解釋成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徵候。這命名的由來,於李白而言,不僅是一則趣談,也是他傾心虔信、全不置疑的身份。

換言之,童稚時代的李白,已經深知自己是一枚謫落凡間的天星,由此而視父母,不過是上天藉以育成他這一度凡身,所不得不假借之器備;由此而視兄弟,更不過是十數載童春秋、陪伴嬉耍的伴侶。

這時的李白也相信,一刀在身,不能殺人洩憤,卻讓他和另一個風姿有如神仙般的縣尉重逢,還不意間得知費長房與壺公的仙緣傳奇,這,不可謂不是一段微妙的警示,冥冥中必然有天意所屬。因此,他赫然發覺:但凡身繫天命,無論居處行止,都有極其微妙的徵兆,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召喚他洞識密察,提醒他:汝乃是一介天人。

與姚遠重逢復乍別的那一天,他隻身孤影,從縣廳回家。但是他不願意穿闖昌明市街,免得見了吳指南那夥人,復平添喧呶囉噪,便刻意繞了遠路,沿著姚遠先前漫步的小溪,取道北郊山蕪丘小徑而回。

徑左是溪,逕右則是一片泛了枯黃的坡草,沿徑展向遠山。那裡是大小匡山,雲靄上端極高之處,居然已經披掛著些許錐帽也似的初雪。但是,顯然只有在那樣極高之處,還能夠侵染些許夕陽殘照。

山腳下的村落看來萬古如恆。一向總是密竹層疊,掩接門戶,古樹槎椏入溪,奇突堅蒼的樹枝倒影在流水中搖曳,顯現了輕柔的風致。

偏在這時,暮空之中陰沉沉若有似無地響起幾聲悶雷,惹得徑旁一隻白狗朝天吠了幾聲,復朝李白吠了幾聲。這狗搖著尾巴嗚嗚咽咽,若有不甘,像是勉強盡了盡呼迎之責,吠聲卻趕走了幾隻山雞,直向鄰家的灶捨驚跳而去。

遠空不驚人世的幾聲輕雷,連片雲絲雨都難以召喚,卻在李白身旁的這一幅畫景江山裡騷動著微物。這一陣擾,接著引起了近山林子裡的猿猴,不時回應幾聲啼叫,一啼而群啼,群啼而山色微動;啼動得老山林中數以千百計剛剛歸巢的鳥兒又是一片嘩然,振羽爭出,把晚天霞紅再拂拭了一回。

李白停下腳步,把弄著匕首,順口占出一組詩句—彼時,他尚未經趙蕤點撥影響,是以修辭鋒芒齊整,仍然是一派律句規模: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一條籐徑綠,萬點雪峰晴。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嫩篁侵捨密,古樹倒江橫。白犬離村吠,蒼苔壁上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

這仍舊是一首未成之詩,須要等到兩年之後,他從成都重返大匡山,遠望子雲宅的那一刻,對於功名干謁之事,忽有所悟,才能續作而成篇。

此刻,他佇立在離家不遠的小徑上,看著那些在轉瞬間又遺忘了猿啼的歸鳥們迫不及待地漸飛漸低,一一歸林,只覺得自己還應該再向遠方不知名處走下去。倘若這條路更長几裡、幾十里甚至幾千幾萬里,他還可以不停地寫出隨緣而得、觸景而收的詩句;也只有這樣走著、寫著,他也才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身此人」,非同於眼前的樹石草木—他停了下來,一念在茲,揮之不去:「天降太白,所為何事?」

他可萬萬不會知道:哪怕只是一程已經走過不知多少回、再尋常不過的返家之路,即將永遠成為回憶。這是他此生最後一次走在這條窄仄、曲折、有如深樹之顛蜿蜒的籐蔓一樣的小徑上。